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二月廿四(2020年3月17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3月17日07:2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现存确诊9958例,累计确诊81100例,累计治愈67924例,死亡3218例。
二、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三、人民网评:科学技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
宅家蜗居五十一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但是,中国人民沒有在困难面前止步,在疫情面前动摇,换来的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宅家蜗居,看到的是防控疫情的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正在为打赢这场战争而英勇奋战。
我居住的小区依就平静,偶尔有早起的人在小区小跑锻炼身体,也有外出上班的人脚步匆忙朝小区的大门走去。此次疫情教会了人们外出戴口罩,戴口罩也成了外出的一种习惯动作。
据天气预报,过了今天,天气将转晴,气温上升,看到这个消息,人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一早收到朋友微信问候"起床首先问声好,按兵不动别乱跑。身体健康最重要,躲过瘟疫乐逍遥。″还有许多问侯的图片、语音、视频、文字,这些言简意赅的图文表述,都满满地承载兄弟情、姊妹意,都使人体会到宅家并不孤独。
宅家蜗居,需要有一个好的思绪,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人生短短几十年,这几十年中,有喜悦、有幸福、有挫折、有眼泪,但这一切犹如过雨云烟,淡忘了、记住了。
天边的太阳冉冉升起,有了天气转暖的迹象,不能出门,还是呆在家中学习。
有人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比17年前的非典更为严重,你出门前要想想,别连累了家人、朋友,乃至国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这是一场战役,不是儿戏,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和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现在国外的疫情也严重,中国的疫情防控不能松动,要打好输出输入的防控疫情战。
为了调节宅家蜗居的气氛,与大家讲一段《吆麻雀》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1958年春季开始。这一年全国开展了"除四害″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除苍蝇、蚊子、老鼠、麻雀)。有一天,天才麻麻亮,我居住的小县城突然热闹起来。大人们拿起家中的铜盆,洋瓷盆、长竹杆、长扫帚、响刷子(一种竹杆用刀剖成几片,一摇能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有的还放鞭炮以驱逐麻雀。大人们吶喊,小娃儿拍手跳跃,他们大声喊道"快来啰,吆麻雀了"!此时的大街小巷,农村的田间地头,人们倾巢出动,其场面甚是热闹万分。
在睡梦中惊醒的麻雀,从庙宇的瓦脊,粮库的房顶,从树梢,从草房里惊飞出来。可怜的麻雀从东飞到西,从南飞到北,它们逃窜,它们惊叫,成了真正的"惊弓之鸟″。一些大型的鹞鹰、乌鸦、猫头鹰、野鸽等飞禽听到响声,早已展开翅膀,飞向高空逃离了。只剩下可怜的麻雀在猛烈的吆喝响声中落地毙命。就这样麻雀没有歇脚的树梢,沒有瓦房和茅屋供其停留,这些翅膀短小,不能远飞的麻雀就只有遭此大劫。
据有关资料介绍:"麻雀头圆尾小,毛羽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喜成群啄食谷粒和昆虫,就是这喜食谷粒四字,便宣判麻雀为四害之一,这是荒堂怨枉。
飞累了,飞不动的麻雀掉在地上,成了人们的战利品。人们抓起它,用剪刀剪下双脚,上缴统计(为了上报成绩,以麻雀双脚老鼠尾巴以计数)。当年一部电影记录片,记载了我区的新民乡吆麻雀的整个场景。 "吆麻雀″了,一声声的呐喊,一声声的吆喝。连日来大家又纷纷地敲盆摇杆,人们累了,声音哑了。可是在这天空中,竹林里,闲庭前,房顶上却再也没有麻雀"叽叽杂杂″的叫声,再也沒有麻雀的身影,好久,好久!
今又春季,麻雀的叫声在树梢、林园小区回荡,沒有人去打扰它们的自由生活。
白居易写有一首诗叫《鸟》:"难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当我们读到此诗时,一想到荒堂年代做的荒堂事,就有一股说不出的怜悯,人为什么不能与野生动物相处?不能与它们共存?
今曰疫情,有的说是人类吃野生动物引起。是与不是,科学的研究将作出回答。但人类应该与野生动物共同生长在地球上,容洽在大自然之中才是真的。
又是春季,正是许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殖期。还是这句老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劝君莫食三春。″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二月廿四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