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港山芋粉条的传奇
文‖周序蒙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江苏省响水县双港山芋和双港山芋粉条就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山芋,又称地瓜、红薯、白薯、甘薯、番薯、红苕等,因地域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尽相同,苏北人称为山芋,东北人、山东人称之为地瓜,四川人称之为红苕,北京人称之为白薯,福建人称之为红薯,还有地方称之为甘薯、番薯。
相传,灌河南岸有个地方叫双港,盛产山芋,天庭里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化妆成村姑,偷着下凡来到了风景清幽的双港,饥饿难忍,当地有一孤儿见了,在田间用火烤山芋让其品尝,那山芋干绵、冒着热腾腾的香气,那村姑吃了一个连连赞好。再抬眼看这位孤儿,长得眉清目秀,重情尚义,多有古侠之风,心中倾慕,顿生爱恋之情。几番秋波暗送,几回郎心相许,邻人为媒,结为连理,男耕女织,生活清苦,但也甜蜜。

再说那天庭王母发现仙女私奔,暴跳如雷,立即派遣天兵天将前往双港捉拿仙女,一对夫妻恩爱难舍,以死相逼,王母现身道:“并非吾意拆散鸳鸯,实乃仙凡有别,就像这田间丑陋的山芋,它终究只能沾满泥土,永远不可能变得干净漂亮,难登大雅之堂,你们还是断了吧。”说罢将仙女押回天庭。
仙女走后,这位种田郎心里念念不忘王母娘娘的那句话,整天盯着山芋看,心想:山芋怎样才能变得干净漂亮呢?他做梦都想着把山芋变得干净漂亮,仙女还能回到他的身边,周围的人都以为他变傻了。有一天,他看见邻居家吃面条,突然有了灵感:面条的前身是麦子,现在变得那么漂亮、干净又规则,为什么山芋就不可以?种田郎一下来了灵感,决定用做面条的方法来“改变”山芋。
山芋和麦子不一样,改变起来谈何容易,但种田郎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终于在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之后,他成功了! 山芋真的被他做成了像面条一样的条状物,还晶莹剔透,看起来十分漂亮。住在灌河口的二郎神知道了这件事,专门前往天庭,将双港的山芋粉条献上,王母娘娘让身旁仙女煮熟后供其品尝,那粉条滑润爽口,果然好吃,心里有了几分欢喜;又听那二郎神不住嘴夸赞双港种田郎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动了侧隐之心。王母娘娘将那名仙女下凡到人间,与双港种田郎名正言顺结为夫妇,小两口更加恩爱,他们将山芋粉条的手艺传到灌河两岸,大江南北。当然,王母娘娘也不吃亏,夫妻俩每年都请二郎神带些上好的双港山芋粉条供给王母娘娘品尝。
这就是山芋粉条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坚持必将美好,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甜美,而山芋粉条的美味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流芳千古。
粉条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北魏《齐名要术》,其中介绍了粉条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等。如今的双港粉条早已家喻户晓,而且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粉丝与粉条性味相同,仅有粗细之别,其区别标准是:凡直径大于0.7毫米的称为粉条,直径小的为粉丝。
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带去的双港粉条和油面筋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的口味。后来,人们便用粉条、油面筋与肥鸭汤烹调成菜,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我国苏北灌河流域的响水县双港镇等地此菜较为常见。
据《响水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由于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切断清政府的水陆,南北交通阻塞,因此,上海、青岛、大连等地客商均从海外沿灌河至双港、响水口,大批货物均在此中转,双港、响水成为商市。民国初年,双港、响水商业日益兴起。”据《江苏六十一县志》记载:“响水口距治八十里,扼北潮河之中流,海舶出入,多在此下缆,商业之盛,为诸镇最。”民国16年至28年(1927年—1939年),美、英、日、德、意、葡、荷7国的商船,来往于双港、响水港。春江、母佑、亨太、万民、元顺号等大轮船经常停泊于此,最大吨级为7000吨。出口物质有大米、杂粮、棉花、面粉、白果等农副产品,双港粉条首当其选。美国、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客商还在响水开设了商行,收购双港粉条等农副产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知青在双港农村插队,上顿烀山芋,下顿煮山芋粥,吃得知青们没了胃口,几个知青跑到灌河边打鱼,几网下去,总算打上来几斤小杂鱼,有沙光鱼、昂刺鱼(黄刺骨)、鲫鱼、鲶鱼,知青们高兴地开始煮鱼汤喝,可是鱼少人多,有人跑到老乡家里找来了山芋粉条,放到鱼汤里,这才够吃,谁知,第二天,几名女知青胸口涨的厉害,有了奶水,羞得她们不知道怎样才好,房东大妈告诉她们,那几样鱼烧汤都可以用来给月子里的妇女下奶的,放入双港粉条效果更佳。

