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安的泥塑人生
文/王东方
说到王舍安的泥塑人生还是要回到1992年俞源搞民俗文化村开发时期。当时在洞主庙承担泥塑工作的是一位民间老艺人,王舍安则除了泥水画,还承担一些木匠活。每当休息时,王舍安就站在边上看着老艺人把一团团普通的泥巴捏成一个个神采、姿势不一的塑像。老艺人见王舍安跃跃欲试的样子,就会抽空教他泥塑的技巧。于是王舍安一边做木工活,一边跟着学泥塑,帮着把泥巴“揉熟”、上色等。王舍安手巧灵活一学就会,慢慢地老艺人索性把一些塑像交给了王舍安塑。在那段时间里,王舍安在完成木工活的同时,也学会了泥塑,得到了那位老艺人的真传。其塑起来的塑像与老艺人塑的相差无几,令前来观看的村民赞叹不已。为了更好地掌握泥塑技巧,王舍安经常带些泥巴回家里琢磨,所塑的像越来越神似。
1995年,武义寿仙谷景区要举办旅游节,需塑一尊7.8米高的寿星群像。王舍安通过各方面的了解,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做出了一份完美的方案,在和众多老艺人的投标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这项工程的施工权。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王舍安和妻子带着才两岁的大女儿吃住在工地,全身心投入泥塑工作,仅泥巴就用了1500担之多,最终在一块200多米高的岩石上矗立起了栩栩如生、高大宏伟的“老寿星群像”,深得各地专家和游客的好评。此后,王舍安又接连承接了大红岩景区双岩禅寺、武义西门头岭法云寺、县重点文保单位下王宅八素门镇东庙等的的泥塑工程,均得到了有关专家和业主的好评。2005年7月,王舍安代表金华市参加了“浙江省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首届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他在现场作泥塑表演,受到了时任省长吕祖善的亲切接见,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国家级工艺大师陈克给予王舍安高度评价:“工艺全面,技巧超群,作品新颖,乡土气息浓厚,已够得上国家级工艺大师水平。”

王舍安的根雕人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家里盖新房、做家具,木匠生意红火。王舍安也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学起了这门手艺。一般人学木工手艺要3年时间,而王舍安半年就学会出师了。在一次民间艺术展览会上,王舍安被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所吸引,从小烙印在心里的家乡俞源村一座座古建筑上的人物、花鸟鱼虫等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想到武义木根资源丰富,自己又有做木工和绘画、泥塑的功底,技多不压人,王舍安便下决心学习根雕,再掌握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

初学的时候,手使不上劲,不听使唤,手经常不是被工具弄破,就是被树根划伤。但王舍安没有放弃,不断地鼓励自己,从书本学,向老根雕艺人请教。平时走过溪边、到山里游玩,王舍安眼睛总是不自觉地寻找树根,一看到认为值得一雕的就带回家,起早贪黑地苦学雕刻技术。以至于房间里,床底下经常都堆着各种树根。

王舍安说,很多树根已经有上百年甚至上千了,有的沉在水底往往在人们清水库,挖泥塘,疏浚河道时,才重见天日;有的或生长在石岩缝间,或经过雷劈火烧、蚁虫侵蚀等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树根,因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逾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绝遒劲,一丝丝纹路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展示着树根顽强的生命力。他说,每个树根其实都是活的。树根造型的“奇”,意蕴深远的“韵”,需要艺人对美学的掌握和“巧”,才能雕刻出集野趣、根趣、艺趣于一体,既有陈设实用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王舍安说,在选形上,根雕作品都不可仿制性。传奇人物、飞禽走兽、假山怪石、民间故事等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民间根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充满着神秘的艺术魅力。

王舍安的文化遗产修复人生
王舍安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抢救、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雕塑、泥水画等是武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高超的民间技艺。但是许多文化古迹,一些宗祠庙宇、古建筑里的雕塑、壁画等由于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痛心之余,王舍安又向修复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挑战。

那些残缺的雕塑和壁画修复工序极其复杂,王舍安多次向九龙山、少妃一带的前辈请教,让当地的老人帮助回忆雕塑、壁画原有的形象。他还专门跑到县有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在对雕塑、壁画有较全面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对壁画和雕塑进行精心修复。近几年,王舍安利用自己的技能对武义鸣阳楼、少妃古庙以及金华几个古庙等的塑像和壁画进行了修复,使很多民间文化遗产重放光彩。(未完待续)
王舍安,浙江省武义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百名文艺带头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带头人,浙江省根艺名家,浙江省优秀工艺美术人才。
文/王东方,退伍军人。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武义县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铁道摄影协会会员,新华在线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