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和记忆中的定宁寨
作者:王发国
一
我的家乡定宁村地处河西走廊门户的古浪县,在距古浪县城11公里的东北部。定宁村原名定宁寨。定宁,取安定宁静之义,而寨者,有安营扎寨或有围墙和栏栅的村子。定宁寨到底叫寨子还是城堡,至今无一定义。从定宁寨的几个小村庄的演变中,人们对定宁寨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原来的定宁寨没有城堡之说,哪有现在的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的村庄呢?
据古浪有关史料记载,定宁寨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固守汉长城闇门而建,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公元1573年1619年)。定宁古寨呈正方形,开一南门。寨东1里之外有纵贯南北,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寨西有古(浪)土(门)老大路,寨西有定(宁)泗(水)大路,寨东越古长城可通东部山区。寨外四周建有东岳庙、龙王庙、三官庙、观音阁 。观音阁离寨子几米之远,阁南有东西街道一条。据说观音阁跟寨内的二层戏楼,寨北的三官庙为一条线建筑。寨北良田千顷,东南西三面果园连片。寨内筑一高大土台,台高约五丈八尺之遥。台上建有玉皇楼阁,四面环廊,雕粱画栋,翘角飞檐。上下两层分别有木制天桥和地桥,可通南北上下,楼阁以南建有娘娘殿、眼官殿和无量殿。寨门内东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体积庞大,钟高鼓厚,声宏音亮,外闻悠远 。每到春夏之交,寨外园内繁花似锦,阡陌之中绿波荡漾。寨内庙殿楼阁,流光溢彩,古朴典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刹有世外桃园之美称。如若登临玉皇楼阁,极目远眺,山川各坝,长河大漠,千村万畴,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盛夏晴夜居之楼阁仰望天空,明月高悬,星光闪烁,银河横挂玉宇,晴空深邃天比。甚有伸手可揽星月,纵身能越云汉之感觉。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定宁寨人民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寨子周围挖了好几条地道,各条地道汇聚玉皇楼阁下面,挖一直上直下的天井。通往玉皇楼阁阁内。小时候的我们,钻地道,捉迷藏,上楼阁,掏鸟窝,学打仗,效奇袭,抓奸细……无所不有,无所不乐,对定宁寨已有的古建筑记忆犹新。楼阁庙殿及道院解放后为定宁初级小学和中学,也成了定宁及周边村镇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上学读书的地方。我上小学那会,学校就在昔日古寨的道院内。道院和庙院相连,道院开南门,牌坊式门楼。记得小时候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庙堂成了学堂了,学生成了和尚了。”70年代中期,为重建定宁中学,将定宁寨庙殿楼阁分期拆除,娘娘殿于80年代初期最后拆除。至此,定宁寨的庙殿楼阁经风沐雨数百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画上了一个令人痛惜的句号。
定宁寨寨内原有两个人蓄水涝池,一说是一对龙眼,定宁寨有龙腾之象。二说两涝池是一对凤眼,亦有凤舞之兆。传说定宁寨的龙脉源于寨东南祁连山余脉的九龙岭(现称牛儿岭),九龙岭下有九条龙,是一块上乘的风水宝地。岭下有条四季常流的小河,河的两岸松柏苍翠,草木旺盛。素有山青水秀,佳景如画之美称。河水从九龙岭流出,一路欢笑奔腾,流经土门进入北部沙漠的沙洲城,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两岸善良的民众。传闻有诞“皇帝”的无极之谈,后被朝延下令堑断龙脉,一股血红的水流未借路人的吉言流往瀚海沙洲城,干涸于头坝河,才有了后来土门子的“假皇上”(演戏时常有饰演皇帝的戏曲)。
传说总归有些传奇和迷信色彩,但实事总是胜于雄辨。如今的定宁寨,古浪河和古土公路并肩从此而过,河水哗哗流淌,自由徜徉,欢奔土门大地。各种车辆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运载着东西南北人流物流。河东路西,南街北巷,楼房林立,商铺繁多。四面八方财源滚滚,南北西东人流攘攘,为昔日古寨抒写着新的篇章。
现今,古老的寨子虽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已不复存在,但遗迹犹存。遗址上面,红楼幢幢,绿荫浓浓,操场地面,不见尘扬。彩旗猎猎,书声朗朗。莘莘学子,百舸争流。一所条件优越的定宁初级中学就此而建。
二
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寨定宁寨,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历代先民的传说和如今后辈们的记忆中,都藏留和流传着古寨淳朴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昔日的定宁寨,虽曰叫寨,但它的建筑风格既有古寨之韵,又不亚于城堡之风。寨者,从字义可知,有安营扎寨或有围墙和栏栅的村子。然古老的定宁寨,是为固守寨东汉长城的暗门而建,这充分说明原来的定宁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且有驻军是毫无疑问。因为经过定宁寨的这段古长城墩多门寡豁少,其中定宁寨既有墩又有门,且上有韩家豁落(人出入水过往的地方),下有邸家豁落,对镇守两个豁落和闇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从素有河西走廊门户要塞的山城古浪往西和往东推测,西有出金关银锁古浪峡的古(浪)凉(州)大路(亦称兰新公路),路经设有八里营,小桥堡,双塔堡,过双塔堡亦到武威。北又有双塔堡,泗水堡,永丰堡,土门堡亦达东进西。越古浪河山城东升屲经定宁寨连至泗水园墩的汉长城,亦称东路,可通北达东。东路长城依次置有苏家墩,俞家闇门,杨家墩,定宁寨闇门,石家墩,黄家墩,严家腰墩,贾家团庄至园墩铧尖旮旯与北长城形成一个“丁”字形的伟武雄壮的要塞防御体系,使北漠入侵者望而生畏。而定宁寨和古浪河河西西山脚下的小桥堡隔河相视,且与西山堡遥遥相对,对山城古浪防御漠北、西山外侵者十分重要,属第一道防线。古浪县城往下西路有八里营重兵驻守,越古浪河依长城东路俞家暗门也有重兵驻守,与八里营隔河相望,属第二道防线。由此可以推断,如若古浪有战事,西路受阻,亦可越河依长城走东路。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九军古浪县城争夺战失利后,在红三十军二六八团(据说此团在定宁寨驻守数日)的鼎力协助下,突围出城,越古浪河沿古长城冒着鹅毛大雪,从现今定宁镇所辖的长流渠到定宁寨集结后连夜向武威进发,前往永昌与红三十军,五军靠拢。