进入新世纪的2013年,响水县双港镇腰庄村农民周士刚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创办响水红泰家庭农场,在核桃树下栽植紫罗兰、德黑1号等优质品种山芋,他参加中组部、农业部组织的中国职业农民培训,并获得中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殊荣,成为江苏第一批职业农民。他结合当地传统的手工山芋粉条加工技术,成功开发了紫薯粉条、,当年就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经过三年精心运作,响红泰牌紫薯粉条产量达到两万斤,山芋粉条产量达到8万斤,成为当地名气最响的粉条品牌,并凭借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口碑荣誉入选2015年度盐城市土特优农产品城市名片,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他的合作社也被盐城市工商联特产商会吸收为理事会员单位。
近年来,周士刚组织生产的响红泰牌粉条,以其手工制作、绿色、天然的品质,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多次参加省市优质农产品展,上海农展会,打进上海、南京、盐城、宿迁等地市场,并入选江苏省政府采购名录。

目前,双港镇以响水红泰家庭农场等为龙头,带动农民种植山芋,响水部分区域历史上曾被黄河带来大量泥沙覆盖,适宜山芋的生长。沿中山河一线的黄圩、张集、大有一带土质松软,透气性好,长出的山芋皮薄肉多,以“甜”为主。生吃赛水果,生津止渴,熟吃甜润爽口。沿灌河一线的双港、陈家港、响水镇一带属于黑土性质,长出的山芋以“面”为特,吃起来如同板栗,又面又香,回味无穷。特别是地处海州圩里(历史上属于连云港海州区)的双港生产的山芋,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有体大、汁粘、糖份高、出粉多等特点,特别适宜加工粉条。这里的春茬山芋每亩可以生产3000公斤,出粉约600公斤,可以生产粉条54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和超市均价计算,每亩山芋可以收入五六千元。有的农户将山芋精挑细选,除了个头大的磨粉做粉条外,剩下的用作烤山芋,市场售价每公斤10元钱,每亩山芋可以收入1万多元。
冬至以后,灌河流域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正是加工粉条的大好时机,农户把收获的山芋洗得干干净净,进行磨粉。粉条制作要经过配料打芡和面、挤压成型、散热剪切、冷却解冻、自然晒干、成品包装等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马虎不得。
据说双港粉条以山芋粉为原料,不添加任何辅料,长时间存放而无霉变、无异味。如今产地又注册了双港牌商标,和周士刚的响红泰牌商标齐名,比翼双飞,粉条打入国内100多家知名超市,还远销到英美日韩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悠久的食用传统表明,动物性油脂与粉条相配时,可获得其他调料难以达到的美味。粉条食用前一般需先经水发透,可烧、炒、凉拌,也可制馅包膜,荤素皆宜搭配。其中尤为值得骄傲的是“响红泰牌”粉条和“双港”牌粉条,它因光洁透亮、劲道耐煮、口感爽滑、回味无穷而倍受食客青睐。
双港粉条有很多种吃法,如人人皆知的蚂蚁上树、韭菜炒粉条、小鸡炖粉条和凉拌粉丝,还有萝卜丝炒粉丝、牛肉粉条汤、羊肉粉条汤、牛肉粉条大白菜、火锅麻辣粉条、萝卜粉条包子、胡萝卜粉条包子等等。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挥创造性思维,用粉条做出更多好吃的美味佳肴。
作者简介:周序蒙,江苏省响水县人,1965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大专文化。现为响水县广播电视台新闻研究室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响水县政协常委。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稿件数千篇,有200多篇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新闻单位获奖。散文《秋天,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在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中,荣获“十佳散文奖”,出版新闻散文集《海风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