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随感
文/橘子
01
当亥猪与子鼠交班之时,意味着将开始一个新的十二生肖轮回。
其实无论是结尾还是开始,都会是平平常常的岁月更替,但这一次的惊心动魄,却让人永远铭记。
当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准备迎接鼠年到来的时候,一则骇人的消息披露在各大媒体,要命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害人的机体,以武汉为中心,大有铺天盖地的传播之势。若不做好基础防范,病毒将分分钟冲垮人的自身防御体系。
一时间,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稀疏起来。上海人平时就喜欢戴口罩,许是风大的原因吧,故而这档口人人都挂起倒没有觉得特别突兀。
但我这个外地人不习惯,平日里见着戴口罩的,会觉得这人生病了,遇见了,怕被过招,我会屏住呼吸。而当我也戴上了口罩,就放下了屏蔽的心思,反倒觉得呼吸顺畅了,想来意识上的颠覆可以算成是抗疫的正效应。
本来怕过年不好买菜,习惯性地囤积了一些,再加上包了水饺和包子,两个冰箱都塞得满满的,歪打正着地成了抗疫的储备。
02
窝在家里天天刷屏,读这样那样的消息,关心着疫情的发展。看那些数字的上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

但还有另外一种相对的感触,那就是与十七年前的非典相比,这次的重视程度远远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2003年SARS期间的防疫理念远远不及当下。记得那年的三月份,我到广州出差,在宾馆房间里看电视知道SARS的疫情泛滥,但是却没有用心去想一下怎么保护自己。
一起出差的同事,还去医院探望了住院的亲戚,当然不是非典患者,但就这一举动在今天看来一定是了不得的事情,而在当时真没当一回事,只是有些后怕而已。
我们随后还到了深圳,穿行在所到之处的大街小巷,吃过餐馆与街边小吃,就没遇到过阻碍,也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当然没有戴口罩。
回重庆照常上班。一段时间后,各地逐渐重视起了疫情的发展,特别是香港和北京的SARS猖獗,这才开始了返渝人员的集中隔离。我和同事嘀咕,暗自庆幸与可怕的SARS插肩而过。
这一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由于症状较轻似乎更加具有隐蔽性,横行肆虐试图让人无法呼吸。但迎面而上的一系列强硬措施让人们体会到了防控的硬核,也筑起了抗击这次灾难的信心。
03
春节临近,武汉封城,防控的号令步步强劲。
亲戚打来电话说,早就预订的鼠年春节玩上海迪士尼小镇,看来要成为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牺牲,假如不能全额退款,也不出行了,不能给社会添乱。
疫情突起,到超市买个东西都高度警惕,生怕遭遇病毒的袭击,哪还敢到处晃晃悠悠。
挂上口罩下楼倒垃圾,碰到楼下很喜欢打招呼的邻居,他问我:“五楼的?”我笑了:“我就住在您楼上。”他这才对上了号。看来口罩不仅要挡住病毒,也拦截了熟悉。
一次,听到头顶上四楼的邻居在“咆哮”:“下面的师傅,请你戴上口罩。喂!喂!喂!说你呢,还随地吐痰!”我探头朝楼下看,环卫工确实将口罩垮在了下巴,也许就是为了吐那口痰吧。
楼上的女主人温文尔雅谈吐不俗,从未听过她那样大声说过话,着实让我惊讶。咋舌之余还有些敬佩,因为我曾看到楼下的邻居在坝子与人抽烟聊天,也好想上前提醒:戴上口罩不要聚集,但怕就此成为了路人甲,终是没有开得了口。
相形见绌,我有些汗颜。
有熟人微信聊天说,她老爸最是关不住的,宅在家里好几天,家人劝退了他无数个想去外面溜达的企图。一天他说有点头昏,想去测一下体温,一家大小紧张起来,捏鼻子戴口罩,乱作一团。
却原来她老爸是瞄准了家里没有体温计,想到了小区门口的体温枪,编了个由头,如愿以偿地下楼遛了弯。
上海从开始的排队买口罩,到后来的用房产证预约,体现了理性管理的精细,让人们也尝试了一把凭房产证购物的新奇。
一户五个要管十天,有点杯水车薪。十天以后的再次预约登记,却通告前一轮已经购买了的原则上不能再预约,第二轮的预约条件倒是调整了,凭租房合同也可以。
遥遥无期的等待,想必总会有那觍着脸突破原则的,又当如何?