九军经县内的干柴洼、横樑山、古浪县城三战,损失惨重,故有“古浪三战,九军折半”的悲惨之说。红九军当年路过的长城烽火墩苏家墩,现今已是兰新铁路新建的古浪火站车,它承载着东西客货两运翻越乌鞘岭的神圣重任。当你步入修饰一新的火车站,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南来北往的客货列车从此穿梭。那一一声长鸣的气笛声,犹如当年红九军与敌拼搏的呐喊声,震破长空。红九军及西路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古浪人民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红九军在古浪战役其间,定宁寨俞氏大户冒着被马匪杀头的危险,曾给西路军捐送粮食一千余斤,毛毡、衣服、中草药等若干。由此可想,红九军在定宁寨集结时,定宁寨的人民或多或少,亦有过些许帮助。
一九五二年,定宁寨人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第二个春天。在东家少犁、西家缺畜的情况下,定宁寨人在困难面前不畏缩,不后退,不气绥,努力跟困难做斗争。在农会主任杜占华的积极提议和倡导下,本着大伙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原则,由八户农雇民组成的定宁寨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定宁寨诞生,年龄刚过十八岁的乡团支部书记申子福被推选为互助组组长,肩负起了寨人赋于他的历史重任。定宁寨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建,促进了定宁寨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也为本乡和本县的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积极做用,同时也得到了县乡两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同年五月,《人民日报》刊发了《申子福互助组搞得美》的新闻报道,详细介绍了定宁寨互助组的先进生产经验,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山西、河北等省和本省永昌县有名的互助组和农合社纷纷发来挑战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互助式的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九五三年四月,古浪县委把定宁寨互助组做为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还派来专人指导工作。九月中旬县委通知申子福、杜占华、党开前往武威地委干部学校参加建社第一期骨干学习班。九月中旬建社规章出炉,工作就续。在建社前,又有七户贫雇农申请加入合作社,并吸收加入。十月十五号,经县乡两级领导参加,一个由十五户贫雇农组建的定宁寨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当然,从互助组到农合社,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好在那时候的干部作风优良,时时处处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勇于敢当敢干,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受到群众满意的认可。自此,定宁寨农业合作社由原来的十五户发展到五十六户,截止一九五六年,农合社发展到一一十七户,将定宁寨一公里之外的石南庄、汤庄吸收进社。定宁寨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壮大,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时候,在定宁寨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流:“定宁寨,一棵菜,男女老少都喜爱。”这足以说明昔日古寨的优美与惹眼。传说中的定宁寨寨人不仅喜欢看戏,而且还喜欢唱戏,对秦腔特别爱好。逢年过节寨民都喜欢唱一唱,耍一耍,乐一乐,闹一闹,释放心中的忧愁纳闷,拾起精神的愉悦欢欣。但定宁寨却没一处象样的唱戏取乐的台地。于是大家通过商议,集资筹建一处能与庙殿楼阁相比美的戏楼。这个建议很受众人赞同,大家纷纷捐款捐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也许是大家的精神感动了神灵,还是上苍爱惜地下的生命,一夜之间,一座端庄秀美的大戏台在寨子里落成,而且还是上下两层(也有人说是三层),雕樑画栋,飞檐翘角,十分壮观。有人还说在戏楼大厅的正樑上,铩着一把鲁班利斧呢。传说归传说,但戏楼实属可见。难怪小时候传有“土门子的社火定宁寨的戏”之说。定宁寨的古装戏一直唱到六十年代晚期后被革命样板戏取代。 定宁寨人除了喜欢唱戏,还有一个爱闹社伙的习惯。但闹社火有讲究,闹三年,停三年,从不破规。闹社火讲究喜庆祥和,大都在春节。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火唱词力求通俗易懂,上下押韵,人人听得懂,个个能理解。使闹者欢欣,看者悦目。定宁寨的社火鼓点紧凑,催人上进。钹声宏亮,悠远悦耳。特别是腰鼓,强劲彪悍,令人刮目。
儿时的我们,在定宁寨古老的东西一条街上砸过卡子,挖过窝儿,围过和尚,滚过铜元,踢过键子,抓过籽儿,玩过老鹰捉小鸡,丟过手绢。冬天在涝池里滑过冰,打过牛儿。看过村剧团饰演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戏剧 。在此还看过《南征北战》、《奇袭白虎团》《上甘岭》、《闪闪的红星》、《车轮滚滚》等不少战斗影片。枚不胜举的娱乐活动和催人上进的战斗影片伴我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犹新的记忆始终挥之不去,深藏在心。
定宁寨,我可爱的家乡,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你给了我力量,是你让我圆就了梦想。无论我身处何方,我都要把你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作者简介: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天马》副刊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现为《龙墨》、《星火文苑》、《祁连文学杂志》、《想念田仙草文学艺术》平台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