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飞简介】江飞,网名一尘。(笔名无数。)布衣一族,土命一条。河南开封人,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国内外纸媒和网媒。系《中国爱情诗刊》创始人、总编、“中国爱情诗歌文化节”总策划。中国新诗"纯净、唯美、古典、国风"的倡导者,并提出"无美,不成诗;无爱,不流传;无骨,不成器"的诗观,为之公益传播,义务推广。【诗观】:写爱,写情,写灵魂!耗尽生命一刻,不弃信仰微秒(主编江飞,投稿微信:za416115)首席编辑:随缘若水

➭【诗评者简介】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还发表散文诗、文学评论、散文百余篇。作品入选《新世纪诗典》《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3—2014)》《2014——2015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5卷》《汉英双语版中国诗选2015》《21世纪世界华人诗歌精选》《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当代诗歌精品赏析》《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书》《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等50多部选集。《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著有诗文集4部,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天津市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二等奖,《关睢爱情诗》“2015年度十大实力诗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诗歌研究中心“2014年度山西十佳诗人”,第二届孔子文学奖等。《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诗探索》《草原》《诗国》《山西文学》《黄河》《关睢爱情诗》《生活潮》《中华日报》《世界日报》《作家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了叶文福、朱先树、许怀中、杜学文、梁志宏、吴开晋、非马、张立华、王珂、唐诗、马启代、高亚斌、王科、马晋乾、谢幕、卢有泉、邢昊、杨筱、王宁、林红、郑丽娜等著名诗人、评论家的评论。

从一片绿叶可以读到整个春天
——评江飞的微诗
■王立世(山西)
从源头上探讨,我国古代的五绝、七绝和日本的俳句都是名符其实的微诗。微是从诗的体量上外表上形式上来定义的,少到一个字,多则三十个字左右。有人界定在三行之内,我认为四行之内都应属于微诗。好的微诗可以收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滴水穿石的效果。韩翰的《重量》只有四行:“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对生与死的思考具有普适的价值和触动灵魂的力量。里尔克的《主啊,让每个人》只有三句“主啊,让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死去/生过、爱过而后死去/都要必要,都有意义”,震撼读者的是蕴藏其中的个体意识和自由精神。顾城的《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一代人的迷惘和探索,赵五四的《鸟》只有五个字“鸟看人是鸟”,却表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艺术敏锐性。这些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别有洞天的微诗,比那些枯燥乏味的长诗更有价值更受欢迎。
诗坛上不乏寄生虫和投机取巧者,靠套用、篡改、剽窃别人的诗句而存活,这些伎俩在微诗的领域没有用武之地,没有藏身之处。诗歌拒绝重复、啰嗦、平庸、低俗,微诗更是如此,不是一字千斤,也绝不能千字一斤,绝不能靠不着边际的形容词来支撑诗的骨架。也有人误认为微诗就那么几行,靠瞬间的灵感就可一挥而成,不需要生活和情感的积累与沉淀,那是大错特错。评论家希金森曾告诫诗人“让多年的热情融入一个词汇中,把半辈子的生活积蓄写在一个句子里”,这与“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一个道理,微诗更是这样。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感达不到一定的黏稠度,诗歌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江飞用大量的创作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我感觉他不是贾岛那类的苦吟派,也不是李商隐那类的怪异派,三言两语就见真性情,但往往是奇思妙想,语出惊人。他的《合葬》这样写到:
你走后 我
就是你的墓碑了
用冰冷的棺木 暖你
