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执)而不愠(蕴)——不亦君子乎!”
师:这是头一段,它的内涵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我就已经心领神会了。因为这次我要把《论语》好好地诠释一下,所以想要参考一下其他人的版本,上百度一查,大失所望!为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诠释得哪怕是接近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就如同我一开始讲的,解读《论语》有几个误区,这几个误区在前人的翻译里体现得是淋漓尽致。
比如说习惯误区,一看“学”,就解释成学习,你一旦解释成学习下面就不用解释了,全错了,因为“学”不是学习。
还有断章取义的误区。本章第十四小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其实自己已经把“学”注解了,怎么就不看呢?“食无求饱”是不是学习?不是。那“居无求安”是不是学习?也不是。“敏于事慎于言”,是不是学习?还不是。“就有道而正焉”这几句话都与学习无关。孔子说这就“可谓好学也已”。这是孔子自己对“学”的注解。“食无求饱”是吃,“居无求安”是住,“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行,这不就是衣食住行么?后面“就有道而正焉”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正衣、正食、正住、正行就是学!孔子已经给“学”定义了。为何都视而不见呢?
再一个被名人所误导。名人们都把“学”解释为学习,后人即便有不同意见,也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不敢加以反驳。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智慧不足,根本不了解“学”字的深意。所以仅第一个字“学”,前人翻译《论语》的四大误区就都体现出来了。
“学”不是学习。孔子自己也解释了。如果你还要我再解释解释,那行,大家往后翻书,本章第七小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的学生子夏又给解释一遍。所以什么是学?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进行修正谓之学!
再看“时”这个字。时表示时间,有三个意思:1、瞬时;2、时常;3、时时刻刻、随时。到底这三个时间是哪个,先放这里,因为不能断章取义。再往后看“习”。这个字也有很多意思,预习、复习、学习、实习等等。刚才“学”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那“习”是预习不?是复习不?是学习不?是实习、实践不?都不是,统统都不是。还得再往后看,不往后看还是不好理解。“不亦说乎”,其它的翻译基本在这里用的都是问号,“不也是很喜悦的吗?”可见连译者本人对于学习是否喜悦都产生了怀疑。这里用问号是不对的!因为孔子的意思根本不是这样的。学习快乐不快乐?
无意:快乐。
无余:不一定。
师:快乐?
无余:学海无涯苦作舟啊!
师: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们学习的时候快乐不快乐我不知道,反正我不记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明知不快乐还非说快乐,所以只好把“不亦说乎”解释为:“不也是快乐吗?”那意思就是“求求你让我快乐点好不好?”
(众乐。)
师:你说那学习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么?想想也有,考满分的时候,家长赏个鸡蛋,确实那个时候也高兴。但仔细想一想,在求学的过程中,是高兴的时候多还是痛苦的时候多?可能就是考高分或被奖励的时候高兴一点点,大部分时候不快乐,总之是不快乐。但就是那一点点快乐,学者们就给拿到这里来了:“考满分的时候不也快乐吗?”所以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人,理由非常勉强。
我们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不是全篇的第一句话?要知道,一篇好的文章,第一句话代表什么含义?
不带:宗旨。
师:叫做提纲挈领,是全篇的主题、宗旨。比如《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头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第一句话是全书的核心概括。那为什么解读《论语》第一句话说得这么勉强?学习了、实践了、预习了不也是快乐吗?像是求求你快乐一下好不好?这怎么会是孔子说的话呢?这个意思怎么会在千古奇文的《论语》中出现在头一句呢?对不对?是不是不符合逻辑?
“学”就是人生的修行过程!修行一词是佛家专用语。道家叫修真。什么叫真人?明白了真理的人,领悟了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在道家叫真人。儒家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用一个字叫“学”。
(众人赞叹。)
师:下面看“习”啥意思?有个成语“微风习习”。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字,孔子只好借微风习习的这个习字,来诠释这个道理。微风习习什么意思?比如夏日炎炎,忽然吹来一阵凉风,爽不爽?爽!这个“习”字就是风吹到身上很爽的感觉!那这里什么意思?在你修身的过程中,突然之间你会感觉到豁然开朗!像上午我讲的你们听过以后,很多人说有豁然开朗的这种感觉,爽不爽?爽!这个爽叫什么?叫习!与微风习习不同的是,这个爽是从内到外发出来的,其实是智慧之光!智慧从哪儿来?本有的!智慧是“发乎内习乎外”。对外这个字有了,叫“习”,对内呢?佛家叫开悟,道家叫得道。大家看觉悟的“悟”怎么写?一个吾(我)一个心——我心!你们心在哪?你们有心么?
出尘:当然有心了。
师:你们有肉体的心和意识心。这悟的心有没有?没有。你要有的话每天快乐得不得了。当你见到你的真心的时候,叫“开悟”,对外就相当于“习”。所以“习”就是“悟”!
