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百姓的生命方舟
——安徽省怀远名医杨传书的故事
史怀宝

风雨交加,夜色浓重,得胆结石母亲的惨痛叫喊声不绝于耳,偏僻的小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无能为力,母亲脸色蜡黄,大汗淋淋,痛叫声在贫困偏僻的小村夜空回荡,紧紧揪住全家人和全村人的心,也紧紧揪住杨传书年仅十二岁的幼小心灵。
高中毕业,杨传书如愿考入蚌埠卫校,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天津、山东的医科大学深造,先后在蚌埠第一附属医院和淮北医院实习学习,后来,他没去县医院,也没去镇医院,而是选择回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他早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那些像母亲一样的父老乡亲治病解痛。九十年代前后,盛产棉花的华东大平原上,打农药灭害虫是很普通的事情。当时农村打药中毒、生气喝毒药、上吊、跳河、溺水现象并不鲜见,也成为杨传书面对的医患群体。

一天下午,杨传书的堂弟杨树福因为不舒服来诊所,刚走到门口,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深度昏迷。杨传书急忙紧急治疗,为患者吸氧、吊上吊瓶、打阿托品等,一个小时后,病人渐渐好转,三天后,杨树福恢复正常。盛夏时节,棉花茂盛地生长,农药中毒的病人越来越多,杨传书有时三五天不能睡觉。这样不是办法,他找到村支书,通过大喇叭和田间地头的碰头会给乡亲们宣传普及防毒指示,要求打农药时戴口罩、手套,顺风喷药,打完药用肥皂洗手等。农药中毒的乡亲越来越少。
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年代,家家几乎都有农药,劳累和炎热很容易使人生气,好多人一生气就赌气喝毒药。1993年十一月初,诊所外有人大喊:杨大夫,救命啊!杨传书放下手中的活儿。一群人用地排车拉来一男一女,两人脸色乌青,口吐白沫,男的鼻孔里还有血迹。这是邻村的一对夫妻,因家务事两人生气,男人一睹气喝了几口“杀虫霜”毒药,女的也不让步,夺过药瓶咕噜了几口,两人痛苦难忍,孩子们叫来邻居,这里离镇医院太远,邻居们就近把两位夫妻拉到杨传书的诊所。杨传书利用多年积累的方法紧急抢救,洗胃、解毒,输液,三天后,夫妻二人脱离了危险,一周后康复。事后,杨传书又苦口婆心,从心理上进行劝导。其实,喝农药的乡亲事后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杨传书擅长儿科治疗,他抢救过的患儿不计其数。1986年7月,一条大汉抱着一个孩子走进诊所,噗通跪倒在地,请求杨传书救救孩子。此时,孩子肚大如鼓,气息全无,是溺水出的事。杨传书把孩子放到腿上,为孩子倒置放水,按摩急救。水从那个六岁孩子的口中哗啦啦滴出来,一个小时后,传来孩子的哭声。近年来,杨传书针对儿童常见病,发明了一种“直肠滴液”的疗法,尽量不打针,不输液,效果越来越好。
杨传书热爱公益事业,经常为那些五保户、困难户免费治疗送药,甚至捐款。刘万胜今年六十七岁,得了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心病,他一个儿子,两个孙女一个智障,一个脑瘫,生活极其困难。刘万胜没有钱治病,在家忍着,杨传书听说后,主动上门免费为老人治疗、送药。胡保琴的丈夫出了车祸,卧床不起,她又患了胸膜癌,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病情不断恶化的她根本住不起大医院。仅靠免费治疗是不够的,杨传书与社会慈善人士一起,在全莲坡镇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先后募捐四万多元,胡保琴得以住进大医院治疗。

作者简介:

史怀宝,山东人,中共党员,文学创作一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现为山东省威海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某杂志总编。相继在《北京文学》《中国报告文学》《文艺报》《山东文学》等国内外媒体发表各类作品五千多篇,创作出版专著《审计风暴》《忠诚》《遍地黄金》《梦中的村庄》《痛饮月光》等。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