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锐的艺术感觉与传神的审美表达
――冯积岐小说语言形象化处理的思维方式与技法运用浅析
文/ 陕西省兴平市文联主席 范亚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依靠语言这一载体实现表达效果。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是作家的基本功。有了这种基本功,作品在表达上才可能准确清晰和形象生动,才能使文学作品如同其它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
从理论上讲,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支配。作家要成为语言的魔术师,不仅仅靠包括炼字和修辞技巧等语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艺术感觉。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习惯于艺术审美的大脑,才能敏锐地感知生活和传神地表现生活。文学史上,我们经常通过作品的语言来判断一个作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学感觉,就像当年老作家们面对阿城的小说《棋王》惊呼“此人感觉极好”一样。1作家格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文学的人天生要敏感,你要培养自己的敏感性,你不敏感就没办法搞文学。”2作家阎连科与梁鸿在访谈中谈到,卡夫卡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在于他感受生活方式上的敏感,并强调:“它肯定不仅仅属于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你进入世界的一种思维。”3可以说,一个有着敏锐审美感觉的大脑,才能指挥好语言词藻这些兵卒,从而完成一次漂亮的军事行动。

阅读冯积岐先生的小说,会从他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上,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敏锐的艺术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包括了对描写对象的多角度生理感知、历时性持续感知、情绪化心理感知、联想性比较感知和全方位综合感知,并由此带来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一、多角度生理感知的通感技法与综合性形象表达
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首先要调动感性和运用好感觉,在思维上多运用形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说:“我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粒钮扣掉到地上时的声响和它滚动的姿态,而且对我来说,它比死去一位总统重要得多。”4学者曹文轩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崇尚感觉。出于对感觉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军艺术学院培养作家的看家教材便是《让细节放大我们的感觉》。而莫言也强调:“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有声音、有着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5他还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视觉、听觉、触觉,或者超出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6冯积岐先生在小说中实现这一追求的基本技法就是多种生理性感觉的综合运用,并通过打通感觉界线的通感技法,实现对审美对象的综合性形象表达。如果说,在全国作家中余华和莫言对通感的运用炉火纯青而名列前茅,那么冯积岐对通感技法的运用在陕西作家中首屈一指,他的小说中有大量这样的例证。
