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伊甸园
文/桂清扬
未曾走远
在你身边
上世纪五十年代
我,情窦初开的女播音
喜欢上一位青年军官
同喝一泓汉江水
同吃一条武昌鱼
因为你
我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因为我
你以青年诗人奥里维自居
六十年不见
我很好
对后来的我
你也许一无所知
也无需知晓
现在想告诉你
你也听不见了
你曾说
真希望有一首小诗
能被捧在我的素手
其实,六十年来
我没少人肉你
除了出没你的诗魂
便是活在你的诗中
你真傻
好几次拿我和嫂子相比
初恋是天底下最特殊的物种
我就是我
不一样的烟火
五五年的那场风暴
驱散了一个诗派
也吹散了你和我
一个去了天涯
一个到了海角
你是幸运的
拥有初恋以外的世界
我是幸福的
得以守护生命中的唯一
我的人生
没有四季
唯有春天
你的永远的白发少女
2020.02.14子夜执笔
汉水樱花事
文/桂清扬
君从戎习诗我播音打字
同喝汉江水同吃武昌鱼
我慕约翰·克利斯朵夫
你爱以诗人奥里维自居
一场风暴驱散七月诗派
也驱散你我不问东和西
你曾经希望有一首小诗
被欣捧在我的纤纤柔荑
初恋真乃特殊情感物种
六十春秋匍匐在你诗中
春风拂我梦秋水浇我愁
白发少女沉迷参谋男友
由漫漫汉水嬉我樱花瓣
任盈盈情窦饰你诗神龛
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的有益尝试
——读桂清扬的两首诗
文/陈金茂(美国)
我突然对桂清扬的两首诗产生了兴致!《汉水樱花事》和《穿越伊甸园》都是以他的父亲、著名诗人桂向明的初恋为背景写成的。
我最早读的是《穿越伊甸园》。这首诗注入了“叙事”成份,且长短句相互配合,将几十年的一段恋情演绎得诗意盎然,令人唏嘘不已。
很显然,《汉水樱花事》脱胎于《穿越伊甸园》,但在诗写上却有别于前者。如果说《穿越伊甸园》属于纯粹的“自由体”,那么《汉水樱花事》则是“自由诗”的变体——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先生提倡的“现代格律诗”。
这类诗的特点是句式均齐,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及大致的押韵……
试以该诗第二节为例:
一场——风暴——驱散——七月诗派
也驱散——你我——不问——东和西
你——曾经——希望——有一首小诗
被——欣捧在——我的——纤纤柔荑
这个“——”,就是“现代格律诗”中的“顿”。从上面的剖析中,不难看出,这首《汉水樱花事》每行诗几乎都是由三个“顿”构成的,颇有“一唱三叹”之慨!当你捧读这首诗时,便能感受到有一种律动贯穿始终,整首诗亦因此而更加严谨、隽永。
这就是诗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戴着镣铐跳舞”!
而读《穿越伊甸园》的感觉却与此大相径庭,仿佛在听一位“白发少女”发自肺腑的娓娓道来。散淡的,无拘无束的,甚至是漫不经心的:
未曾走远
在你身边
上世纪五十年代
我,情窦初开的女播音
喜欢上一位青年军官
同喝一泓汉江水
同吃一条武昌鱼
因为你
我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因为我
你以青年诗人奥里维自居
……
你行进在长短诗句中,犹如徜徉在曲曲折折情感缠绵的小巷里,去感受一对少男少女炽热如火的初恋,以致延绵终身的痴情。“你是幸运的/拥有初恋以外的世界/我是幸福的/得以守护生命中的唯一/我的人生/没有四季/唯有春天”。这样的幽幽“独白”,能不触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么?
说到“自由诗”与“格律诗”,不能不重提诗坛上的一桩“公案”。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诗人何其芳针对新诗表现形式过于散漫、缺少规范等现象,重拾闻一多诗歌格律化的话题,重申“格律诗”的主张,认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相比,有更深远的传统为支撑,也有更庞大的潜在读者,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还给诗歌下了个明确的定义: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一定义后来被许多词典和教科书所采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诗人大多是天生的自由向往者,谁愿意“戴着镣铐跳舞”!为此,“现代格律诗”一直倍受诗人们的争议,于新诗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仅在诗坛聊备一格罢了。
意想不到的是,桂清扬却将它捡拾起来,有意或无意地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无论他的尝试成功与否,这种兼容并蓄的诗写情怀,无疑悄悄地揭开了“现代格律诗”的面纱。
而这一切,似乎都值得我们击节赞叹!
