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三月三
文/ 裴玉生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每当耳鼓充盈着这悠扬的旋律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仰首望天去寻觅、来观赏那乘风借力与白云竞舞的鸢姿蝶影、凌霄相伴红日的凤状龙形••••••
时光飞度,世事更新。一年又一年三月三的风筝情结,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一道又一道记忆的印痕,叠化成一篇又一篇供我暇时翻阅的文章。
第一次看风筝的故事是开篇。那是小时候跟随父亲出去玩儿,看见有人正放着一个小月亮风筝,回家后我就缠着父亲要风筝。父亲便找了一张写过字的废纸来,再用母亲做活的线穿上,做成了我放飞的第一只风筝。
第一次放风筝的续篇记下了我体会放飞风筝的神奇感觉。可很快,这种新鲜就被追求美好的不满足所取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条件的改善,我的风筝也越来越像样儿了。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已经制成了一只用牛皮纸糊就的一米见方的八卦风筝了。出人意料的是放飞时由于风力过猛,竟将引线接头儿抻断了。这个随风招摇过市的八卦风筝飞经几道街后落在一户人家的房顶上,其后果可想而知。感悟如此挫折,我对乘风借力的择机与节点连线的经意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后的篇章中,既有用线牵塑料袋儿放飞哄儿的应付,也有买风筝怡孙的彰显,还有得知县风筝代表队获全市第二名的感慨。于此屈指一一历数说来,最有意义的当说是对《红楼梦》中风筝的研究。

在《红楼梦》中,对风筝的描写与借用都是匠心别具的妙笔。第5回,探春的判语开示图画中,有两人(阳)放风筝传报远离信息,一女(阴)坐船行海,与判语中的二“明”一“清”形成呼应;第116回,宝玉重览时“只见图上影影有一个放风筝的人,也无心去看。”如此首尾的前因后果,直让读者领略到事态更迭中“线人”的豪壮与凄凉。第22回,写贾政受贾母所命,猜众姊妹应元春和就的灯谜。探春的风筝灯谜再次重复了“明清一东风”五个字以为重鼓。第51回,宝琴所作的十首怀古绝句第三首是仿风筝构就的谜面,正确的谜底应是“线儿”。就是猜成“线人”,也是违背谜格要求的谬误。
写放飞风筝最荒唐、也最精彩处是在第70回,恰值三月三探春生日。由于大老爷院儿里嫣红姑娘的一个大蝴蝶风筝的坠落,引发了填词咏絮男女放飞风筝的兴致。一时间,美人、凤凰、大鱼、大雁、蝙蝠齐集现形。可当众人仰望半空之际,不知来于何处的凤凰、喜字风筝相继与探春的凤凰风筝绞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一个喜字风筝的出现,搅散了热闹的场面。时至今日,此中的玄机又有几多读者知悉呢?
几度“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时光,我都到放风筝多的公园广场去实地考察放风筝的情况。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单线放飞风筝的多种情形,还领略了双线操纵放飞风筝的特技。同场共娱的人们相互避让,不仅没有发生过绞线纠缠的现象,还有三位朋友坐在了一条长椅上,间距不过一米,依然相安无事。
现在的人们放风筝健身娱乐成分为主,附带展示着世道升平、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及放风水平。其线人的密报功能作用,已被其它先进的通讯手段所取代而淡化。尽管如此,《红楼梦》中借风筝对单线间谍、两面间谍、多面间谍的演绎却不可忽略。这样,读者才能超越一般色情来理解林黛玉的重情,理解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凉感叹。
今年三月三,放假在家的孙女提出要陪我去公园放风筝。我因战疫所限没有出门,心中却另有一番悖论感慨:人世间若放弃了争风,该是和谐吗?风筝玩到了颠覆处,虽然让玩家难以高兴得起来,但却能让对手感到愜意与侥幸。把风筝颠覆成“个个争风”时,如把握好尺度分寸,不一定是坏事,但达到吃醋的程度,就肯定会坏事。放风筝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特别是与他人比较过招之先,更要多做几手准备。
从小起、到老来,看风筝、放风筝、做风筝、买风筝到研究风筝,我修此忆念成文,励己度人兼济也。

【作者简介】
裴玉生 字乐明。1949年5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后随父母迁居到黑龙江省明水县。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历任教员、教研组长、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党委宣传委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整党办副科级秘书、县物资党委副书记、物资局副局长、巡视员。县工信局退休。
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