1、运用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因此,生活中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文学形象以语言为载体,尽管要经过人头脑转换,但视觉形象要鲜明却是共识,所以古人要求写作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相比较而言,听觉的形象较差,需要运用通感技法将之转化为视觉形象。冯积岐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女人的嗓音简直像院子里开艳的桃花一样。7
一声清脆的鸟叫声流星一般从天空划过去。8
孩子的哭声在冬日的天地里如嫩草一般细弱。9
那凄楚而尖刻的喊叫如同刀子一样从乡政府上空划过去。10
一声清脆尖刻的喊叫仿佛黑夜里直射而来的手电。11
田广胜的喊声便如同一柱点燃的香,袅袅地从乡政府后院飘上去,徐徐地展开。12
秋天过后,松涛声如同皎洁的月光一样从树冠上洒下来。13
夜很静,露水落在红砖墙上的声音仿佛针尖一般。14
少年听见了羊的出气声,羊的出气声像树上的嫩芽一般。15
会场上的口号声如苜蓿花一样很旺很旺。16
她的笑声像是一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记忆的水花溅得我满身都是。17
坚硬的口号声石头一样砸过来,我有点害怕了。18
敲门声再一次响起了,一束亮光似的,她看得很分明。19
只听见金属相撞的响声清脆得如太阳光一样刺眼。20
高音喇叭里的秦腔如同皎洁的月光一般给祖父的生日宴席上撒下了一派清辉。21
2、运用通感将听觉转化为其他生理感觉。听觉同样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嗅觉、触觉和味觉体验。
甜甜的歌声如同清凌凌的水流进我的中渴难耐的肠胃,我心里特别舒服。22
上句是将听觉转化为味觉。
从竹笛的眼孔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雨点一样冰冰凉凉地落在我的心里。23
女孩的嘴唇一嘬,轻柔地亮出了一声口哨,口哨声比棉花还软。24
敲门声很软,仿佛一只温暖的手,抚摸着她的裸体。25
她的脚步声大概比鸡毛还要轻。26
窑洞外的风声像刀子一样锋利。27
上述各句是将听觉转化为触觉。
3、运用通感以听觉之动来表现寂静之境。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是以动写静的典范。在冯积岐的小说中,在描写寂静、宁静场面时,也经常通过细小声音的感觉放大来表现静谧。在描述这些声音时,许多地方都用到通感。
山坳里静极了,只有羊吃草的声音像雨点一样不时飘过来。28
田野里空寂而恬静,能听见庄稼生长的声音,能听见阳光在大地上轻轻地抚摸。29
山里静谧极了,能听得见雪花落地时发出的呼声像刚浸出地皮的麦苗一样密集。30
4、运用通感打通各种生理感觉之间的隔膜。运用通感技法,不仅仅是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和其他感觉,而是打通各种感觉界线,用读者最易感受的形象实现生动。
他的体味很重,一进房间,就会像砖头一样砸过来。31
上句是将嗅觉转化为视觉。
月光下,女人的双手像的铃声一样,似乎是透明的。32
初冬的太阳像喇叭一样响亮。33
上两句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
阳光像纸一样薄,像棉花一样软。34
此句是将视觉转化为触觉。
田野里上的光辉如同好厨师的调料,味儿恰到好处。35
此句是将视觉转化为味觉。
洋槐花的香味如同蜜蜂在她的耳边嗡嗡作响。36
此句是将嗅觉转化为听觉。
有时冯积岐先生在小说中会连用通感,实现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如:
音乐声一会儿像被拖拉机轮胎压烂了的玉米杆,一会像膘色很肥的猪肉。37
窗外的树叶绿得跟放置了百年的老酒一样有味道,春天里笑咪咪的阳光鸟儿一样正在树的枝叶间跳跃。38
二、历时性持续感知的动态描写与过程化形象表达