2020/03/01匆草于纽约
关于《穿越伊甸园》与《汉水樱花事》的比较阅读
文/戴约瑟(上海)
很欣赏诗人一个主题、两个版本的有益尝试。
显而易见,两首诗都借助初恋故事为同一题材,以表达对纯真、美好爱情的真切怀念这样一个主题。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初恋遭遇“风暴驱散”这一点上,前者侧重“幸运”与“幸福”的向往;后者侧重“梦”与“愁”的真实。对主题都是不可或缺的互补与丰富。
由于自由体与新格律体(或仿十四行体)的不同形式所求,加上作者不同的技术运用,两诗风貌呈明显反差。“穿”篇文字自然灵动,直抒胸臆;读来细腻酣畅。“汉”篇文字简洁凝重,含而不露;读来严谨、节制。
但细察两者隐含的差异,则可能涉及作者的创作理念。“穿”篇偏于理想。故有“穿越伊甸园”那样的域外典故做象征性借喻,全篇灌注了清新浪漫的气息;而“汉”篇偏于现实,故以“汉水樱花事”这样的典型环境作比,引领了全诗深沉理性的氛围。
一个主题、两个版本的尝试,对习诗者颇有借鉴意义。从中可一窥两种诗体的长处与局限(如自由诗体中易犯的直白和松散、新格律诗常见的刻板和艰涩。)本论所涉两诗,扬长做得较好,也望今后注意避短。
据诗人提示:一个主题,两个版本的出现,深受其父生前的一首《白发少女》的启迪。拜读之后,感觉题材与主题虽说相近。但两者切入的视角及情感基调,有很大不同。人生体验及艺术手法的差异明显。是完全独立的两类佳作。《白》诗虽然也是自由体,但詩的意象化,更为突出;抒情方式从容婉转,别具一格;诗语生动别致、凝炼含蓄。总体而言,比《穿》、《汉》两篇在诗艺上更显成熟老到。
2020年2月29日
《穿越伊甸园》《汉水樱花事》二诗品鉴
文/李天靖(上海)
《穿越伊甸园》:“未曾走远/在你身边”,亦或可理解由“我”的角度写来。上世纪五十年“我,情窦初开的女播音/喜欢上一位青年军官”,“同喝一泓汉江水/同吃一条武昌鱼”,一往深情“因为你/我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我/你以青年诗人奥里维自居”,至今分别已六十年,“你也听不见了”——令人悲恸心惊!
六十年来,“除了出没你的诗魂/便是活在你的诗中”。于诗人而言,“一九五五年的那场风暴/驱散了一个诗派”,那是围绕胡风为主编的“七月诗派”,“也吹散了你和我”,你与我“一个去了天涯/一个到了海角”。但是,你和我是幸运和幸福的。诗人说“我的人生/没有四季/唯有春天”——这就是于生死之间“穿越伊甸园”。诗中大量对偶、委婉、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的语言格外生动丰富。
《汉水樱花事》:与上一首相比,该诗呈现了同一个主题,“由漫漫汉水嬉我樱花瓣/任盈盈情窦饰你诗神龛”。却表现古典现代交织的风格。
李天靖于华东师大
2020.3.3
【诗评家简介】
陈金茂,著名诗人,北美中文作协终身会员,美国《新文学》编委,凤凰诗社大洋洲总社荣誉社长。
戴约瑟:教授,著名诗人,上海作协会员,浦江诗会顾问。原内蒙赤峰教育学院现代文学教授。
李天靖:安徽南陵人,著名诗人。华东师大《中文自修》杂志编辑,副编审,《上海诗人》编辑。
【作者简介】桂清扬,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哲学博士。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

汉语文化国际组织架构
顾问 舞韵(海外)
文学顾问 剑厚
艺术总监 韩超
特约书法家 袁赤(文玉墨石)许广纪
社长 刘燕
本期编辑 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