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女芬芳·4》
文:吴桂英
吴女芬芳之七: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著名女教育家,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893年1月26日,湖北武昌候补知县吴守训的二女儿出生了。寒冬时节,腊梅芬芳,吴守训触景生情,为女儿起名为“贻芳”,别号“冬生”。11岁的吴贻芳和姐姐一起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后在姨父陈叔通支持下入读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又转至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圣洁的学堂仿佛为这位天真的少女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她能时时在新世界里探头而出,领略新的风景,呼吸新的空气。如果一直沿着这个轨迹行走下去,也许吴贻芳将是另一种命运。但是人生有时候却在一个人的顺境里突然有意无意地添加一笔或几笔不幸,成就了她另一种人生的过程与结局。吴贻芳16岁的时候突然遭遇人生重大的家庭变故,她的父亲因为被上司诬陷,随后跳江自杀,随后哥哥、母亲、姐姐先后去世,一月之中连续失去四位亲人,如此巨大的打击蛰痛着吴贻芳尚未成年的少女心扉。巨大的悲痛让吴贻芳神思恍惚,天天以泪洗面。直至后来,吴贻芳回忆往事时依然痛彻心扉:"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不禁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年仅十六的吴贻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亲人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让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在命运最残酷坎坷的历练中,她含泪勇毅坚强地面对生活和人生。她的姨父非常怜惜这个顷刻间成为孤儿的女孩,于是将吴贻芳接到自己家中。
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荐下,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金女大四年,吴贻芳学习勤奋,却神情抑郁,不苟言笑,几乎不与人交流。吴贻芳一路坚强,一路优秀,由于她学习非常刻苦执着,学业突出,组织才能尽显,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手持十字架,参与学生游行。金陵女大一时间在学生运动的浪潮中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轰动了南京学界。
吴贻芳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1921年冬天,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由吴贻芳任翻译,其一口流利的英文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这位校长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美演讲,演讲中这个总理傲慢肆意地声称:“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吴贻芳气愤地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严重诬蔑!”吴贻芳在国外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当夜便赶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文章严词驳斥,态度鲜明,不卑不亢地维护着中国的尊严,激起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女大第一任校长,时年35岁。吴贻芳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金女大办学的主要宗旨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符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由于金女大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支持,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金女大的运转将停止。吴贻芳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她看重基督教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价值——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她的校训既尊重了教会的意志,也不和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相冲突。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成功地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宗旨:即淡化宗教目的,与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问与道德,养成服务社会的本领。
1937年,因日军侵华,吴贻芳将金女大师生西迁汉口,后再迁往成都,并决定将金女大学生全部集中于成都办学。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道,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会议选出蒋介石、吴贻芳等 5人组成主席团。此后,吴贻芳连续当选为第三届和第四届国民参政会5人主席团的成员。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总统罗斯福盛赞她为“智慧女神”。1945年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并不贪恋政治光环的诱惑,她曾两次拒绝国民政府邀请她当教育部长的请求。1946年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时,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但被她拒绝了。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她还是谢绝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以及官场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败行径,吴贻芳已然产生了十分的厌恶。
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政府作鸟兽散去,吴贻芳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持南京社会秩序,并致电毛泽东,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1949年9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并,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1954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1981年,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吴贻芳认为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能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先具备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事注意做起。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而“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即教师以身作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她要求大家要有使命感,当国家民族需要之时,要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的态度。吴贻芳这样理解人格教育,并把它实践到金女大的教育实践中,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女子角色在传统中国的解放。
金陵大学与金女大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教会大学,办学宗旨相近。金陵大学规模较大,而且男女生合招,因此一直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向。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也有意促成两校的合并。但是吴贻芳本人倾向于不合并,她认为,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予女子教育以机会,提供相应的师资训练和适合女子入读的课程,但独立的女校具备综合学校没有的优势:一是师生关系。女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更亲近的关系,能直接培养女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男女地位问题。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一旦女校并入男性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女教师还是女学生一定会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女性教师,也不利于女生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贻芳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很快便适应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
吴贻芳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深知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水平不提高,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喻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必须努力办好,向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师资,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吴贻芳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她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则“七载无效”。
吴贻芳根据她几十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并提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学生学懂,还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改变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之间脱节和分离的状况。第二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能适应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吴贻芳对学生的管理虽然严格,但同时也充满了关怀之情。当时,学校有些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谈恋爱常常晚归。有一天,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便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开设“恋人专室”,里面设桌椅供恋人聊天。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把糖纸瓜壳临走时带走。这样一位充满温情和体贴的好校长,真的是学生心中的最敬仰和最至爱啊!
吴贻芳曾定下严格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生结婚就得自动离校,却也破格录取过学生。一次学校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偷偷结婚,被学校知道后,吴贻芳带着她最喜爱的一枚胸针到学生家,一方面向他们表示新婚的祝贺,一方面委婉地告诉她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回金陵女大的愿望,吴贻芳接受了她的请求,破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共同抚养。还有一次是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写信给吴校长,希望来金陵女大学习。当时曾季肃已35岁,育有两个孩子,为摆脱封建婚姻束缚她才有此想法。吴贻芳被她的执著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吴贻芳的内心充满了严格又温慈的光芒,它常常带给人由衷的温暖,让人钦敬又感动。
吴贻芳在金陵女大做了23年的校长,以浓情、心血和担当造就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她把女性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光献给了女大。吴贻芳之所以能成为当世敬仰、后世缅怀的教育家,因为她使一批批女校学生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她最成功的作品是培养出“999朵玫瑰”(女性毕业生)。经过她培养的女学生们,个个端庄,整洁,自信,举止优雅,心态淡定。即使后来,她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文革”中被折磨近十年,依然铮铮傲骨,从容不迫。
吴贻芳一生朴实低调,谦逊温和,她多年保持朴素的风貌,生活上从不奢靡,而是过着一份极简的生活,她的生活无异于常人,思想的光芒却照亮着他人,这就是她一生最可贵之处,最令人铭记的德馨。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
吴贻芳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总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金女大严格的体态风度训练的典范。曾有学生回忆:“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这样的风度,是表里如一才的素养才能催化出的一种透彻之美,这种美是身心灵完美的修炼与融合,是生活的苦难洗礼出的一种安然与淡定。
……………………………………………………………………
……………………………………………………………………
【………………吴女芬芳·精彩继续………………】
作者:吴桂英
编辑:三千门客
书法:三千门客
【三千门客:[蓬莱书院]倡导者】
【图源网络,若侵权,速告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