化静为动的动态描写,是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动态化,或将原来的瞬间动作做时间上的延迟,从而造成生动而又有情趣的景象。比较典型的是,在冯积岐先生的笔下,目光和阳光不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运行,声音也不是以每秒340米的速度运行,而是有着明显的感受过程。
1、目光的动态化描写。人物的视线所及过程从来不用一个简单的“看见”只来体现结果,而是过程性动作和情感、意志等的合并传达。
一是体现了看的过程。
她坐在河畔的一块石头上,目光伸过来搭在我的身上。39
冯莉的目光搭上了伞状的树冠,树冠上压着一团乌黑的云,她能听见橘树的喘息声。40
她的目光顺着绳子爬了上去。41
皮匠的眼睛没处搁就爬上了英子的毛辫。42
这几句分别中用用“伸”、“搭”和“爬” 表现了看的过程。有时,冯积岐会连用几个动词(句中加横线提示),将看的过程详尽地描述出来,如:
王雄把目光捋直,肆无忌惮地伸过去,在团长女人那白皙的脖颈上探寻。43
阳光先是在窗外发出了嫩芽般的响声,接着,阳光就打在窗户上了;阳光从窗户上透进来,照亮了达诺手底下的稿纸和那支正在书写的笔。44
同样,也有连用动作过程写声音的:
吆喝声跟小石子一样,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颤悠悠的,落在了沟底。须臾间,又从沟底漂上来,如洁白的雪花一般,在山里飘飘荡荡。45
二是传递了情感色彩。
她用温和的目光抚摸着那男孩。46
他站在原来的地方,目光飘过去在女孩儿的脸庞上抚摸。47
我看见那十一双目光像十一双小手在代课老师的脸庞上轻轻地抚摩。48
以上三句分别用“抚摸”、“抚摩”等表达温情。
周成的目光射出去,射向了那团烂棉絮,他恍然听到棉絮在嗞嗞地燃烧。49
祖父用冷峻威严的目光将广顺压住,左手按在方桌上,仿佛要将满腔的愤怒按进木纹里。50
以上两句表现愤怒的目光从不用一个简单的“瞪”字,分别用“射”和“压”既表现了过程,又传达了感情。
三是表达了欲望和意志。
我和王彩玲都能感觉到,工友们毫不顾忌地用双眼撕扯王彩玲的衣服。51
牛三宝的双眼在高艳的手上一啄,差一点将奖状掉在了地上。52
我像饿汉一样的眼睛吞了一下她那有点下垂的乳房,目光溜下去,在她那个地方啄了一下。53
以上三句分别用“撕扯、“吞”和“啄”表达目光中对美色的贪婪。
在街道上说闲话的三个女人的目光,像风一样追逐着自西向东而去的翠绿娘,这三个女人大概想用眼神把翠娘绊倒,再仔细看她一番。54
此句用“追逐”表现羡慕,用“绊倒”表现妒嫉。
2、光线的动态化描写。在冯积岐先生笔下,阳光所及也从来不是一个结果性场景,而是充满了运动性过程。这样,将瞬时过程像慢镜头一样展现出来,或者如同一个高速摄像机拍摄到的子弹慢慢飞行的过程。在文学叙述上,这是增加密度的方法,叙述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实际的时间。
一是语言多用过程性动词表达其运动历程。何其芳在散文《丁令威》中写道:“华表柱的影子在街道折断又爬上屋顶”,将阳光照射景物的过程描绘了出来。冯积岐先生同样善于写阳光照射的过程:
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眼看着暮色从树梢上向下流泻。55
太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进来了,沉闷的房间里活跃了许多。56
阳光从房间里撤走了,从窗户上撤走了。57
上三句分别用“流泻”、“ 透过”和“倾泻”、“撤”表现过程。类似的例子还有:
迎面而来的风将周成嘴里吐出来的烟折断了——就像一个人束手就擒一样,两条胳膊被拧向了身后。58
此中“折断”一词的运用,和何其芳句子中的“折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
从树的枝叶间筛下来的太阳光从她的头发上滑落而下挂在她的脊背上。59
太阳光像狗舌头一样,在他尿湿的这裤子上舔动着,直到把尿渍舔干。60
月光如牛舌头一样,在马长义身上舔动。61
二是将关键的动点形象放大而形成特写镜头。冯积岐先生善于在光影照射下展现景物的特写镜头,特别是凡有刀子、镰刀和斧头出现的地方,无一不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光芒的特写镜头表现出电影一般的形象画面,这又如同何其芳在散文《丁令威》中写射箭的瞬间:“当少年奋臂拉着弓弦时,指间的羽箭的锋尖在阳光中闪耀。”例如:
