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飘来的酒香
——古太酒酿酒技艺及酒海制做工艺漫记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眉县这一中国最古老的酒文化之乡,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1983年10月,眉县杨家村绿汪汪的麦田里,出土了一组十分精美的陶器,据专家考证,这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中、早期酒具,烧成温度约900度,共有小杯5只,高脚杯4只,陶葫芦1只,器物形制精美,造型考究,系泥质红陶,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老酒器。它的问世将华夏酒的起源从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改写为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和黄帝时代,将我国白酒酿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以实物再现的形式更进一步吻合了《太平御览》中“神农耕而作陶”的历史记载。
无独有偶,在杨家村对岸的眉县韩家沟,也曾出土过古老的酒器,先后被专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酒类器物。千年风雨侵蚀,这些文物在新时代破土而出,昭然揭示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内核,在无限的时空背景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所有见识到这一奇迹的人们陷入对先民和古老文化的膜拜与敬仰!
眉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郡县制产物,迄今已经走过2370个年轮,这里地处肥沃的八百里秦川腹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物产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勤劳朴实,勇于创新,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众多的人间奇迹。酒业历代均有繁荣景象,称得上“醇醴跨越千年,酒香亘古不散”的天地大观。
在遥远的周代,周宣王送别他的王舅申伯去谢城,在古道嶙峋的太白山麓郿邑,他设下宴席,用当地的美酒款待这位国家的股肱之臣,“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诗经﹒嵩高》篇优美的诗句记载了这一瞬间的庄严和神圣。隋唐时期,天下狼烟四起,滚滚英雄谁为对手?群雄逐鹿,酒壮豪情,翻云覆雨间,一统江山再造。诗仙李白醉卧太白山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醉眼朦胧之下,不禁逸兴遄飞,“但见悲鸟号古木,以手抚膺坐长叹”,怅然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叹息!
宋代,寓居太白山大振谷口迷狐岭上的一代关学宗师张载,学究天地的同时,放情青山绿水间,饮酒吟诗唱答,所做80多首诗作中,竟有近十首咏酒之作,字里行间无不留下太白山下美酒飘香的诱人景象。
岁月如飞,韶华渐逝,到宋代以后,伴随全国较大规模的“斜谷造船务”的兴衰起伏,眉县西南部的“西河滩”一带,百业兴旺,酒肆林立,苏东坡有诗写到“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初步显现后来“出山码头”的繁荣景象。明神宗时,眉县知县苏濬见到斜水岸边酒旗飘飞的景象,喜不自胜,挥毫写下“黄花香泛珍珠酒,华发荣香汉漫游”“一池秋水映城隈,把酒登临眼界开”的喜兴诗句。
历史的车轮到达清代,眉县酒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盛的时期,随着康雍乾盛世的到来,白酒酿制业空前繁荣,各类酿酒作坊遍布城乡,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呈现由城市向乡村散布的业态趋势。水力资源充沛、地理环境优越的眉县,地处太白山下,风光旖旎,自古酿酒习惯浓厚,顺理成章成为酒业发展首选地域。特别是有名的齐镇“西河滩”一带,因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烧房迭次开设,方兴未艾。乾隆时期,号称“酒城十里,香溢四野”。眉县名绅王步赢曾记述,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眉县酿酒作坊多达三、四十家。夕阳西下,田间地头,农夫晚归,呷几口农家烧酒,浑然忘却耕作的劳累,文人侠士,相扶于道旁树下,发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百年”的人生感慨。岁月犹如花下小溪,自然流淌,了然无痕,静谧的跳跃着生命和谐的律动。
齐镇,是一处繁华的商业小镇,开设在镇区西门外棉花市的福长号烧房,是漫长岁月里脱尘而出的一颗明珠,其历史堪称眉县传统白酒烧房兴衰起伏的历程浓缩与真实写照。
它起源于清道光27年(1847),当时山西商人程某在齐镇街道开设“义盛德”烧房,从事白酒酿制。眉县第五村韩家沟邓氏家族邓世昌三子邓吉州在该烧房当学徒(俗称“立相公”),他勤苦好学,不耻下问,日积月累,成为独当一面的酿酒技师,深得义盛德掌柜赏识倚重。当时的中国被鸦片荼毒,各地吸毒成风,“义盛德”掌柜也未能幸免,因吸食鸦片导致商号生意一落千丈,有意出让,但又心有不甘,思前想后,指名要将烧房典当于邓吉州名下,以保家业不坠。
邓吉州和长兄邓天顺(经天)一口应承,接管义盛德,自立“福顺长”烧房字号,开始经营白酒产销生意。由于诚信为本,用料考究,技艺精湛,经营对路,白酒烧房生意蒸蒸日上,声誉渐起。
此后几经典当、赎买,最终邓家“福顺长”盘得义盛德全部生意,并全面继承了老字号创制的“孟氏烧酒法”,当时的出当、典当、租赁文契、契纸费收据、甲联执照一应俱在,无声的见证了这段真实的历史。
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山西人郝晓春受命出任西安“万寿酒店”经理,为开辟货源,来到眉县,与邓氏福顺长等烧房签订长期供酒协议,在万寿酒店设总经销处,专营眉县纯粮烧制白酒,并总冠名为“太白酒”。一时间,好誉鹊起,名动四方,大有供不应求之势。解放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进行工商业改造,福长号并入太白酒厂,继续传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邓家福顺长第五代传人邓鸿钧、第六代传人邓跃前顺应时代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办起眉县古太酒厂。根据古法传承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酿酒技能,使得古太酒赢得了“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不偏酸、不偏苦、不辛辣、不呛喉而且回甘味”的普遍认同,成为独具风味的凤香型典藏珍品。
