巍山脚下,传来激烈的枪声(散文)
作者王安德
韩城西部有一座山,当地人习惯称"雨山",但又有人称其为"禹山",这是为了将"大禹治水"的故事与其联系起来,更有"文化人"将其称之为"巍山",让它代表韩城故事高大的象征,不去此地走访了解,难知其历史故事和传说。
我曾借观赏"香山红叶"的机会,来到这座大山上,目睹了这儿的一切,从"雨山"背后一位很早从河南逃难过来的村民口中,他淘淘不绝地对我讲述着"雨山"的传奇故事。
村民说,他是十几岁的时候,与他人结伴而行,从生活苦难,连年遭受水灾的河南逃难到这儿,靠"打席"艰难地维持生活,韩城解放后,他留在"雨山",结婚,生儿育女,几十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来的。
从他的谈吐中,我知道,他在"雨山"扎根落户的时候,村里老人就说"咱这儿叫雨山",为了探个虚实,我问"雨山"的雨到底是禹还是雨,他笑了笑说"反正我这儿的人称雨",在追问的过程中,他又改口说"也有人称为禹山",音同字不同,传说的故事也不同。

在这里,我不管它是"雨山",还是"禹山",说它是巍山,则恰入其顺,适合众人胃口。
这些说法有无争议,这是不用耗费笔墨,但发生在嵬山脚下那传奇的红色历史故事,应该是有名有姓,实实在在。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激烈的枪炮声,去缅怀那些为韩城解放而献出生命的革命者。
韩城第一次解放前,当地游击队,也称地下工作者,称县城快要打开了,西南塬上天天都有国民党的残兵逃命过来。
一天黑夜,一位农民慌忙地跑了过来,向住在小曲头的几个游击队同志报告说,有一排国民党军队由下边跑了上来,可能要经过村边的大路。
"跟我来",时任游击队负责人的庞振明同志考虑以后,便带了四个队员,自己扛着缴获的轻机枪,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伏在敌人要走过的路口。

不一会,只听"叭"的一声,紧接着"都,都,都"的一阵机枪声,子弹飞过敌人的头上,敌兵慌忙中卧倒在地,"第一大队绕敌人后边,第二大队……",老庞的话还没说完,敌人就嚎叫起来"不要打了,我们投降",一排逃窜的匪兵规规矩矩地缴了枪。
一九四八年农历正月十四夜晚,人民解放军从山西禹门口渡过黄河,同国民党陕西保安第三团顽强作战,迫使国民党残兵连夜逃回县城,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向宜川挺进。

瓮中捉鳖又是一件真实的历史故事。
王震将军领导的二纵队农历八月中旬攻克石堡后,韩城的国民党匪军闻讯后慌慌不定。
一天夜里,庞振明等等六名同志接到一个任务,要在当晚收拾国民党住在北赵村西埝上的一个监护排,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敌人三十个人,除了每人一支步枪和随身带的手榴弹外,还有一挺轻机枪,我们呢?六个同志,总共只有一支步枪,枪里只压了三粒子弹,另有五个手榴弹。硬打,根本不是办法,这却难住了大家。
他们黙默地坐在那儿,相视片刻,大家一致同意庞振明同志的主意,然后就出动了。
六人绕到塬上,爬上敌人住地的窑背上,这时,匪兵正在赌博,庞振明同志朝着窑口打了一枪,紧接着扔过去一棵手榴弹,并且警告敌人,"解放军大早到了,赶快投降"。

窑里的匪军明知自已被堵死在窑洞里,向出冲是牛死一生,于是答应投降,这时,庞振明同志还怕敌人识破机关,就大声命令敌人"举起双手,头低下,背身往出走,出来站在崖底下,头面墙,排成一行,不准动,谁动打死谁",就这样,一排敌人被解除了全部武装。
奇兵,真神,胆而也够大的,这不是电影中虚构的故事,这是韩城解放前发生在巍山脚下卫东塬游击队中真实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传承烈士精神,讲述韩城故事。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