他将手中的斧头举向了暮春的傍晚,夕阳之下,生了锈的斧头闪动着暗红而发灰的光芒。62
太阳光在镰刀上一碰,镰刀发出了锋利的光芒。63
他挥了挥镰刀,路边的几枝蒿草被他削掉了,镰刀在初冬清冷的空气中划过了一道清冷的光。64
太阳光下,刀光闪闪,雪花一般飘飞。65
有时,冯积岐先生又将动态的一瞬间静态写,形成了摄影定格类的技法,实现了关键情态的强调。如:
那笑容仿佛版画家用刻刀固定在木板上一样。66
他脸庞上的笑容如同印在白纸上的铅字一样久久没有撤掉。67
3、声音和气味的动态化描写。不仅是目光、阳光等视觉感受体现了动态过程,声音和味道等听觉和嗅觉在冯积岐先生的笔下,同样如河水的流淌、如空气的吹动,充满了动态的过程:
没有间歇失却节奏的唢呐声流水似的流进这家庭院,又从那家庭院流出来,漫过整个村庄,浸泡着难堪的岁月。68
人的脚步声从院门口流进来了,敏感的公鸡和母鸡被惊散了。69
歌声是从没有院墙没的院门的厦房中扑出来的。70
打字机发出刚健的声音,从打字室里蹦出来。71
三、情绪化心理感知的移情于物与人格化形象表达
文学作品中对建筑、静物等非生命体的景物描写以人的生命体验拟写,带有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西方美学把这种将没有知觉的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感情的现象叫做移情,我国传统诗论中则强调心物交感和情景相融,如近代王国维则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种人格化叙述能传递出动态形象和情感色彩。
一是用写人物动作的动词表现。
星星点点的雪花在空中旋转着,一落下来就被水泥路面吞噬了。72
空旷的街道连同沉闷的村庄一起躺在寂静之中。73
上两句分别用“吞噬”和“躺”形成动态。
纷纷乱乱的脚印在青青的草上跳动着。74
时光在他面前缓缓地流动。75
上两句分别用“跳动”和“流动”传达动态。
那天的太阳特别臃肿,天空被东南风打扫得干干净净。76
刚才,山峰还咬着太阳,一眨眼,太阳就跃上去几尺高了。77
千河水咬住两岸的河堤款款而下,河水清澈见底。78
上几句分别用“打扫”和“咬”的拟人化动词。这样的例子还有:
王科一直睡到太阳在窗户纸上舔动,才起来了。79
那棵中国槐纹丝不动地伫立在街道上用年迈的目光注视着夜晚。80
冰雹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跳跃着、滚动着。屋瓦仿佛承受不了打击似的,硬着头皮将洁白晶莹的冰雹向上弹。81
二是用带有感情的人格化动词表现。将景物与建筑物等人格化,也就是带有人的鲜明的感情色彩的人格化叙述。
那些石头,长年四季被流水吻着、舔着,被太阳摸着、抚着,面目几乎一样了,脾气也都一样了。82
这里的“吻、舔、摸、抚”等动词不但是模拟人的动作,而且包含亲昵的情感色彩。又如:
叶片上残留着几滴水珠,夕阳中,那些水珠儿摇摇欲坠,有几朵花瓣打落了,花骨朵失魂落魄地垂下去。83
一场透雨终将城市里飞扬的污浊震住了。84
一辆手扶拖拉机欢叫着开进了街道。85
太阳很柔和,风很乖觉。86
洋槐花开得很热闹,洋槐花的香气如蜜蜂似的嗡嗡地乱飞。87
秋雨涎着脸下个不停,把小县城届下得没脸没皮了。88
特别强调的是,冯积岐有时通过视角的转换将人的移动转化为静物的移动从而产生了动态描写,如:
乡政府的大门朝他的眼睛里戳过来。
杨树的树干在公公的身上画下了一道一道粗硬的线条。89
小杨树将她的视线切割成一条一条绿色搁置在她心里。90
天空在屋檐间展开了,渐渐的,宽阔了,热烈了,简直像一只像他讨好卖乖的小狗那样使他开朗。91
四、联想性比较感知的比喻技法与代入式形象表达
比喻是形象化表达的重要修辞技法,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相似性联想的思维机制,喻体要比本体更加形象和常见,这样才能产生鲜明的效果。在冯积歧的小说中,喻体经常是读者生活中或小说故事环境中出现的熟悉事物,并达到了孙绍振先生所讲的比喻有“诗意的情趣、幽默的谐趣、智慧的智趣”效果。
一是读者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鲜明事物。
经理很稀疏的头发像被作家摆弄得十分顺溜的文字一样十分乖巧地趴在脑袋上。92
笑声像棉花一样柔软,像月光一样纯洁。93
从广顺额颅上滴下来的鲜红的血如同梅花的花瓣一样一路点下去。94
她睡得很沉,像一块石头沉进了水潭一样沉。95
