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常翻翻案头的几本诗集,偶然发现古代诗人非常钟爱春风。春风入诗,多如繁星,信手拈来,令人称奇——同是春风,却吹出了万般不同的意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的名句。这里的春风是人间催新的使者,象征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春风赋予人间的回天之力,在王安石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这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春风是力量的象征。

在诗人的笔下,春风有时化作了年轻美貌的可人儿,寄寓幽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把春风拟人化,含蓄而意味深远,使人玩味不尽。“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一语非常传神,胡姬的娇态、美丽动人的姿容,快乐爽朗的笑声都跃然纸上。然而鲍令辉在《寄行人》中写道:“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他将人笑春风改为春风笑人,表达的则是深闺春怨之情。两字相易,情景迥异。写法不同,但各异千秋。
春风不仅是喜庆、幸福、新生的象征,也是生离死别、羁旅客愁者怨情的依托。刘禹锡的“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借春风来衬托心情。李白则用了“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还有些诗人更钟情以春风去描绘自然景色。这类诗句俯拾皆是。“莫愁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温飞卿);“林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壅陶)是以写春色,寓情于景,寄寓深远。“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谁家玉笛暗无声,散入春风落洛城”。(李白)这是把春风比作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描绘的则是歌舞升平之景象。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把春风比喻成剪刀,构思何等新颖巧妙啊。宋代的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在《春居杂兴》一诗中这样描绘:“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独特之处在于“容不得”上,春风你应吹绽百花开放,为什么竟然无缘无故地吹折了数枝花啊?此处诗人手法的高妙处在于他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春风吹得桃花和杏花怒放。但是,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商州任团练副使。所以有人认为此诗抒发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债,也表达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

伴着春风读古诗,乐在其中神清爽!

作者简介 :孙勇,中学特级教师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