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烈遗志 建设美丽韩城
丁继坤
2020年的清明节,阳光灿烂,春暖花开,韩原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拜的敬仰之情,来到韩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为了新中国成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浴血奋战、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韩城市烈士陵园座落在唐代兴建、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重建的“园觉寺”遗址上。
1957年破土动工,1959年10月国庆节竣工落成。园内现安葬着469名革命烈士。1988年5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4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从古城明、清一条街往北进入烈士陵园,踏上八十一个台阶(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上,革命烈士纪念馆映入眼帘;紧接着后面,是一座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我从学生时代至今,不知在这里举行过多少次纪念烈士活动,每次都令人肃然起敬,百感交集。
当年加入少先队员就是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宣誓,始终鞭策我不忘初心,继承遗志,牢记使命,敬业爱岗,成为一生学习工作中的强大动力。园内林木成荫,松柏苍翠,百花争艳;雕琢精细的石桌、石兽、石墩、石鼓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烈士纪念塔后的墙壁上雕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园内的两个烈士纪念馆,陈列着313名烈士的遗像和生平事迹。东陵安葬着61名革命烈士。其中有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27名,惟杜茂义留下英名外,其他均为无名烈士。其次还安葬着张永成等34名70年代为建设现代化 的桑树坪煤矿而献身的烈士。陵园内新建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和烈士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城籍有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参加战斗,22位战士光荣牺牲。为了铭记烈士功勋,激励后代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韩城市政府大力支持、韩城市民政局鼎力相助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韩城籍老战士的积极倡导、自愿捐资,志愿军烈士纪念亭于2002年7月27日正式落成。纪念亭前,我看见两位老人,正在上香祭拜。经采访:老人现有76岁,他的父亲名叫母光林,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警卫三团二营六连指导员,1952年在朝鲜边郡牺牲。

当时父亲赴朝时他年幼无知,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每年的清明节,老两口都是从远在近百里的桑树坪镇(原枣庄乡)柏树坳村,专门给其父祭奠的。听后使我十分感叹,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2007年,韩城市政府在陵园内建起了一座“韩城英烈纪念墙”,记录着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对越自卫反击战及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英烈名单,其中有我村抗战时期献身的丁宝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中的丁庭斌,薛曲村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陈荫悟等烈士名单……他们是中华的优秀男儿,是我们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纪念墙上有这么一段话语:“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
革命先烈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华夏之魂和民族之花。跨越岁月长河,我们隔着时空向先烈们庄严致敬。让我们秉承先烈精神,踏着他们的足迹,争先创优,爱国敬业,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韩城跨越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代表着我们纪念先烈的共同心声。纪念墙旁边书写着习近平语录:“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革命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
”继续沿台阶北上,陵园中心悬挂着被誉为韩城八大景之一的金大定四年(公元1158年)铸造的“园觉晨钟”,晨昏击鸣,声震云霄,方圆几里都能听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地里干活时间就是听从陵园钟声上工下工。

钟声不仅响彻韩原,更是寓意先烈英魂声名远扬,经久传颂。谭法塔(俗称赳赳寨塔、金塔)位于古城北端的原顶。建造于金大定13年(公元1173年)祭巳五月五日。后因明代地震崩塌,清康熙41年(1702年)重建,始建至今已830余年。塔为八面六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28米;塔基为正方形,边长8米,高7、2米;东西两侧有台阶循阶而上;塔身每边长3、17米,各层均有窗口,共24个。登塔南望,古城城池尽收眼底,二十里平川景色一览无余;北眺新城高楼林立,星罗棋布,车辆往来穿梭,现代化都市景观与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展现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谭法塔雄伟壮观,直通云天,标志着先烈精神崇高无尚,风范永存。
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前来悼念的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及广大师生举手宣誓:纪念革命烈士,发扬光荣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建设美丽韩城。革命先烈的辉煌业绩将彪炳史册,万世留芳;先烈的事迹万代传颂,千古流传。先烈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永存。正是有了他们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才换来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更加应该牢记历史,继承遗志,前赴后继,用烈士精神激励后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敬业爱岗的优异业绩,振兴中华,繁荣中华的实际行动,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作者,丁继坤,退休干部,一生喜爱弄文舞笔,喜欢散文写作,有好多文章发表在陕西农村报并编辑出版佳作四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