上面这些喻体中顺溜的头发、棉花、月光、梅花和水底的石头,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形象。同样的例子还有:
满树的洋槐花像八月十五的月光一样皎洁、丰满。96
她笑得很薄、很浅,像太阳出世的地方染上的一丝红云。97
迎风杜撰的红领巾仿佛在雪地里燃烧。98
空气紧张得跟弓一样。99
二是小说人物生存故事环境中的熟悉事物。
一想起在烈日炎下汗流浃背的父母亲,她的浪漫情愫就像久旱的田禾一样萎缩了。100
他不抬头,目光仿佛犁铧在受了干旱的土地中吃力地一寸一寸地向前犁。101
我满脸的胡子跟坡地的茅草差不多。102
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天像母亲洗得锃亮锃亮的一口锅,扣在我们的头上。103
春天里是漫长的,漫长得如同疲惫不堪的老牛拉着山犁在坡地里艰难地蠕动。104
虫子的叫声跟西瓜蔓一样长。105
父亲倚墙而立,面部的表情如同夯实的黄土。106
上面比喻中喻体“田禾”、“茅草”、“锅”和“老牛拉山犁”和“西瓜蔓”“黄土”等都是小说中农村场景中经常出现的熟悉景物。同样的例子还有:
台下的几个小青年发出了麦苗一般脆嫩的笑声。107
羊吃草的声音像母亲烙的油饼一样,那么有层次,节奏也很分明。108
湛蓝湛蓝的天空升得很高。几朵白云的边缘十分清晰,它如弹过的棉花一样纯粹,如农村姑娘的眼睛一样纯洁。109
会场上的人如大风吹过的麦子,都低下了头。110
西西的欲望像荒草一样。111
贫穷像瓦棱上的青草一样顽固地生长在这个家庭里。112
三是与小说中其他事物相互印证和拈连,形成带入式形象表达。
第二年,周成在山坡上种了二十四棵洋槐树。在槐花飘香的时候,在暮春的一个午后,荞花肯定会回来的。周成的愿望如同白净的洋槐花,一树的丰满,一树的沉重。我对她那么好,她咋能抛下我呢?手扶洋槐树,周成闻见了剌鼻的洋槐花的香味,他使劲嗅了嗅。113
这是小说《四百九十八棵洋槐花》中一段,第三句把愿望比作洋槐花般丰满和沉重,是与上下文写到槐树和洋槐花是紧密相关的。
太阳没有牙,太阳老了,像父亲一样老,啃不动她心中的忧郁了。她的忧郁是从小积累的,堆成了一座山;即使太阳有锋利的牙齿,也难啃动她的忧郁。114
这是小说《此情绵绵》中马小娟在雍山下的忧郁心情描写,这里太阳如老父亲、忧郁如山,都很自然地与眼前的山景、现实中的父亲联系了起来。类似的例子有:
涡在窑洞里的曲调儿就很生动,很明亮,像列列手中的柳枝儿一样绿油油的可爱。115
那天晌午的太阳笑眉笑眼的,风很淡,淡得如同我身上洗了几十遍的粗布褂子的颜色一样。116
心像她的客房一样,空荡荡的。117
叭嗒一声,眼泪砸在月光上,泪水跟月光一样。118
下雪天勾起的是她的记忆,记忆中的往事雪一般晶莹。119
同样,景物与心情相联系,以拈连的手法使相同的心情、颜色以及形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带入式形象的联系性表达。如:
她的两根长毛辫子垂吊在尻蛋子上,随着她的走动,那两根毛辫子如同人的好心情一样荡漾。120
秋天是一个殷实的季节,张三的性情也随着季节殷实着。
一缕灰白的头发在灰白的太阳光中飘动。121
我看见,他那白亮白亮的话一出口就被白亮白亮的风刮走了。122
五、全方位复合性感知的整体描述与写意性传神表达
文学感觉带来的形象化表达并不是实现文学审美的唯一途径。中国传统审美在感觉上经常提到形神关系,主要内容是形神相依、重神轻形和神贵畜通,因此在绘画上有“写意、传神、造境”之说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之论。在审美高级阶段,神已很难用具体的形来体现,如相学上八相之说第一便是威猛之相,而何为威猛全在整体感觉,身材高大者未必威猛,体瘦身小者未必怯愵。说到玄处如九方皋之相马,只辩其有无千里之能,而不察其牝牡骊黄,这样就出现了形象时却未必传神的现象。因此,在感觉描写上,除了写出眼耳鼻舌身带来的视听触嗅味等生理性感觉,以及饱含感情的心理性感觉这两种情形带来鲜明形象外,有时需要写出突破现实形象的直觉、错觉、幻觉、流动觉、平衡觉等其他非形象化心理性感觉和朦胧感、清晰感、单纯感和复合感等整体性感觉,从而实现文学的传神性表达,如同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凡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模糊效果。在冯积岐先生的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例证,首先体现在夸张性错觉描写服从于整体感觉:
雪片儿似乎不是从铅灰色的天上向下飘,而是从地上生长,疯狂地向上长,长得如同针线一样把天和地缝在了一块儿。123
一入夏,山里就绿足了,山绿水绿,草绿树绿,连天空和空气也是绿的。124
院子里的房屋、树木、家具纹丝不动,连空气也是纹丝不动的。125
灰的天和灰的地连接在一块儿,县城大操场灰得更彻底,一万多人把那灰色披到了身上抱在了怀里,那灰色的调子不但没有夺低反而更张扬了,就是天空偶尔飘下来的几片雪也是灰色的。126
辣椒仿佛一团火在燃烧,辣椒地里似乎罩着一团红云。王富保凝视着辣椒图,熟悉的辣椒味儿充溢在房间里,钻进了他的鼻孔,流进了他的血液。他的骨头似乎也变辣了,浑身躁动不安。处在辣椒的包围之中的王富保连目光似乎都是红的。127
以上五句(段),都涉及到整体性感受和夸张性错觉。第一句写雪的铺天盖地,其中“雪似乎不是从铅灰色的天上向下飘,而是从地上生长”则是写一种错觉。第二句写天地间的绿意,“连天空和空气也是绿的”显然是一种夸张性的错觉。第三段写凝重的整体氛围,其中“连空气也是纹丝不动的”也是夸张性错觉。第四段灰色的整体调子,“天空偶尔飘下来的几片雪也是灰色的”又是夸张性错觉。第五段既有幻觉又有错觉。
同样,一些感觉直指特征本身而不是现实的形象,是人的流动觉感受和幻觉感受。如:
她一张嘴,笑意就从酒窝里向个流。128
父亲瞪了他一眼,父亲的目光在咔哧咔哧的响。129
第一句强调了笑意之流,但是写神而非写形,不能像水流那样理解。第二句通过想象体现了生气的感觉。同样的例子还有:“地越种越薄,贫困对他越缠越紧”130并不能用绳子缠人或者蛇缠人那样理解。
如果说,运用通感和比喻等形象化处理的感觉是清晰的,如“她们的嗓子很尖,歌声没有节奏感、韵律感,腔调好像电压不足的电动机带着一座石磨子勉强地转动”131以及“风虽然不刺骨,但那寒意像针尖一样,在周成的面颊上轻轻一扎,使他清醒”,132另外一些场合却需要朦胧的,如:
难以捉摸的目光毛毛雨似的轻轻地飘落下来了。133
初春的山毛茸茸的,像孵出没几天的小鸡那种感觉。134
一些场景的感觉是复合性的,这种复合性体现在抽象与形象、清晰与模糊的综合运用。如:
他支棱着耳朵,谛听磨刀石和刀子相角时发时发出的声音,声音只有麦秆那么细,很含蓄,有节制,一点儿不粗野,一点儿不张狂。135
冰雹发出的响声有棱有角,灿白透亮,乱七八糟,有点怕人。136
女人一闪而过,仿佛一首动人的歌曲嘎然而止,犹如美妙的文学回味无穷。137
第一句中,声音如麦秆那么细是形象化处理,含蓄、节制及不粗野、不张狂是概括性说明。第二句写冰雹响声有棱有角和灿白透亮是形象化处理,乱七八糟和有点怕人是整体感觉。第三句写女人之美感虽然用两个比喻但一实一虚。同样的例子还有:
风很滋润。春天的阳光谦和而绵软。138
月光从窗户中透过来,房间里纠缠着幽幽的亮光,夏夜的静谧如雪一般在屋外堆积着,黄鹂清脆的叫声眉毛一样从夜空划过去,我的心仿佛被带到了虚无缥缈的地方。139
磨刀石上的光线,随着刀子的拉动,光芒四射,薄如丝绢,光线似乎磨成了水,四处流淌。140

总之,冯积岐先生小说语言表达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重感觉、求传神的追求,反映了中国文学思维上“思通千载、视通万里”以及比兴手法等在于广泛联想与想象的精神实质,同时兼具情景交融和移情于物等传统技法,也是作家“诗意栖居”的典型表现,对于我们在文学写作中调动思维和运用技法都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1、详见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179、P180。
2、《信息时报》2011年12月18日C2版《格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囚笼》
3、阎连科 梁鸿著:《巫婆的红筷子》 漓江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P117。
4、余华著《我能否相信自己》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年版
5、莫言著:《用耳朵阅读》 作家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P192。
