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 文/廉彩红

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这个小城里处处飘逸着桂花香气,无论走在公园里,还是马路边,突然就被桂花香侵袭了,顿觉心身舒泰,愉悦的很。
对我们这个院子反倒不太留意有无桂花树,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也无暇顾及它。一天晚上,散步回来。一进院子,桂香扑鼻,四处寻找方看到离所住楼房间隔两楼之后植一棵桂花树。
深蓝的天空衬着一枚明月,再加以路灯的烘托,这棵桂树婷婷直立,梢头氤氲茂密,那黄色细碎的桂花蒙着一层迷雾似的,不如白天看到的桂花金黄耀眼,但也极为醉人。偶尔有风吹来,窸窸窣窣落下小阵桂花雨,我伸手接着,它们娇小黄米粒似的身子安心地躺在我的手心,嗅之却无香,哦,嗅桂香需得与它保持些距离。太近,是无香的。距离产生美也可说成是距离产生香,这又让我想到“亲密有间”这个词,于人际关系上来说,再亲密的关系也要有所间距才能长久怡人。
好长时间,困扰我的情绪,此时,因月夜桂香而开悟了。
林逋先生赞梅花“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时我觉得用在桂花身上也颇恰当——桂影婆娑,香气袅袅,明月在空,此景岂不美妙?
桂花的香白天与夜晚是不同的。白天的桂香散淡,微弱,有一种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的感觉,而夜晚浓烈些,走的远散的开,好似这香气趁着夜静无人大步走,走错了也不怕人笑话,是那样蓬勃浓郁,侵人心脾。
与我有相同想法亦不乏其人。李商隐就有“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唐代诗人王建就曾借用桂花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情怀:“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红楼梦》中有一次是在中秋家宴上,那天明月当空,贾母特意选了山上的一个敞厅来摆家宴。大家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赏桂花。席间贾母还让人折了一枝桂花,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说谁输了谁就讲一个笑话。那枝桂花就是伴着鼓声和欢笑声,在大家的手上传来传去的,估计席间也都是桂花的香味。皮日休则直截了当地说:“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瞧瞧,月下桂花可是嫦娥仙子掷到人间的,还不珍惜着?
在我的观念里,古人的美学观念和想像力是超越了现代人的,他们生活的年代,车马慢,生活慢,尽可以慢慢品,细细雕琢。
桂花与梅花各有风姿风骨,较之而言,桂花是入世之心,梅花是出世之志。
桂花因入世而深受普罗大众的喜欢,高官达人也喜平民百姓也爱,只要有条件的庭院都会在院子里植一棵两棵桂花树。
古代高官基本都走的文人科举这条路子,有个典故这么记载,据《晋书·郤诜传》记载,晋朝时,一个叫郤诜的人在“举贤良对策”中获得了第一名,晋武帝接见他的时候当然就表扬了几句,郤诜谦称自己“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句话意思是:我无非是桂花林的一根树枝,昆仑山上一片玉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沧海一粟。他这一番黄公好谦让晋武帝很高兴,“折桂”一说遂载入史册。由此,桂就与贵结合到一起颇受人喜欢。本来香气袭人就够让人喜欢了,再加上个“贵”这么个美好寓意可不是更让人喜欢了。老百姓们喜欢倒出于真诚自然些,当然也有借谐音而悦之的,毕竟美好愿望谁都有!
做为传统名花,桂花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据文字记载,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屈原在《九歌》中也吟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想来屈原那样一个洁净的人,大约以食桂花饮菊花为主。
食桂花我是前些年才开始的。在一个朋友家做客,人家又是奉上桂花酒又是摆出桂花蜜的,吃的好不惬意。我惊叹她手巧细心懂生活,她谦虚道:“这不院里桂花开了,白白落着也是浪费,不如收集起来做些吃的!”我笑:“哦,和屈原一样了啊!咱也饮桂食英。好不快哉!”
见我喜欢,临走时,友又各送一瓶桂花酒桂花蜜,也因此勾引得我年年桂花开时,总要收寻桂花酿酒做蜜。
这月夜之下,不如捡桂而酿蜜,方不负桂花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