江飞的很多诗歌都是用第一人称写成,诗中的“我”多数时候就是诗人自己,这样既便于言志抒情,又给人真实可靠的印象。假使你死了,“我”也不离不弃,变成墓碑守护着你。墓碑记载着一个人的姓名和生平事迹,是一个人死亡后的标志。“我”身上就刻着你的印痕,从挺立的“我”就可以读出躺下的你,这种生死相交的情感够感人的了,但诗人觉得还不够,要成为棺木,让心爱的人躺在自己哪怕不再温暖的胸脯。这首诗虽没有写风花雪月,但远远胜过了那些借风花雪月表达爱情的诗。沉浸在爱河中的人也许忌讳死亡这个字眼,但江飞高明就高明在以死相许,表达一往情深的忠贞。这首诗也许是瞬间写成的,但情感绝不是瞬间擦出的火花,更不是把爱情视作儿戏的人能装出来的。如果没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恋,没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就不会产生这样奇妙的想象,就不会写出这样一首与众不同的诗。
诗如其人,读江飞的诗就能感到他是一个心灵纯净的人,一个古道热肠的人,一个“不以物喜”的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恋人,无论是对诗歌,还是其他事情,都表现出用情之专,用情之深,甚至达到了心无旁骛和“执迷不悟”的境界,因而甘于燃烧自己。他的微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饱满而真挚、纯洁而高尚的情,这种情源于生命真切的体验,孕育于灵魂深处。他这样写《思念》:
今夜的泪水
我称了一下
正好是一条长长的黑龙江
诗中没有出现思念二字,却把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够夸张的了,江飞有过之无不及,他把泪水夸张成一条黑龙江,突出思念之不可遏止,思念之一望无际,貌似有点荒诞,实则是情之所至。写泪水的诗很多,写“称泪水”的却罕见,称出的不是具体的重量,而是一条黑龙江,让人感到意外和吃惊。为什么不是长江和黄河呢?他的思念一定是与那方神奇的土地有关。通感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从古至今都不乏以泪抒情的诗歌,但像江飞这样写得让人耳目一新的并不多。
情诗是江飞创作的两万多首微诗中的重镇,最能体现他诗歌创作的特色,我们读到的不是《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唯美的爱情,不是《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样缠绵的爱情,不是舒婷《致橡树》那样个性张扬的爱情,而是江氏爱情,像麻辣烫一样,色香味俱全。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和深情,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与那些假情和娇情有质的区别。他的情大多通过隐喻、意象、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出来,可贵之处在于不是亦步亦趋地重蹈别人的覆辙。他忠于自己的生命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作出很多经典的诗歌意象,既出乎读者的意料,让人瞠目结舌,但细想又合乎情理,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他写过一首《哥,就一寺外偷听的小沙弥!》
听心经 念佛号
还有无数次将阿弥陀佛
念成 勿忘我
江飞是佛教徒,他幽默地把自己戏说成“寺外偷听的小沙弥”,因为他心不在焉地把“阿弥陀佛”念成了“ 勿忘我”,这一细节非常传神,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切都是爱情使然。这一错也许对佛不敬,但更能表达出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这首诗在选材上独辟蹊径,在一种不是谈情说爱的环境下写爱情,更衬托出情之真,意之深。即使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物象,他的表现手法也是与众不同,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红豆》:“失去青涩的时光/一夜哭红了眼”,红豆是相思豆,把它比喻为哭红了的眼,突出相思之深相思之痛,使红豆的意象获得崭新的内涵。《鱼儿的命运》是比较常见的题材,下笔容易落入窠臼,如果再用鱼儿离不开水来表达爱情,就像第三次把姑娘比为鲜花一样笨拙,我们看看江飞是怎样向传统题材挑战的:
我 给你火热的温度清蒸了
一双死不瞑目的眼睛里
谁?偷走了我的海
把自己比成清蒸鱼在古今中外的爱情诗中都没有,是江飞的独创,是华兹华斯提倡的“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凡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的实验。水被火热的爱情蒸发干了,我被清蒸了,但还是死不瞑目?诗人不管经历怎样的煎熬,至死都放不下神圣的爱情,这才是真正的不计得失的爱情。“谁?偷走了我的海”,是明知故问,不是埋怨,是爱怜。爱情的崇高和纯净得到恰当的表达。这类诗也不少,如《春叶》:“让我羽化成一条痴情的蚕/一生/为你作茧自缚”,作茧自缚是贬义词,用在爱情上就变成了褒义词,收到的效果远远甚于那些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亲!俺要吃饭了!》“小酒儿二两/就白菜/吃出你的半斤爱”,完全是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一种幽默之思和突兀之美。
