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家乡的田间小路上(纪实原创) 王安德
公安局退休老警许全法先生对我说“北陈村的门楼上有两付好对联,你可去欣赏一下”,出去职业的敏感和自己的爱好。便来到这儿。
走近村北巷口的门口,仰视着那高高的门楼,东西两侧的两付对联,历历在目。
门楼东,上联,南瞻史圣东濒居水高神殿左屏故里
下联,北眺名城西枕梁山白公祠右畔良田
西边上联,八百年古村依塬傍水钟灵地,
下联,二十里平川肥田沃土毓秀人
访老许先生,此联系甲午年原韩城县水利局许康生局长撰写。一一

陈村是由南陈,北陈,南陈村寨子合并而成,对联中的“塬,”和“明喆砦”引起我的兴趣,便漫步走上了“明喆砦”。
刚入村口,一块“明喆砦啤”让我十分兴奋,连忙拍照,进入我的相册,并慢慢地欣赏碑文。


太阳艳阳高照,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赏,无奈的我坐在石碑的后边,迎着那火辣辣的阳光,一字一句地记录着碑文。
明喆砦碑记
明喆砦(陈村砦子),城南十里邻西,东西长483米,南北宽320米,隶属韩城芝川镇行政管辖,编制南陈一组,现有70余户,300多口人。
明喆砦是韩城唯一先祖根据自然地形合理建造的村砦。古时砦子四面环沟,高达数丈,四周崖中古柏苍劲,南北沟里均有溪水常流,属二龙戏珠先得日月,最佳风水居住宝地。砦东西各有长三、四十米砖砌古洞通之,时若遇非常,即关闲砦门,历史上起到可避难、防匪贼,长期居住等优势。砦初建暂无考证,据县志清韩城传志“明未……流贼焚杀,破陈村小砦”。可佐证建砦早于明未或更古,陈谋《明哲砦重修关夫子庙记》”,以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举事至十九年九月功峻焉……
庙傍有钟鼓楼,前人言传与圆觉寺钟鼓楼钟声共鸣。庙南有戏台,风水宝塔,法王庙、西南有五圣洞和观音堂。砦中有岳王庙,娘娘庙、东洞子门前有一西凸,人称“风脉凸”,凸中现有游龙古柏,长势繁茂奇特,相传无人敢动叶枝,违者怪病附身,此迷至今未解。古砦建筑群规模之大,神圣壮丽,现仅存关夫子享殿,东洞子、五圣洞和少量石砌巷道及部分砦城围墙,多数古建筑可惜毁于文革,砦中有古井四眼,井水甘甜清爽,古时商人用此井水制作凉粉,饸饹色美味鲜,誉满韩塬。史上砦子枣木数量众多,养国蜂成规模,站在砦城边观景台,视野开阔,空气新鲜,流云飘雾,韩城至芝川仙人视凡之感。

移步砦南沟崖,俯首南陈新貌,让我眼睛发亮,精神振奋,这、就是我采风的南陈村可爱村庄。

站在崖边,望着沟沟里通往卫东塬的古栈道,又勾起我儿时如数次行走的回忆。
远去了,就让这短暂的回忆随微微东风,飘杨过河(黄河),远走他乡。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一首古老的歌曲闪过我的脑海,我不由自主地哼哼起来,可惜五音不全的我,只记住了头句。
让在这春暖花开,农村,农民大忙于农业生产的季节,走在韩城西塬(卫东塬)这田间小道上。
上了砦子坡,一片片花飘乡间的桃花园让我心喜,即刻用手机记载了她的美丽,虽然这儿不是韩城人心中的桃花盛开的芝阳,但是南陈人的几处桃花田让我看到了南陈村人的勤劳和奋斗,使我不由自主地呐喊“辛苦了,勤劳的陈村人”。,

绿油的麦田,“快乐”地享受着肥沃的土地,杏花人在这儿艰难地农耕,汗水洒在这黄色的土地上,耐心地等待着“火红的五月”。

期待着,“麦金黄,杏初尝,镰到丰收满野忙”,一过五月,田间地头处处一片丰收喜人的景象。
漫步走在北赵村的田间地点,一块块苹果园让我记住了它香甜的口味,记住了去年后季的我,带着小女,驾着车,在这儿的田间地头一下子采购了几十年北赵苹果,送朋友,自己吃,有些“恋恋不舍”,放心吧,今年的我,我会带更多的客人走进你的田间地点,让我记住这儿是韩城西塬上的北赵村,它有村傍古带500年的杨树为证。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让我欣赏到西安直发北京的现代化铁路,这条七十年初期修建的普通铁路,已走过了艰难的几十年,如今的现代化让它背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与北赵村一条铁路隔断的南西庄村,更是一派农耕农忙的热闹景象,路傍的水渠里流着那薛峄川的水,灌概着这儿的千里果园,村东口的古柏、古塔向你频频招手“西庄人民欢迎您!”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来到那花椒飘香的赵家坡村,望着满山满坡己发新芽、绿绿生机的一片片花椒林,我兴奋地高呼“这红串串,就是咱农民的钱袋子,金娃娃”。
北头村,洞洞坡,关圪崂,满山遍野的花椒树,柿子村,核桃树,让这儿的人钱袋袋鼓了起来,让这儿的山里人走上脱贫攻坚,全面致富,人人脱贫,村村脱贫的目标早已实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的心里充满欢乐,由于撤乡并镇,卫东乡并入了芝川镇,昔日热热闹闹的卫东镇区有些冷冷静静,古老的“人民公社大院”变成了卫东敬老院,零零星星的商户还在“坚守”自己的阵地,派出所,信用社弧独地“呆”在那儿,显得“馊呼呼”的。
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我,能为东仪门“描”上几笔风彩,也算作一种贡献。
儿时,东仪门的“沙果园”“红果园”围绕三沟(东沟、南沟、赵村沟),大西瓜、六十斤、小香瓜、味儿飘香,满村的红枣树随处可见,夜晚“享受”那轰隆隆的“鸣”的一声刺儿的火车叫声,提示着我和小伙伴,“天快亮了,该上学了”,如今,与桃李村合并,共同走上奔小康的幸福路。
不知不觉,便来到地连地,连成一连,你开花,我开花,争相吐艳的樱桃园,在这儿,基呼家家户户都有樱桃,苹果,柿子园,一年少则三五万,多达十几万,农民的腰粗了,钱袋子鼓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小块小摘草莓的小广告将我“吸引”过去,啊,三个大棚草莓显示着欢声笑语,好像对我这个来客说“我熟了,可以吃了,快来享受田园现摘”。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一个打话打去,“呼”来了我的知友程俊学先生,俩个人,沿着那肥沃的地畔,由他讲述着家乡的新变化。
双脚沾满了田间的呢土,裤腿带走了小路的尘土,呼吸着苹果花、桃树花、樱桃花、的阵阵香味,梦想着串串红、柿柿红、樱桃红的到来,老程、还有我的老脸露出了崭新的笑容。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阳村,又享受了滩子塬上盛开的油菜花。
站在田间地头,疑望着远方的“杏花”村,虽然找不见“老杏”的影子,但“祖籍陕西韩城县”这一句久唱不衷的大秦腔告诉你、我、他、还有远方的客人,海外的游子,古老的杏花村就在这儿。
让我们共唱《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好家园……

让我们共唱《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好家园……

马友仙(秦腔名旦角)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