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人奔向致富的“金光大道”
花椒产品与花椒大道
王安德
陕西韩城,巍山脚下,有山、有川、也有塬、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乔子玄山、芝阳、卫东塬。
改革开放发展中,这儿的农民改变了过去只会种粮的传统观念,在农产品经济作物上大力突破发展。突破创新,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基本上都栽上了具有韩城特色的大红袍花椒,没出几年时间,这里的每一条川,每一道梁,每一片地,沟沟坎坎,种植的多半都是满身带刺的花椒树,结出的果实都是红红的“金豆豆”"银粒粒",还有一些土地,种植的不是苹果,便是桃子,成为名符其实的果椒之乡。

对于苹果和桃等果类农产品,咱们农民巳找到了管理、加工、销售的道道,但是对于花椒的深加工,细加工,咱农民可以说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做起。因为,对于花椒的加工和深加工国内、国外并没先类,加之加工投资成本太高还巨有很大的风险。

此时的韩城已渐渐由农业大县悄悄地向重工业强市迈进,有的执政者,并不看好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迫求于煤炭、焦化、钢铁、甚至于房地产、土地开发、还有火爆的旅游业,农村、农民、农业产品凉凉地放在那儿,偏远的小山沟,小山梁,小山坡,还有那一片又一片的庄稼地,等待着“政策”的开发和利用。
城边边的地征收了,一点点在扩大区域,有个古庙古殿的地方,有钱人发现后去投资改建,很快将这块地变成自家私有的庄园,就连城区的沟凹凹,也改成了赛车道,举办了世界级的汽车拉力赛。

韩城古城也在大的动作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一个投资商的一声吼“拆迁”,古城里的一些民房、一些楼、轰然倒下,就连东营巷、文庙巷的一些几百年的民间古宅也在一瞪间,倒在“血泊”中,在这麻乱无序的混战中,有谋略的“智能人”,趁着这样的气候和有利条件,他们果断地将手“伸向”小小的花椒粒。
就在中国、韩城首界灯光艺术节的时候,韩城处处出现了一些新的花椒名词,“花椒粉”、“花椒油”,当人们与它还在“热恋”的时间,一些更新的花椒名词接连“上市”。“花椒爽肤水”、“花椒啤酒”、“花椒叶茶”、“花椒酸奶”、“花椒雪糕”……在韩城,花椒的衍生品不断刷新着韩城人乃至全国的认知,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调味料,在这千年古城里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俨然成为了韩城独有的品牌形象。
走在古城的石板街上,外地游客认识了“花椒酸奶”,但他并不知道韩城的“黄河明珠”,当人们畅饮“花椒啤酒”的时候,咱农村人并不认可那“茅台系列”,当游人带着“花椒调料”满载而归时,在他们的心中将使用几十年的老调味品慢慢改变。
花椒真的变了,变的让他的“主人”不敢相认,变的让韩城人目瞪口呆,我曾经在古城街上问过“花椒酸奶”是广西、广东的吗?人家笑了笑,问“你是河东人吗?”,我傻呼呼地说“我是河西人”,这句话一出口,我就觉得上了人家的当。
每年七八月份,整个韩城便进入了一个忙碌采摘季,对于韩城的椒农来说,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满山遍野的韩城“大红袍”,椒香四溢,田间路傍到处是花椒的营地,几万外地采摘大军和椒农们繁忙欢喜的身影,随风“飘荡”。这红彤彤的果子,不仅为椒农带来风收,更为韩城的花椒产业,打下基础。
花椒丰收了,产品“改良”了,几十种产品走进了市场,向全国、世界迈进。
芝阳真正地成为全国花椒生产重镇,一批批科研企业,加工企业落户芝阳,原本脏乱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中国特色的花椒重镇,为了进一步为椒农服务,为椒客着想,为企业担忧,韩城市将原本拐弯抹角通往芝阳的乡镇道路改修为貝有现代风彩的“花椒大道”。
有人说“为了一粒"金豆豆",韩城人疯了”,我说“为了这块红宝石,绿宝石,韩城人就应这么干,值”。有一位哲人说过“干,就要干大的,干它个惊天动地”。
历史已经印证了“敢拚就会赢的道理”。随着一年一度的中国花椒节在韩城的成功举办,韩城的“大红袍”将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