江飞的爱情诗可以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风情》写到“走遍整个 三月的花海/用九百九十九朵至灵的花朵缝制的婚纱/让你做春天最美的新娘”,送花是传统的表达爱情方式,诗人却采摘九百九十九朵至灵的花朵为所爱的人缝制最美的婚纱就别具一格,充满浪漫情怀和唯美色彩。他这样写《啄木鸟》:“相思的虫子啊!/将木头 蛀出一口伤痕的黑洞而你来时/我已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是写爱的遗憾和失落。《缘聚》“与春天结亲的日子/命中注定 犯桃花/我也活该拥有这短命的三月”写爱的短暂和理解。《空虚》“一千万字的诗意/也填不满/思念的 漏洞”是写爱的缥缈和浩瀚。《鸟儿》“我只衔了一棵草/却 惹恼了/你身后的万里江山”是写爱的妒嫉。《自难忘》“是谁?打坐在幽静的山林//雨 关了红尘门/风 开了相思窗”,写爱的修行。《美丽的迷失》“莫名的事情/是我走进了你的地狱/却活在幸福的天堂”写爱的苦乐。《混沌》“思念 走失的日子/寂寞/成了我最知冷热的近亲”写爱的孤单。爱情是纯净的,但不是简单的,诗人饱尝了爱的各种滋味,才写出爱的多种情态和复杂意绪,使爱的世界呈现出斑斓色彩和丰富内涵。
江飞的微诗以爱情诗为主打,但也呈现出题材的多样化。如写乡土和亲情的《乡愁》:“思念 是一根儿/翦不断的脐带儿娘啊!/儿疼您更疼”,以及《旱烟袋》:“在老屋的一角/空虚的嘴唇 咬不住/远去的 尘烟”;写社会的《疯人院》:“世界疯了/他们/是唯一的清醒者”,以及《唢呐》;“大哥!大姐!/不吹/能活下去吗”;写人生感悟的《神像》:“你自以为是神的时候/是因为俺/低了一下头”,以及《心灵自问》:“难道 四十年的身心/留下千疮百孔/就是为了好让春风入家门”;写风景的《雨西湖》:“十里长亭 不见弹琴人/历史狼烟处 红尘的斑马/哒哒而过 西湖啊!再次哭湿了断桥”;写哲理的《一粒草籽》:“当我霸占了整个春天/心眼儿/却小了起来”;赠给朋友的《紧绷的嘴唇——赠夜恋一笑》:“再笑一下/连剩下的那颗牙齿也脱落了/再咬不住爱的承诺”,这些诗精彩纷呈,带给我们美的愉悦、情的陶冶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
江飞的微诗不管写什么,都是明亮的,温暖的,虽不属于主旋律,但充满了正能量。他很少写离愁别恨,从他那里听不到牢骚和呻吟,看不到颓废和绝望。他歌吟的是人间至美的爱情,表现的是人生深刻的哲理,属于人类永恒的题材,时代气息虽然不浓,但每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阅读,而且容易引起共鸣,因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微诗体量小,大多不分节,江飞在结构上也在不断探索。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的分为两节,四行诗,有的两句一节;有的第一节一句,第二节三句;有的第一节三句,第二节一句。三行诗有的第一节一句,第二节两句;有的第一节两句,第二节一句。字数特别少的,也有的分为两行,或者三行。在一行中,又善于运用句号和感叹号调整节奏,造成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在构思上表现出新和巧的特点。写月亮的诗多如牛毛,很难写出新意。江飞惜墨如金却又能出奇制胜:
悬
念
“悬”,是摹写月亮的状态,“念”是写赏月者的情思,赏月者是怀念故乡,还是感慨人生,诗人不去具体写,这就是悬念,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有人嘲笑会按回车键的就是诗人,那绝对是不懂诗为何物的人。就拿江飞的《月》来说,不分行也是一首好诗,但分行之后效果就不一样了,不分行产生整体联想,分行后,“悬”产生一次联想,“念”产生一次联想,“悬念”产生一次联想,产生三次联想与产生一次联想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分不分行不是由回车键决定的,是由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决定的。江飞还有一首《钉子》:“寂寞的/陷/入”,一反人们平时歌颂的钉子精神,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钉子的无奈与痛苦,表达出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确实是短小精悍,言已尽而意无穷。
从一片绿叶可以读到整个春天,从一片落叶可以听到秋天的脚步,江飞的微诗已经成为我们洞察社会、体悟人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他把诗歌当成心灵的鸡汤,一切手法都围绕服务于情感表达的需要,他不是为比喻而比喻,为夸张而夸张,为艺术而艺术,他非凡的想象力源于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意象营造上虽然大胆和新奇但仍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不失人间烟火味。他把情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淡。他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很少参加什么大赛,也不热衷于参加什么协会之类的组织,在浮躁成风的诗坛保持独立和清醒是难能可贵的。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诗集,仅仅发表的七首诗还是朋友从信件中抄录的,也没有署名,这并不妨碍她成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诗人是靠作品说话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腾云驾雾的诗人终会露出庐山真面貌,罩在头上的虚假光环终会暗然失色。经过大浪淘沙,那些车载斗量的赝品都会被无情地淘汰,变成故纸堆被后人遗忘。只有少数真正的诗歌才会长久地发光,担当起为人类灵魂取暖的神圣职责。
此文刊登于菲律宾《世界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