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让英雄,烈士们走得安心?!
——写在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
杨爱昭
上苍的眷顾,去年8月我有幸加入了“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文学院士。受到了院各级各位领导和文友老师们的抬爱,应邀一行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文学采风活动。
8月5日来到了江西上饶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并在村民家用餐。湖塘镇整个村子都姓“方”,而且大部分家庭的祖上都有烈士,因此,无论哪家门头上都有可能挂着一块“祖上光荣故事”的额扁,明显记录着他们的祖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在那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里,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用自己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的光荣故事。
午饭后,在方志敏读书会管理员小燕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赣东北第一个党支部和旭光小学,贫民夜校旧址”以及方志敏的故居。这些建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旧址故居,当年湖塘村被国民党烧了17次之多,烈士住过的房子早已化为灰烬。
现在的房子是1950年按照原貌仿建,1977年翻修,1985年再次修缮,并建起围墙用以保护。作家们在方志敏烈士故居流连忘返,听着讲解员小燕介绍方志敏以及母亲妻子的感人故事: 方母有两个儿子,就在方志敏被捕的那天晚上,方母一直坐在门口的草堆上,仰望着天空发呆,每天如此的坐在门口盼着儿子回来,不曾想这一坐便是十几年!方母每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儿回来了吗?”久而久之,方母望眼欲穿,望瞎了双眼……方母仍然坐在门口的草堆上等啊等,等到了十几年后的一天,来了一位身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双手拉着方母的手:“娘!儿子回来了!”双目失明的方母上下一摸,失声痛哭:“你不是我儿子啊!”其实很多年前方志敏就英勇就义……他的一家为了革命事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在狱中写下了举世闻名的红色经典《清贫》,《可爱的中国》!
为了继承革命的遗志,传承红色经典,作家们一起观看了由村民自导自演,由黑龙江电视台录制的话剧视频《信仰》亲切的乡音,真情实感的演绎,很是打动人心,在场的观看的人们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倾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想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缅怀革命先烈,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今天站在方志敏烈士的遗像前,让我想起了我们今天生在红旗下,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应该为他们的后代,家人以及亲属做点什么,因此,我的良知告诉我,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勇于担当,大胆向全社会发出:“怎样才能让英雄,烈士们走得安心的呼声:我倒是希望我的文章一旦发出,那必将有一定的影响力;感染力:宣传力;号召力!当然,希望仅仅是希望……
方志敏烈士是江西上饶弋阳的第一张明片;我知道,我的文章没有对花花草草的描写,也没有堆积太多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吹捧谁或虚无缥缈的吹捧哪个地方;我只想用我拙劣的笔,动一动手指,用我一颗善良的心,去呼唤全中国有善心,愿意做善举的人们,都来为英雄的家乡做点什么我们力所能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的事情!既便善举做不到弋阳,就算是各自为各自周边的英雄烈士们的亲人们后代们举手之劳做出点善举,这也是对英雄方志敏烈士敬畏的一种表达方式!
战争年代同样有千千万万个像方志敏烈士那样,用鲜血和生命换回了我们的和平与宁静;江山社稷是老一辈革命先烈打下的,但我们更应该珍惜的是:创业固然艰难,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英雄倍出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地方,都会涌现出各种不同时期的英雄;不同时期的英雄都在为保家卫国,维护共和国的和平,世界和平,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舍身忘死,舍己救人……才换来了我们生活在无比幸福的和平年代,当代当今的英雄烈士们都是我们敬佩的人!可爱的人!学习的人!缅怀革命先烈也好,敬佩当今英雄也罢,切莫让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精神,切莫让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烈精神,成过雨烟云一阵风,更不能纸上谈兵只是嘴上说说向他们学习而已!我们不能光喊口号,不做实事,我们不能光说不做,我们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吃了果实忘了树,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我们不能让流过血的人继续流泪,我们更不能因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把他们的后代,亲人安排在稍微轻松点的岗位,就觉得今天心里不舒服,明天心里过不去……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怎么才能让他们的在天之灵亲眼看到或体会到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后代及其亲属的……
习主席多次提出:要求全国各地都要优先安排好英雄烈士的后代们的入学,工作,住房生活等问题,习主席的指示是否真正的落实到位?还需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监督。比仿说,个别地方,个别人有没有变相惩罚虐待英雄烈士后代的现象?(包括:克扣工资,拖延劳动时间,无缘无故开除,或无缘无故将其下编等,或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刁难等……)我个人认为全国各地上上下下值得一查!这才真正叫做“学英雄,见行动。!” 否则,那以后在这和平的年代里,还有谁会为了国家的财产,为了他人的安危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舍已救人?!
作者简介:
杨爱昭,女,笔名王文。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作协会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作协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2018年被授予“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19年有作品获“徐霞客游记文学大奖”!荣登全球最美风景名胜华语名家百杰榜!2019年荣登《辞海》——中国文艺风采人物!九十年代开始在各类报刑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好评。有作品收录于“琅琊杯《全国诗书画艺术精品集》《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齐鲁文学》等。散文经常在《文学篱栏》《文学作家》《南风浅浅》等栏目发表!著有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一部《和平年代杂谈》作品素有“白开水”“食盐”“人人都能看得懂”之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