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二月廿三(2020年3月16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3月16日07:5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现存确诊10823例,累计确诊81068例,累计治愈67041例,死亡3204例。
二、《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三、 中消协发布调查报告:维权过程复杂,成消费者维权痛点。
今曰又是小雨天气,小区路面湿滑,也无人散步逗留。小区虽有各种花木,有的开得鲜艳,有的开始凋谢,有的树叶沾上露珠雨滴,显得水汪汪而有灵气。小区是安静的,宅家的是安份的,遥望着窗外的人,心也许早已放飞街道、商场、早已放飞城市、田园。
宅家蜗居一晃写了50篇《宅家蜗居》日记(或文章),我用笔(手机)记录了这50天来国家、社会、县城、家庭生活的一些事件或事情,反映在当时我的心情、理解、体会,都能点滴记录我的读书、写作。每当早晨,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是天寒还是春暖,我都没放弃这50天中的每一天。《都市头条》

的编辑,每一天都将《宅家蜗居》推出,将我的写作文章呈现给上万的读者阅读关注,读者的赞誉和批评我也笑纳。不管怎样,这50天的宅家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宅家蜗居之人,心情也时好时坏,时而激动,时而惆怅。我心随疫情防控而跳动,我心随疫情防控而奔放。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时,我就看到了党的旗帜在祖国各地飘扬。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党的组织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铁肩膀。党中央一声令下,党旗就在哪里高扬。旗帜无声,号令震天,鼓舞了党员的昂扬斗志。各级基层的党组织就是"硬核"领导担当,坚实支撑。
这场战疫(役)的生力军就是投入战场的白衣战士,他们勇于担当,千方百计救治患者,驰援湖北省、武汉的各地医务人员,辞儿别妻,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战场。这里面湧现了多少"白求恩″。他们在经受"战场"如"考场″,"疫″线交答卷的考试。可爱的白衣战士,当今最可爱的人。
一大批的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下沉一线,参与小区联防联控,成为协管员、劝导员、代购员,他们零距离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
今早看新闻,还有3000多重症患者还在与死神搏斗。
大家知道,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能够杀死新冠肺炎病毒的药物。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压力有多大?他们的心灵创伤有几人能懂?几人能治?
有的医护人员总会梦到同事没防护服就进了病房,晚上会焦虑地醒来;有的说这完全是战时气氛,感觉就是"打仗″;有的焦虑到做噩梦,没进病房,人人都怕,一看到病人,就不怕了。
对于患者,他们在度过了刚刚住院时短暂的情绪舒缓期后,就会呈现出各种心理问题。可是,我们所有参战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心理上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又有谁来做他们的心理医生?
读罢此文,心里郁闷,等此疫胜利,整个国家需要多少心理医生,去抚平这心理创伤?
春暖花开,明曰可待!人们渴望外出,渴望会友,渴望休闲娱乐。但是,抗疫战斗仍然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仍在进行。我们宅家蜗居,就是一种支持,一种希望。
昨晚看了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文章塑造了几位具有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社会、工作、家庭的多重负担下,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下,尽其责任。《人到中年》透过人们熟悉的生活表象,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美好渴望,对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讴歌,同时对知识分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联系今曰之疫情,我们广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医务人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在一线默默无闻坚守自己的岗位,任劳任怨的救助患者,他们做出了大无畏的牺牲。他们在疫情防控中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有目共睹。
写了50篇的日记,大多无实际意义,只不过在宅家中想些写些,看些写之,没有过多的修辞和运用华丽的词藻,但它却能说明,人的思想要有正能量,写作才能正能量,不能因一些道听途说而影响了视线和听觉。
[宋]朱熹有一首《春日诗》,在这春暖花开之际,读起来还心旷神怡:
"胜曰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二月廿三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