那这个“时”到底是哪一个意思?瞬间!“时习”就叫初悟,这个“时”是初悟那一瞬间。什么感觉?爽!但是这个爽用一个字来表达是什么?悦!佛家叫“禅悦”,一加禅就是佛家用语了,孔子把这个禅字去掉啦,结果大家就不知道是“禅悦”了,而都把“悦”翻译成喜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就是讲在修行的过程中,瞬时间开悟了,这种感觉,爽啊!但这到底有多爽,还真说不了,总之和以往不一样,所以叫“不亦”。“亦”是相同,“不亦”就是不相同,和平时不一样。那翻译的时候应当翻译为“这才是”,不亦说乎——这才是真正的禅悦啊!这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突然获得的。那“瞬时”和“开悟”一起组个词是什么?顿悟!你们是不是希望自己顿悟?在修行的过程中,突然获得顿悟,这种感觉太喜悦了!这就是《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孔子提示我们人生要干什么?要修行。修行为了什么?开悟。开悟之后怎么样?
依正:得到禅悦。
师:所以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干什么?《论语》第一句话已经讲明白了。我记得日本的稻盛和夫,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死的时候带着更高贵的灵魂,步入下一段轮回。”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下面讲的所有问题是不是都围绕这句话?
众:对。
师:第二句和第三句,再次升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用“悦”,第二句用“乐”,为啥不一样呢?有的人会说为了行文的方便,不重复,是不是这意思?
无余:我觉得是这样啊。
师:我告诉你,你还是小人之见。为啥呢?如果这两个字是同义词,只是为对仗工整的话,那为什么不第一个用“乐”第二个用“悦”呢?颠倒一下行吗?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悦”和“乐”的区别,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前人解释为“远方来个朋友自己感到很快乐”。你的朋友也挺多的吧无余?他们来找你,你快不快乐?
无余:不快乐。都是因为钱没了找我诉苦的,愁死了。
师:他一来你烦死了。所以这个“朋”不是朋友,解读为同学、老乡等也都不对。刚才说了第一句的“时习”叫顿悟,既然有第一次,有没有第二次开悟?是不是有一就有二?以后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状态?所以,从第一次开悟以后,再次开悟的时候,“时习”的“时”意思变了,变成“时常”的意思了。最后,随着修行的深入,最终会达到每时每刻都处在开悟的状态,《心经》里面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时候这个“时”的意思变了,叫做“时时”。始终处在开悟的状态在修行上的专业术语叫做功夫成片、二六时中不离自性等。到这一步,恭喜你,智慧大成了!
在时常的开悟过程中,是不是智慧在不断地提高?
众:是。
师:虽然说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但前面只有你一个人吗?不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修到这个层次有没有同道中人?有。有没有和你一样开悟的?有。能不能见到?能。这个“朋”的原意是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同志、同道、同修等。友是相互认识,后来这两个字合一起演变成现代的“朋友”。如果只看这一个字,“朋”应该是和你境界相同的人,但是再往下读,这个“朋自远方来”,一下就把朋给定位了!从很远的地方来。前人在这句话上面,困惑的问题很多:一是干嘛一定从远方来?近处没有吗?二是多远算是远呢?三是来的这个人没有记载啊,是谁呢?难道是概括吗?四,如果概括为朋友的话,那朋友来了不一定快乐啊,怎么会“不亦乐乎”呢?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
我就不再卖关子了,因为按照你们目前的智慧水平,我不讲,你们不可能猜到。当然,讲了以后懂不懂还要看你们有没有慧根。不是说在座的各位水平低,我讲过,在智慧的层面里面,你们现在属于第二层,就是普通人的智慧,那即便是前六层都是不能够懂的,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等,我不讲,前六层智慧的人永远不知道!所以这里只有直接给大家说了。
这里出现的这个“朋”,指的是除了你们肉眼见到的人以外的高级生命形态!祂是存在的!这个高级的生命形态具体是什么,很难讲,因为此时言语道断,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达。
佛教管这个“朋”叫做本命佛、本尊、自性、本心等,道教叫做真人、元神、元婴等;伊斯兰教叫做真主、安拉、至仁主等;基督教、天主教叫做上帝。
我们来看孔子怎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修行到某一刻,突然见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这个说不出来名字的生命体是自己在修行中生发出来的(当然,祂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用个“朋”字,表示是和现在的自己一样。“远方”是形容难得,太难得了不是吗?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从自己心中生出来个不知名的生命,跟自己一样(这个生命形态还会变化,这是后话在此不提)。其实孔子已经暗示了,是“自,远方来”,不是来自远方的别人,正是远方的自己!难得一见的另一个自己!
这另一个自己长什么样呢?祂不是只有一个相,祂可以千变万化,所以不能说具体哪一个相是祂。那怎么理解呢?我就以“智慧”来命名祂。因为祂“体”无质,“相”无数,“用”各异。这个“用”就是智慧。什么意思,祂所展示的一切都代表智慧,所以我用智慧来命名祂!人来自于哪里?智慧,智慧能变成人。那智慧能不能化神呢?可以。这个观念很重要。你别以为智慧只能变成人,动物也是智慧变的,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也是智慧变的。
我换一个大家好理解的说法。当你的智慧显露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如同看到了一个老朋友,因为祂就在你内心的精神世界。你过去没有发现啊,现在是不是发现了?过去是不是没有见过?所以好像不是你一样。你发现了另外的自己,这下能听懂吗?你们看这个朋字怎么写的?
