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脚下,北涧西人的菜园子
王安德
站在狮山脚下,仰视它苍桑的历史,使我记起了老前辈人常常在半夜时刻陪伴儿女,挂在嘴边的一个故事。
“从前,山里有座庙,庙内有一个大和尚,大和尚对小和尚说,很早以前,山里有个庙……”,山在那儿,庙在那儿,我只找到了这座山,但没有找到庙,只看到了一个洞洞,狐独地呆在那山上,无人理它,也无人关心爱护它,而对面的象山,似乎让人难以忘记,几年前,有人在象山上建塔盖庙,并为它披上了绿色的“外衣”,装扮的如此靓丽,光彩照人,吸引着很多游人登象山,逛风景,热闹非凡。而它,古老的狮山,可怜的让人又一次忘记了它,它挺立在半山腰的乱石草丛中。哭诉说“我也是韩城的一个份子,我也要为韩城做些贡献”。
有人在民国17年为古时的狮山拍过唯一的一张照片,2011年,又有人拍下了现在的狮山。形成了今昔对比,让后人真正地了解了它的历史。
有人曾与好友历经坎坷爬上了狮上,用这几句话描述了它的存在。
“只见里面有半截士炕,有一堆白石灰。再无其它物件”。
作为后人,由于它的地势险峻,也无可讲的故事,就让原味原味地挺立在那,众人止步,游人望洞叹息。
要找到这儿的故事,我只得在它的脚下,北涧西村寻找。
北涧西村地处狮山脚下偏东南,交通便利,地理座标明显,属于韩城早热带气候,每年夏收小麦都比韩城其它地方早熟十天左右。
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目前,京昆现代化铁路和省道327公路穿村而过,紧临的象山公园气势如宏,渗透的花香草绿的气息,随风飘荡在北涧西的空中,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游走尝花的天然场所。
据村里老人讲,北涧西人自古以来就以种菜为生,而且品种繁多,各具特色。
北涧西为何几辈人喜欢种菜,老村人笑哈哈地指着村北的一条四季不断水的河说“这就是种菜人的自然优势,种菜一年四季离不了水,加之我村处于城乡结合部,出了大门,步行百十米可达老矿区,走上千十米,可达古城和新城”,顺着村长给出的答案,我们在村北找到了那条永不断水的小河,原来,这就是我市历史上有名的澽水河,在河岸的不远处属于最典型的老矿务区,几条大路不过三五分钟,可达古城。
曾经在韩城流传着一句精典语句,是对北涧西人种菜的一种最高赞美,那就是“象山、狮山,走进薛峰川,澽水河边出太蒜,蒜苔卖半县”,蒜是什么?我它是北涧西人所种的十多种蔬菜中最拿手,最受人欢迎的一种
北涧西种菜人为有它而骄傲自豪了几代人,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各类企业入驻韩城,加之工矿区的提升改造,这里的一些原始菜地被征收,如今的北涧人,每家、各户仅有的土地少的可怜。
老村一位老妇插话说“过去村人种菜,一片连一片,品种多,花样新,适宜管理和耕作,而今都是块块田,难耕、难管、费力大,但、北涧人永远不放弃”。
根据他们的诉说,我顺着河畔而游转,看见了四五块栽蒜的地块,地长不过二三十米,地宽也不过十来米,有的既窄又短,有些农户还将蒜苗栽倒了房前屋后。
我有些纳闷,问“房前屋后为何不栽树?”,一位年老的白胡子老汉说“栽树能顶钱花,别看它是厘厘田,栽上蒜苗,这是我们祖先的传承"。
哈、哈、种菜也有传承,更有讲究。一位村人说,当年后季秋粮收过之后,咱菜农就收拾土地,栽蒜辦,春节前就长出小苗苗,春天一到,它生长迅猛,几天功夫就长出一尺多高,有了蒜苔,村人就去抽蒜苔拿到市场,不一会功夫,被人抢购一空。
北涧西的蒜苔为何受人欢迎,主要是这里的土质肥沃,水质优良,加之天气光照充足,成熟的蒜苔是在天然“痒吧”长成的,新鲜,辣味十足而不呛人。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