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总社|故乡的记忆文/半醉半醒

永远回不去的是记忆中的故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四十四年的时光从指尖划过。
当年的村落,树木,土平房。左邻右舍,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质朴的助人为乐,友好来往;亲与亲之间,那份踏实忘我的互相帮衬,温馨情长……只能在记忆中闪烁!
家家院子里,早晨起来扫得溜光。小园里飘着各种蔬菜香;有的把旱烟也种在园子里或者地头上,到了秋天,烟架就设在园子里,屯子里的空气都弥漫着旱烟叶的辣香……
房前,没有尽头的大壕沟叮咚作响,没日没夜的流淌,述说着历史的过往……生产队用那里的水沤麻杆,人们用那里的水脱坯盖房;垒鸡架狗窝,前后院墙。鸭鹅在水面上欢畅,鸟语花香;抗旱浇园子,浇大地,润泽青菜,助力五谷茁壮成长……
某年下大雨,下得沟满壕平,许多屯子的大人小孩儿在路上车辙沟里欢快的抓泥鳅,捞鲫瓜子……儿童们光着脚丫子“踹大酱”,弄得满身是泥水,玩得心花怒放……冬天伙伴们在大坑的冰面上打出溜滑,滑冰车,打雪仗……每天都有玩不够的东北庄稼院里的花样……
几分钱一根的冰棍,一年也吃不上几回的花儿瓣糖球儿,九分钱一盒的“经济烟”一角五一盒的“握手烟”……八角钱一斤的肥猪肉;一斤黄豆换六块大豆腐,趁热吃上一口,那个香……!腊月门子,开始淘米,发面,蒸豆包,大盆,二盆摆一炕,皮袄棉被全捂上……
一开春儿,生产队的猪倌儿开始拢猪了,每天早晨屯子里由东至西飘荡着一个声音:松猪了……松猪了……家家把猪赶出自己的院子里,交给了猪倌,入了猪群……过五月节这天,是猪倌一年当中收获最大的一天!每家都要给猪倌儿送上几个煮好的自家养的笨鸡蛋,这是当年最好吃的东西了。
各屯子的猪倌儿,马倌儿,牛倌儿,羊倌儿在草原上会合,牲畜们悠闲自得的啃食着青草,这些倌儿们凑在一起谈地说天,吹牛皮,扯大兰,有时躺在草原上,头枕着双手看蓝天……
社员们,起早到生产队里报道,等待队长分工干活。队长没来之前,社员们烟雾缭绕,扯东扯西,各种奇怪的话题,呛呛得你高我低……小队屋里北面是一排大炕,做豆腐,煮猪食一天烧得滚烫。一屁股坐上去,一会就暖到心上……
春播种,夏铲趟,秋收忙,冬打场,石头滚子在场院里吱扭吱扭一宿一宿的唱……车老板子们一年四季赶着星星和月亮,社员们一天到晚在地里劳作,累得衣湿透,汗直淌,满手是老茧……让岁月赶扯得皱纹早早的爬在了脸上……
年终分红一算账,只要不是涨肚户,不管拿回多少钱,全家人都乐够呛……
那时生产队的大院很宽敞,保管员常年在生产队里守望,某种程度上比队长还有威望……院儿里有磨坊,碾房,后来又有了米面加工厂;马棚,牛棚,羊圈,猪圈,还有一排圆圆的拉哈辫的大粮仓……四五台马车,牛车和犁仗,还有东西两排大厢房……一切的一切时常在记忆里回放……
今年回去,只见当年的大碾盘在村子前大沟的偏坡上静静的孤独的斜躺着,沉睡着……我面对着它看了许久,许久……曾经的大碾盘,也为人类默默的贡献了不知有多少年的时光……碾出过心酸,也碾出过欢颜;碾出了大碴粥,也碾出了小米饭……最后碾黄了生产队,碾散了大帮哄……
改革开放,国富民强,工人下海,农民经商,科学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亮,种地机械化,产量突破想像,村屯的土平房,泥泞路在党和政府有序地规划下,焕然一新,变了模样;厕所搬进了屋里,睡觉不再是睡土炕。家家有了热水器,自来水直接通到厨房……百姓的心里比玻璃窗户还敞亮!
出门几乎家家有轿车,公交车还通到每个人的家门儿口……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让我认不得了,而村里的孩儿们更认不得我这故乡的人。正是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半醉半醒。原名:李春学。黑龙江省明水县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2019年元月开始学习写诗歌,作品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愿时光静好岁月如歌!喜欢的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主播微风细雨:曾经的图书管理员,我喜欢音乐,喜欢大自然,喜欢朗读,喜欢倾听,喜欢一切美好的声音;更喜欢和热情,真诚的人在一起……
现为多个朗诵团队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