有朋友购买了机票,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航班取消,当机立断改签了最临近的航班,火速飞奔至机场,万幸赶上了,偌大的机场静悄悄,几个航班合并飞行,乘客仍然零零星星,空空荡荡的飞机上不到20个人,一人坐一排还绰绰有余。
想来也是,不是赶着有事,谁还会在这个时候旅行。到了目的地,就是办急事儿也得稍安勿躁地隔离14天,一准儿黄花菜都凉了。
04
今年的春节,可能是许多人最长的“假期”了,大家都在学会经历一个人的独处、一个家庭的独处、一个城市的独处、一个国家的独处。
人们在慢下来的节奏中褪去浮躁,不少人真正静了下来,思考这场“战疫”背后对于个人、家庭、城市、国家的意义。
与朋友微信聊天互道珍重,用上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来相互鼓励。她发来一张头部包裹着的医生的照片,问我能否认出是谁,我说:是当下最可爱的人。
我俩一阵感慨,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尽管面容模糊,但却是辨识度极高的可敬可爱的人。
有一位曾经上过战场的老兵说,战场上冲锋的时候,是将后背交给了战友,因为他们会掩护自己勇往直前。
而这一次,“敌人”却是无形地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不是能够较得上劲的对抗。病毒呈四面八方包围且无孔不入,哪怕包裹得严严实实武装到牙齿,也如同光着脊梁面对着敌人的狙击。
当有医生被问到想过自己被感染吗?回答是:“万一的话,我相信我的同事会救我。”
何其相似,都是把命托付给了战友。
有人称他们是逆行者,其实他们就是与我们插肩而过的芸芸众生,是普普通通的人。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女的父母,是爱人的妻或夫。拖家带口哪有什么不怕死,但职责所然,驱使他们长成了英雄的样子。
我看着手机屏幕上剃成光头的护士,觉得她堪当专业的称谓,这样更便于消毒杀菌,便于穿脱防护装备。当面对种种惋惜,她的一句“我连命都交上去了,何况头发!”柔弱女子真有担天下的豪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地死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有幸遇见了那些“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不惜用生命拯救生命,用倒下唤起重生。
05
朋友说,等疫情过去,肯定会拍电影,堪比《唐山大地震》。镜头下会有许许多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会有渲染的画面充实人们的记忆。
是啊,纵观天下,谁才有这样的“霸气”,在普天同庆之时摁动了“暂停键”,让14亿人舍弃传统的春节欢聚。有人说是可恶的武汉肺炎,其实,哪怕算上整个病得不轻的湖北,都不足以有这般撼动力。
是国家的力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手笔”。
全民动员,令行禁止,全体14亿人听从指挥,自觉居家隔离两周或以上,为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传播和对外的扩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全世界面前彰显着大国担当。
武汉不是孤立的,湖北不是孤立的,举全国之力的救援,200多支医疗队,3万多名医务人员,以及大量医疗与生活物资紧急驰援武汉和湖北。
全国动员19个省市对口驰援湖北的16个地区,团结协作,共同打响湖北疫情的歼灭战。
种种举措,无不体现国家应急突发事件的实力。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具有上下数千年的纵深,五十六个民族的宽广;世界上也没有第二个文明,可以经历风雨,百劫涅槃,生生不息。
的确,我们的国家是无数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从千难万苦中破茧蝶变而成的,但多难并不兴邦,多难背后的反思和行动才能带来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
面对灾难,国家的担当无疑是民众的靠山;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能够沉下心的反思和行动才是国之根本。
06
清晨,朋友圈里浮出了一段动人的话语:“在家里也能闻到春的气息,感谢那些为我们拼命的人。”
冬退尽,春已至,打赢新冠肺炎的阻击战指日可期。
故而摘录时下网络热传作为此篇的结尾,以示纪念: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
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能者竭力,万民同心。
月余,疫除,终胜。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