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苍茫大海的那一方
有一个受伤的人
就像仍不会飞的雏鸟般
我感叹着自己的无力
悲伤啊 赶快化作羽翼吧
伤痕啊 赶快变成罗盘吧
就像仍不会飞的雏鸟般
我感叹着自己的无力
在梦想尚未来到之前
只能颤抖地等待着的昨天
明天 我也将登上山崖往龙的足底前去
高喊着:出发吧!
骑在银龙背上
飞去生命的沙漠
骑在银龙背上
去承受风雨吧
就算失去了一切
人还能得到别人的援助之手
只长着柔软皮肤的理由
就是为了感受别人的痛苦
悲伤啊 化作羽翼吧
伤痕啊 变成罗盘吧
就像仍不会飞的雏鸟般
我感叹着自己的无力
就算是棉花一样的翅膀
就算是树芽一样靠不住的指甲
明天 我也将登上山崖往龙的足底前去
呼喊道:”喝!走吧”
骑在银龙背上
飞去生命的沙漠
骑在银龙背上
去承受风雨吧
骑在银龙背上
去承受风雨吧
骑在银龙的背上
(《骑在银龙的背上》中岛美雪演唱 )

朱元璋出身贫寒,十分清楚民间疾苦,对待老百姓是相当的宽厚和仁慈,他的诗如同他的为人一般,都是那么的质朴无华,但又蕴含着宏伟的气势,至今读来都让后世赞叹不已。但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朱元璋得不到儒家知识分子的拥戴,导致被后世知识分子不断抹黑。事实上,朱元璋只是对官员比较凶狠而已,在老百姓的面前,完全没有架子。
朱元璋所处的年代,大元疯马太癫狂,南北东西肆拓疆。一统江山欺遍野,龙祖长天洒泪伤。驱逐鞑虏雄杰起,寒士元璋理政纲。动地惊天人去后,霸不欺邻王九江。朱父名字叫五四。令郎重八。一缕清寒孤无助,讨饭当牛做马。一席葬卷亲眷,一人苦海无涯。一抹飞霞新国家。天地易花。一怒花开百花煞,元璋主宰天下。一念吏治复往,官贼立斩绝杀。天地因何恒定久?损亏过补丰足;民瘦吏肥常生变,胜王败寇两悬殊。风起雷鸣电闪疾,梳理阴阳待雨出;贪官不求归正本,何期尔等铸功名?官民互解惟诚信,广众于泽振臂呼。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岁逢辛酉(鸡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们一起饮酒庆贺,共赏一幅《金鸡报晓》。朱元璋欣然提笔,饱蘸浓墨,先写下两句:
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
众学士心里郁闷:这哪是诗啊?毁了画作呀!但见朱元璋笔锋一转,接着写道:
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
这两句了得,突兀而来,晃花了学士大儒们的眼,一下子就写出了“金鸡报晓”朝气勃勃斗志昂扬的大好气象。
朱元璋了得,自学成材啊!他有首诗,叫《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秤又如何?
天边晓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他将长江比作秤,燕子矶为砣,天边晓月当成钩,然后称一称江山的分量。这样的诗胆,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而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胜利者和领悟文化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拥有的。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想领会他的诗,还要了解他这个人。作为“乞丐皇帝"用一个词精确总结,就是“吊民伐罪”,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夫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绝对正义,是崇高的道德观,闪烁着"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光辉。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就这样评价“自古得国之正,无甚太祖皇帝者也”。为什么说明太祖朱元璋“得国最正”,因为他“伐无道,诛暴元”,他是真真正正最底层的人民,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起义。
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语出朱元璋“总结元朝过失”。
元朝法律及其宽松——不是对老百姓宽松,而是对统治阶级宽松,是对蒙古领主和文官集团宽松,宽松的法制加剧了吏治的腐败。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法制再怎么宽松也宽松不到他们头上。于是朱元璋铁腕整顿吏治,对官员的法律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了,说明元璋没有忘本。如下选录朱元璋生活感悟,多是政治生涯中十几首诗,其思想及艺术水准表现远超乾隆帝。

