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脚下花椒红
作者王安德

陕西,韩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椒之乡。
在韩城,有一个百里花椒林带,从龙亭塬到龙门山,到处椒粒红艳艳,乔子玄山,卫东塬,薛峰,板桥川,向北延至西庄镇南北强村,走进盘龙山,道沟梁,王峰川,桑树坪,大池埝西原山区,沟沟畔畔,山山凹凹,到处生长着一棵棵火红火红的大红袍花椒。
据资料介绍,韩城大红袍花椒,是中国国家地理杆志产品。
韩城有着独特的地域条件,优越的气候环境和千余年的悠久的大红袍花椒栽培历史。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海拨高度,含钾丰富,质地良好的土壤特征,丰富的光照资源,为韩城大红袍花椒生产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从原始发展时期,韩城大红袍花椒就作为商品远发江淮。荣膺“中国名椒”美誉。
可是,回忆起大红袍花椒在韩城的发展,真的还有讲不完的心酸故事。
韩城的大红袍花椒起源初期,自然生产在山坡上、沟垄、地畔边上,并没有让人去注意它,关注它,甚至想到它会为咱农民带来“金豆豆”。
远在市南三十多公里的乔子玄,过去称之为乡,现归芝阳镇管辖。那儿有近二十个自然村,分布在“一沟三梁”上,条件十分艰苦,几十年前的乔子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穷日子。

那年,乡上来了一位大个子领导,带着干部将“一沟三梁”转了个便,就产生了引导农民种花椒的想法,可是咱农民不领情,说人家是胡折腾,瞎想法,政府掏钱买来的花椒苗亲自送到家门口,田间地头,就是没有人栽种,眼看着花椒苗干死,几位有胆略的庄稼汉子说了句“你不要,我要。你不栽,我栽”。就这样,他们几个人将地傍、村边扔掉的花椒苗拣了回来,抱到自己的山坡上,地边上就栽了起来。
花椒苗见地就长,三年时间就挂了果,就是那三年,花椒苗变成了花椒粒,花椒粒变成了农产品,它变“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厅,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这几个人,发财了,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这一下,乔子玄人急了,而且是急红了眼,他们闹着去政府要花椒苗,可那位领导早回城了。
好在新任领导责任心强,也有创劲和干劲,他就以政府名义,引导大家搞种植,这一年,“一沟三梁”全栽上了花椒苗。
不用问,不要猜,乔子玄现在是标准的花椒之乡。
乔子玄的变化,让与他们连畔种地的人,起了凝心,他们悄悄地走访调查,实地探访,终于下定决心栽花椒。

芝阳山上的赵峰村,有个劳模马西礼,是村里一二十年的老支部书记,他村的多半土地与乔子玄山连山,地连畔,他看着人家发财很羡慕,就带领村民种上了花椒树,嘿,嘿,几年下来,赵峰村满山遍野都是花椒树,“钱豆豆”。
与乔子玄相邻的戈家塬,是个干举举,种庄稼十料九不收。可是,这里出了个能人高建勤,先是带领村人填沟修坝造水库,一下子在韩城出了名,有了水,路通了,什么问题都好说,那一年,他和马支书一样,带领村人将所有能栽的地都栽上了花椒苗,还开荒造田。扩大了种植栽培面积,几年时间,赵峰人发了,戈家塬的人也发了。这几年,中国韩城花椒大会就在戈家塬的花椒地里召开。
花椒丰收了,产品销往那里,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销售,这是摆在韩城芝阳人、乔子玄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还得由这儿的能人冯文斌来说话。
冯文斌生前是芝阳上官庄村的村长,当他看到当地花椒丰收的季节,有十几个椒“贩”子并无目的地自由活动,虽然产品销了出去,但价格略有不同,忽高忽低,还有的人以次充好,诚信缺失,影响着花椒的发展。

他、有胆、有识,自筹资金在上官庄村先后开发建起两个花椒市场,将“贩”子们集中在这儿,收购、凉晒、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既方便了椒农,又扩大了市场,又提高了韩城大红袍的品牌和世人的知名度,真正地让韩城大红袍走向了全国。

花椒红了
张建超 王安德
在陕西,渭南北,
韩城计划单列市。
地理独特气候美,
适宜种植栽花椒。
七山一水二分田,
先人栽椒几百年。
粒大肉厚色鲜艳,
麻辣纯正香气浓。
大红袍,属优品,
国家认定名商标。
选定椒种上太空,
探月工程再实验。
市政府,有远见,
再投巨资40个亿。
芝阳塬建产业园,
引领全国椒发展。
从龙亭,到龙门,
百里花椒一片片。
发展规模50万亩,
种植椒树4千万。
每年到了伏里天,
到处花椒红了脸。
椒香麻辣飘千里,
省内省外来支援。
政府组织齐动员,
全民参战把椒摘。
满山笑语丰收景,
“红豆”换成金元宝。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