古太酒贮存所使用的荆条酒海,是用秦岭深山无污染的荆条编织而成的大型酒篓。制作工艺别具一格,通过浸泡荆条——编织酒海——豆腐填隙——猪血蛋清合胶——裱糊白布——裱糊麻枸纸——晾干——贮存白酒等一系列工序,促进酒体的老熟,进而确保酒的品质提升。
古太酒厂继承和恢复流传百余年的“孟氏酿酒法”,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古老太白酒,始终采用祖传秘法制麯、纯粮酿造的方法酿酒,赢得了人心,站稳了市场,回头客络绎不绝,生产规模越做越大,经济效益连年攀升,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尤为可贵的是家传的白酒文化历史遗产得以全面传承,在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酒文化的推广宣传等方面,都有新奇之举,2004年4月一举成功注册“邓经天牌古太酒”商标,令国内白酒同行刮目相看,啧啧称赞。i
“古太白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厚重的民族精神,它折射出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共同追求。
从2008年起,古太酒着力将其古老的生产工艺进行系统整理,加快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步伐,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整套完整、清晰、实在的“非遗”传承谱系确立完成。
据考证,邓家祖籍眉县渭北太白庙村(今马家镇杨家村),清嘉庆八年(1803)迁渭河南韩家沟(今首善镇葫芦峪村三组)。邓氏自邓世昌这一代开始,因为涉足酒业而开枝散叶,后裔分别居住在韩家沟、齐家寨(今齐镇)和上龙王庙村, 经营酿造白酒业。此后世代传承,从未断线,形成了山西“义盛德烧房”(第一代)→邓世昌(第二代)→邓经天、邓吉州(第三代)→邓玉山、邓玉杰(第四代)→邓鸿钧(第五代)→邓跃前(第六代)→邓长芝(第七代)这一完整的传承谱系。
古太酒厂“五年迈出五大步,成功走出申遗路”。2009年,被列入眉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申报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同年获陕西省第三届旅游商品博览会“最受欢迎”奖;2011年,荣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2月,获陕西省和宝鸡市著名商标;2013年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发给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截止2020年初,坐落在眉县齐镇上庙村的眉县古太酒厂,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厂区厂容焕然一新,呈现“淡季不停产,旺季加油干,效益不间断,连年翻一番”的产销两旺局面。
多年来,古太酒厂的产品备受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与喜爱,好评如潮,赞誉不绝。国家评酒专家鉴评古太酒后认为,酒体具有清亮透明、凤香优雅、醇厚丰满、柔雅爽净、诸味协调、风格典雅的特征,既有凤香白酒的显著特征,又有本品独特口味,达到中国行业翘楚名品,是品牌、品质、品味三者合一的高档白酒典范,在2018中国(北京)白酒发展战略研究暨质量鉴评大会上,“丝路仙都”古太酒52度VOL被授予为国家凤香型高档名品经典白酒称号。
一百七十多年来,与其说古太酒是历经时代大潮磨洗,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产物,不如说是邓家人所独有的拼搏与坚韧,使古太酒冲过激流,走过险滩,将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私营烧房,逐步壮大成为产品具有优良品质、品牌享有广泛盛誉的名牌非公企业。回顾古太酒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时代的烙印带着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扑面而来,无处不在;浓郁的酒香带着绵绵不绝的乡情、乡韵、乡思,令人顿生亲切亲近之感;各界好评如同“万朵祥云应时至”,“忽如一夜春风来”,产品因质优价廉而稳扎市场,经营因诚信待客而载誉四方,效益因品质保障而稳步增长……
如今的古太酒厂,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充满了无限生机,展现出灿烂美好的希望与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日,它将成为白酒行业的一只“金凤凰”,历经涅槃,浴火再生,翱翔九天,创造不凡的业绩;终有一日,它将成为酒海中的一艘 “核战舰”,任凭狂风,不惧恶浪,勇往直前,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作者简历:
杨虎平,男,汉族,眉县金渠镇八寨村三组人,中共党员,现任眉县档案局副局长、支部书记、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眉县志》主编。兼职为眉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宝鸡市地方志专家组成员。眉县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审稿人。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地方志编纂、档案管理、档案业务指导、党史研究等工作,擅长写作,特长摄影,精通文史。参与撰写、编辑、审订《眉县党史风云》《眉县年鉴1-5卷》《眉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志》《眉县石墨矿志》《太白山志》《眉县军事志》《眉县公安志》《眉县水利志》《眉县政协志》《眉县志(首轮)》《眉县志(二轮)》《眉县历史文化丛书》《眉县太白山历史文化丛书》《眉县文艺(1-7期)》《宝鸡年鉴(2000-2014年)》《中国共产党眉县历史(第一卷)》等书稿,其中个人著述超过300万字,均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