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修养
姚骏骊
大人说话,小孩最好别插嘴;老人未动筷,晚辈就不能先吃;领导讲话,台下不要窃窃私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主动为老弱病孕妇让座;遇到失败,先从自身找原因……
这,就是修养。
小时第一次接触“修养“一词,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孤陋寡闻、年少无知的不少同学们把“修养“,误读、错解为“休养“,学了课文,仍是一知半解、加上那时的教师几乎全是文化程度有限的民办教师,对“修养“也难释其义,学生们也不是共产党员,失去兴趣的阅读自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文至今在我的脑际也只是留下了个标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知识的增加,方对“修养“有了理解、应用、践行。
一个人,是要有点修养的。
过去人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谈起出身高贵的人家女子,称“大家闺秀“,说到普通人家,叫“小家碧玉“;形容人的仪表:“落落大方“、“衣着得体“、“谈吐文雅“、“和风细雨“……
这,就是修养。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历来尊儒。儒家尚礼,崇尚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老爱幼……一个人有无修养,是平时的历练、习惯的积累、人品的拷量。
修养是一种习惯,修养是一种境界,修养是一种高度,修养是一种力量。
有了修养,就有了气质;有了气质,就有了气场;有了气场,就有了人脉;有了人脉,就有了成功。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弥勒佛高大伟岸,始终微笑;观世音救苦救难,慈眉善目。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获奖后说:“我虽获了大奖,并不说明我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在别人向他求字时,总是说:“我这不是书法,是字,只要你不嫌难看,我就给你写“;一代宗师贾平凹先生著作等身、誉满天下。

可是,当人们尽献甜言蜜语、奉承献媚时,他老是客气地讲:“我是成名了,但未成功。“
这,就是修养。
大家如此,常人也该如此;名人这样,我们为何不这样

作者简介:
姚骏骊,陕西西咸新区人,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青年文化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渭华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客座教授、大秦岭父亲山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供职于陕西日报社,任陕西日报秦岭诗社副会长。
已发表作品350多万字,自2003年以来,著有《跋涉者》《吹糠见米》等6部文集。
2002年,被陕西省文联评为“二十世纪陕西文艺散文百家”。传略被录入《百年陕西文艺经典》。2012年,发表在《陕西日报》上的文章《走进路遥故里》,被清涧路遥纪念馆作为馆藏文物永久展出。
2015年9月、10月,作为海外文化交流大使,两次率队访问韩国。其中,10月28日,其书法作品“海纳百川”,在韩国平泽市举办的中韩传统服饰文化交流表演中获奖。2016年4月15日,率队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4月16日,在新•中服饰文化交流中和5月4日韩国仁川市文化交流中,书法作品分别获奖。
2019年1月,被陕西教育春晚授予感动陕西教育爱心公益“突出贡献书画家”称号。5月,当选陕西乡村文艺创作联谊会主席。10月,当选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陕西分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