1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2
钟山
游山智盘旋,俯谷仰奇巅。
松声细入耳,云生水石边。
敲竹猿长啸,临弆视鹿眠。
白鹤来天翅,玄羽衣裳鲜。
采芝携桂子,任意恣蹁跹。
野人溪外语,黄莺啭更便。
山静鸟归疾,林深紫暮烟。
樵还渔罢钓,畅饮乐吾年。
3
横秋风吹笛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
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
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
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4
东风
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
5
思亲歌
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
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
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
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
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
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
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
6
又
暑往钟山阿,岩幽清兴多。
薰风自南发,森松鸣弦歌。
玄猿啸白日,丹凤巢桐柯。
灵芝秀深谷,祥云盛嵯峨。
树隙观天碧,天清似绿荷。
迥闻樵采木,曲涧沿珠螺。
鸟乐山深邃,予欢颜亦和。
野人逢问处,乐道正婆娑。
7
钟山赓吴沉韵
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
遥岑如剑戟,迩洞非茅屋。
青松秀紫崖,白石生玄谷。
岩畔毓灵芝,峰顶森神木。
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
和鸣尽啼莺,善举皆飞鹄。
山中道者禅,陇头童子牧。
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
8
赓僧韵
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
月影弥千江,何曾有暂歇。
为斯妙用通,今古长不灭。
昔当悬挂时,诚非凡可越。
住世及应真,几度阿僧劫。
假锡作梯航,泛海涛如雪。
一旦杳无踪,暂与沙门别。
倏忽群禅中,孰能为机泄。
禅心旷无迹,如海亦何竭。
僧本具他心,宗门常合辙。
9
宝光废塔
宝塔摩青苍,招提岁久荒。
秋高栖俊隼,夜深月影长。
寂寂星摇荡,飞霞入栋梁。
守僧都去尽,萤火作灯光。
鬼哭思禅度,遗经风日张。
独有来巢燕,呢喃似宣扬。
停骖伤古意,云合草头黄。
闻说当年盛,钟鱼彻上方。
10
大祀
晨驾旌旄列队行,龙旗遥映凤城明。
护霜云外天颜碧,笼水烟边山色青。
新岁野郊春气霭,今朝村市晓晴生。
鞠躬稽首参天处,四海讴歌贺太平。
11
闻人岭南郊行
极目山云杂晓烟,女萝遥护岭松边。
陆行尽服岚霞气,水宿频吞虬蜃涎。
晨仰际峰观拥日,暮看临海泊来船。
信知百越风尘异,黑发人居不待年。
12
咏南越
边邑深隍嵌叠峰,土民食粟扣时舂。
云山溪水常相合,烟树藤萝每自封。
岭外瘴温鸣蟋蟀,海滨郁热显掞鳙。
常思不律皆由此,数月朱颜别旧容。
13
竹榦青乐钓
旷浦澄天湿晓烟,智人乐钓稳沙前。
蓑轻雨霁云收谷,钓掷纶枢水映船。
举棹欲归江月上,挂帆已近暮霞边。
汀芦处处飞萤火,照彻渔村饮不眠。
14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朱元璋不论平仄的古体诗颇多,但是解决了创作的根本问题,即:诗境、意绪、语言皆上乘。只是现代人不够全面了解,把诗写的直白浅陋。有人提出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问:《红楼梦》里谁写诗最好?有些人入套了,说林黛玉写诗最好。实则是作者曹雪芹写诗最好哇,并且艺术塑造了林黛玉是怎么教授香菱作诗生动的故事情节。
香菱找黛玉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
一、关于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五七律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中间二联渲染。如果是绝句,第三句转。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字子,正如黛玉所说:“…… 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这是说的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二、关于粘连,押韵
关于粘连,押韵的知识,自有规律可循:首尾颔颈,八句四联;两副对子,颔联颈联。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押韵双句,平声成全。书中黛玉没有讲这些,但不是没有教给香菱,香菱后来的七律都是符合规则的,这些规则不教的话,不经过一番刻苦地学习,靠瞎猫碰上死耗子根本写不出规范的七言律诗。
三、关于香菱的诗
香菱第一首,仄起平收式七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拦。
香菱第二首,平起平收式七律: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乡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第三首,平起平收式七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四、关于“立意要紧"
黛玉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现代人往往拿这句话作为写诗不用学习格律的理由,如果看看香菱的诗作就明白,香菱的三首诗都是标准的七言律诗,三首押韵都是平水韵十四寒,也没有一处失粘失对的问题。
古人其实把格律作为小孩子的九九乘法表看待,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领会黛玉的意思。黛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诗不一定非要作格律诗,可以作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一样也是好诗。
黛玉还是首先教给香菱格律诗的创作规则,然后再说的这句话。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格律诗(近体诗)是必学内容,只是香菱初窥门径,所以林黛玉才这样说。看看下面两个例子,朱元璋喜欢的写法:
1、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不论平仄的古体诗,“平仄是末事”,但气象开阔、立意高远,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古体诗是作为近体诗(格律诗)相对而言,格律诗诞生以后,这种不遵循平仄、对仗、黏连等格律规的诗被称为古体诗。
其实,即使是在格律诗完全成熟的唐朝,诗人们也有大量的古体诗,比如李白最好的诗就是古体诗,他的格逊色得多。杜甫的《三吏》《三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些都是古体诗。
2、贾岛 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不但不论平仄,词句更如口语不加雕琢, 正如黛玉说的“词句也次之”,只要“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黛玉其实是告诉初学作诗的香菱,作诗不要受到格律的束缚,有了好的立意可以选取不同的体裁,不必一定做格律诗。
黛玉所说:“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林黛玉语),永远是真理。只是当代人不按照旧体诗规则写却自认为是旧体诗,甚至要改革旧体诗,就显得荒唐了。
因为格律比较麻烦和很多今古字平仄不同造成的障碍,如今有一部分诗词爱好者不太喜欢学习基本的格律知识。但是格律诗习练持久了,平仄和格律并不是束缚,反而因此会写出一些古体诗写不出的妙句。“路慢慢,其修长远兮"。

尹玉峰,沈阳市生人,现居北京。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柳师客座教授。自2003年相继任职《中国商界焦点》《三希堂石渠宝笈集萃》(中国文史出版社)《艺术与收藏》等书刊杂志主编,中国艺术馆首席策展人,慈善中国书画院和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两院副院长。早期由沈阳出版社推出地方性经济文化著作,由《沈阳日报》推出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推出文艺评论。相继在《北京日报》开设学习专栏,在《中国经营报》参与“与老板对话”专栏写作。现任职于都市头条全媒体平台理事会要职、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编辑、世界文学艺苑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