6、莫言著:《用耳朵阅读》 作家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P75。
7、《冯积岐短篇小说自选集》中《麦地里的玉佩》篇,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P157
8、同上书中《一顶草帽》篇,P244
9、同上书中《黑牡丹》篇,P262
10、同上书中《农妇祁红霞》篇,P300
11、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75
12、同上书中《一顶草帽》篇,P241
13、同上书中《故乡和那个男孩儿》篇,P436
14、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3
15、同上书中《成熟》篇,P61
16、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3
17、同上书中《今年她才四十岁》篇,P423
18、同上书中《秀发缠身》篇,P106
19、同上书中《半夜敲门》篇,P116
20、同上书中《画家》篇,P125
21、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83
22、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46
23、同上书中《最后一课》篇,P361
24、同上书中《玩蛇的女孩》篇,P40
25、同上书中《半夜敲门》篇,P116
26、同上书中《扫院子的女人》篇,P131
27、同上书中《最后一课》篇,P364
28、同上书中《成熟》篇,P61
29、同上书中《雪夜走山》篇,P269
30、同上书中《雪夜走山》篇,P269
31、同上书中《突然心慌》篇,P384
32、同上书中《一双布鞋篇,P369
33、同上书中《雪夜走山》篇,P268
34、同上书中《皮匠》篇,P46
35、同上书中《一顶草帽》篇,P242
36、同上书中《此情绵绵》篇,P238
37、同上书中《刀子》篇,P194
38、同上书中《我和我的朋友夫妇》篇,P208
39、同上书中《今年她才四十岁》篇,P423
40、同上书中《故乡和那个男孩儿》篇,P436
41、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4
42、同上书中《皮匠》篇,P49
43、同上书中《麦地里的玉佩》篇,P157
44、同上书中《扫院子的女人》篇,P130
45、同上书中《两个少年一天的愉快生活》篇,P165
46、同上书中《故乡和那个男孩儿》篇,P437
47、同上书中《老教授和黑玖瑰》篇,P311
48、同上书中《最后一课》篇,P361
49、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77
50、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71
51、同上书中《镜子》篇,P396
52、同上书中《谁是真正的元凶》篇,P402
53、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50
54、同上书中《影子》篇,P92
55、同上书中《秀发缠身》篇,P106
56、同上书中《带小狗的女人》篇,P52
57、同上书中《扫院子的女人》篇,P130
58、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75
59、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45
60、同上书中《画家》篇,P124
61、同上书中《刀子》篇,P193
62、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10
63、同上书中《雪过天晴》篇,P33
64、同上书中《雪过天晴》篇,P33
65、同上书中《皮匠》篇,P49
66、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70
67、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79
68、同上书中《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篇,P17
