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够"老吴和“次能鬼”老强的故事
王安德
"老吴"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但每天的他,总是乐哈哈的,逢人不是笑,就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你好,吃了么",这句话韩城人最常用的基本方言,用在别人嘴里说出,咱还觉得有些别扭,但用到老吴嘴里,人们觉得很亲切。老吴是交警队退下的一名老干部,在"位"的时候,就是一位人称的"能不够",你问他个事,他没有不知道的,对于有些事,他能对你讲几天几夜,听不完,听不够,有现在的,还有古代的。
偏偏"屋漏偏逢连阴雨",那天,老吴正给他人谝到兴头上,来了一位姓强的,几句闲话让老吴从头凉到脚,从此,老吴和老强记了一仇。
老强也是一位"次能鬼",天底下的事,没有他说不上的,所以,卖面的见不得卖石灰的,他就恨他,嫉妒他,总在人窝里让老吴很尴尬,下不了场。就觉得亲切。
有一天,"能不够"碰见了"次能鬼",俩个人为南关城门楼的事抬起了杠,"能不够"说,我是老城吴家巷人,离南门只有几步步路,你老强知道城门楼上有几个字,"次能鬼"想了想说,我是城南人,每天回家出南门,天天上班进城门,是必经之路,你还能难住我。
"次能鬼"话音未落,就迫不及待地说,如今城门上有四个字,"能不够"忙问,那四字,"次能鬼"说,你去看去,就是"韩城南门"四个字,"能不够"听后哈哈一笑说,说你“次能鬼”,人多也敢胡说话。
老强不服,第二天拉着老吴去老城一看,只有三个字,"韩城门"。
据史料记载,韩城古城区又称金城区,东朝黄河,西依梁山,北有塬屏护,犹如虎踞龙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城始建于隋代,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
韩城是一座历史古城,进入古城的南大门,依次题写着“適此樂国”、“文運其昌”和“溥彼韩城”。
可别小看,这几个门额题字,它们是大有来历的。
“能不够”说,“適此樂国”,是赞美韩城是一个幸福指数极高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就是一个人们休息生息的乐园,而“次能鬼”说“文運其冒”,反映了韩城地区自古以来文风蔚然,文化传承相对较高的特点。
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韩城人乐此不疲,用好不倦的精神丰富和创造着黄土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明清时期,韩城更有了“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
正当俩人争相解释“溥彼韩城”寅意时,有路人插嘴说“这四个字出自《诗经、大雅、韩奕》第六节,”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啊,老吴、老强惊呆在此,“看来韩城秀才就是多”。
去年,我在市公安局编写公安史料,发现一个一九五七年左右,韩城公安破获了一起涉及百余人的反革命案件,一次就在县城南关枪决了七名重大案犯,其中有一个"橡皮腿"的,为了深入了解案件真实情况,我问过"能不够"老吴,真的还没难住他,不过,他只给我提供了仅仅知道的一点点情况,其它的,包括橡皮腿的名子他都说不来。
不过,老吴爱较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就算了,谁知那几天,老吴饭不好好吃,茶水没好好喝,一天抽上几包烟,终于打听到橡皮腿的名子,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我。
后来,我问这事,他自豪地说,在韩城,还没有难住我的事。
不过,近日发生的一件事,我真的让"能不够"闪了一个腰,而且闪的很重。
那天,我外出“采风”。遇到一位奇人、奇才张奇老先生,他指着相里堡张家巷一户人家门前的一孔方方洞,问我“古房上留这有何用”,我说“不知道”,他又指着对面巷口墙下的一块“泰山石敢挡”问我,“这是干什么的”,我说“这是震邪的”,他说“这块泰山石敢档是和对面的窑窑一体的,都是为避邪、震邪而用,你看一下,只要有小巷巷的地方都有”,听完,我和他往前走,果然,遇有小巷出口的墙体上都有。
这时,他又问“泰山石敢挡”几个字,出自那儿,我说,当然是泰山,他说,石敢挡是啥意思,我说,泰山上的石块敢挡这儿的邪。
张先生笑了笑,又说“据传说,石敢挡是泰山上的一位法师,是个人名”。
告别老先生,我深思,历史上的传说太多,学文也更多,需要我们后人去考察、去研究、去传承。
回到小区以后,我碰见了“能不够”,就将这个“泰山石敢挡”的古典传说说给他听,并问“能不够”,你可知其来历。
“能不够”听后,用手搓着头皮,老半天才说“我真的不知道”。
哈哈,一个“泰山石敢挡”的小故事就让“能不够”闪了一个腰。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