不带:俩儿一样的月。
师:俩儿一样,就是肉体的自己和精神的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同源。
出尘:自性显露。
师:对,借这个“朋”字,因为祂本来就是你,只不过你以前没有看到。为啥说这个“朋”自远方来,难得不难得?你们到目前为止见过没?
众:没有。
师:所以形容见面难得称为“远”,这个“朋”真难得,虽然说在你的体内(说体内也是方便说,其实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但你以前从未发现,你发现了你老朋友在你身边你高兴不高兴?你找到祂了你太高兴啦!这个叫“乐”。为啥叫乐呢?它是“悦”的升级版。你第一次开悟的时候,你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智慧。智慧刚开始闪现一下,叫做“悦”。等到你智慧不停闪现的时候,等祂真面目逐渐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喜悦的程度是不是加深了?这个时候我必须借助佛家专用语了,因为佛家在这个层面上阐述得最清晰明了。佛家管“时习”叫做“禅悦”,这个“朋来”的层次叫“定乐”。“禅悦”和“定乐”不是一个层次。禅悦是初开悟时的喜悦,也叫“未到地定”。
“未到地”啥意思?我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因为没有更好的可以让你们理解的方式。假设你去长城旅游,走啊走啊走,快到了,突然你看到长城了,高兴吧?看到长城的这种喜悦叫“禅悦”。但是到长城没?还没有到,这就叫“未到地定”。再走,终于到长城脚下啦,这个时候叫“到地”,到地了就“定”了。下一步是爬长城了。因为到长城特别快乐,所以是“定生喜乐”(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后开始爬长城,爬长城快乐不快乐?快乐!好,二禅来了,叫“离生喜乐”。什么是“离生”呢?你上长城后,你的脚离地(地面如同俗世)没有?
不带:离地了,开始爬长城了。
师:离开地面了,所以叫“离生喜乐”。三禅呢,是“离喜妙乐”。你上到长城顶上了。去长城时因什么而快乐?因为“要去长城”。到了长城因什么而快乐?“到长城”了。上到长城顶了因为什么而快乐?是不是见到了无限的风光?你还看不看长城了?不看了。你会看长城内外的风景,所以叫“离喜妙乐”,这时候你的喜悦不来自于长城了,而是来自于城外了,这叫三禅。还有四禅,长城上过了,周围的风景也看啦,看了以后也满足了,下一步干嘛?该回去了,都看完了,死心了,叫“舍念清净”。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去长城时的快乐?
众:没有了。
师:还会不会有登长城时的快乐?
众:没了。
师:还会不会有上长城的快乐?都不会。心满意足了,死心了。人生的目的是不是都达到了?这时候别人再说咱去长城吧,你还会去么?你不去啦,这就叫“舍念清净”,第四禅。(《论语》第一段这两句话讲的相当于佛教初禅和初禅以前的层次,佛教的二、三、四禅在《论语》之外,因为已经超越了语言。我这是勉强举例解释。)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修行到某一刻见到了那个久违的祂,也就是智慧初开的那一刻,这才是真正的乐啊!(相当于佛教的初禅——“定生喜乐”。)
(众赞叹不已。)
师:再看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人解读这个“愠”是生气,说君子不跟小人生气。这是把君子跟小人放一起比较了,其实君子和小人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什么气不气的都无从谈起。比如你对一个没有见过长城的人说长城多么多么好他听得懂不?听不懂,他没有去过怎么会懂呢,说了也白说。
“愠”音同蕴(其实应该是通蕴,可惜新华字典暂未收录),这个蕴啥意思?蕴藏、蕴含,啥意思呢?任何人对你的任何看法,不往心里去,叫“不愠(蕴)”,不往心里装。为什么不往心里搁?因为差距太大了,就不是一个层面,叫“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如某人对我说:“有个赚钱的项目你干不干?”我会说以后不要跟我说这些,我与商业无缘。这跟生气不生气根本没关系,小人说的话跟君子有关系吗?所以“不愠”意思是不往心里装,对于红尘中的事情不感兴趣。因为你见到那个祂了,见到久违的老朋友了,开启智慧之门了,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这个时候彻底与小人划清界限了,成为君子了!“不亦君子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君子了!
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第一句话讲从修行到开悟;第二句话讲随着修行的深入,智慧洞开,见到了智慧之光(朋)。你完成了这两步,就来到了第三步,你成为君子了。后文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什么叫知命?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不是会算命了,是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所以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和意义的人叫君子。当然,前提是开启智慧之门。开悟的人称为君子,不开悟的人叫小人。孔子在《论语》的第一章第一段把小人和君子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那这第一段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点明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人为什么活着?下面是不是该具体讲怎样活了?所以下面从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解读如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