69、同上书中《如画》篇,P65
70、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46
71、同上书中《那年他十七岁》篇,P98
72、同上书中《今年她才四十岁》篇,P425
73、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1
74、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5
75、同上书中《带小狗的女人》篇,P52
76、同上书中《此情绵绵》篇,P236
77、同上书中《雪过天晴》篇,P33
78、同上书中《老教授和黑玖瑰》篇,P309
79、同上书中《一双布鞋》篇,P370
80、同上书中《黑夜之后的黑夜》篇,P377
81、同上书中《一幅画》篇,P217
82、同上书中《此情绵绵》篇,P235
83、同上书中《带小狗的女人》篇,P54
84、同上书中《带小狗的女人》篇,P54
85、同上书中《如画》篇,P65
86、同上书中《我和我的朋友夫妇》篇,P209
87、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88
88、同上书中《麦地里的玉佩》篇,P156
89、同上书中《一顶草帽》篇,P242
90、同上书中《拴在一根绳子上的孕妇和勋章》篇,P1
91、同上书中《带小狗的女人》篇,P52
92、同上书中《王妮睡着了》篇,P199
93、同上书中《影子》篇,P94
94、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72
95、同上书中《门和窗子都关着》篇,P453
96、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75
97、同上书中《树桩》篇,P87
98、同上书中《最后一课》篇,P363
99、同上书中《麦地里的玉佩》篇,P160
100、同上书中《突然心慌》篇,P384
101、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86
102、同上书中《镜子》篇,P391
103、同上书中《最后一课》篇,P363
104、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46
105、同上书中《两个少年一天的愉快生活》篇,P169
106、同上书中《此情绵绵》篇,P238
107、同上书中《苗珍的故事――苗珍简历注释》篇,P331
108、同上书中《成熟》篇,P59
109、同上书中《如画》篇,P64
110、同上书中《故乡来了个陌生人》篇,P76
111、同上书中《影子》篇,P94
112、同上书中《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篇,P184
113、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80
114、同上书中《此情绵绵》篇,P234
115、同上书中《去年今日》篇,P18
116、同上书中《黄芩》篇,P83
117、同上书中《半夜敲门》篇,P119
118、同上书中《树桩》篇,P90
119、同上书中《故乡和那个男孩儿》篇,P441
120、同上书中《秀发缠身》篇,P104
《故乡来了个陌生人》篇,P74
121、同上书中《门和窗子都关着》篇,P453
122、同上书中《黄芩》篇,P79
123、同上书中《雪夜走山》篇,P269
124、同上书中《黄芩》篇,P81
125、同上书中《黑牡丹》篇,P262
126、同上书中《黑牡丹》篇,P260
127、同上书中《一幅画》篇,P218
128、同上书中《成人仪式》篇,P347
129、同上书中《皮匠》篇,P47
130、同上书中《如画》篇,P71
131、同上书中《如画》篇,P68
132、同上书中《四百九十八棵洋槐树》篇,P275
133、同上书中《一双布鞋》篇,P369
134、同上书中《乡长流泪了》篇,P322
135、同上书中《刀子》篇,P186
136、同上书中《一幅画》篇,P217
137、同上书中《黑衣女人》篇,P409
138、同上书中《今年她才四十岁》篇,P423
139、同上书中《又是一年岽麦黄时》篇,P113
140、同上书中《刀子》篇,P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