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利云: 男 。网名:飞跃。一九六二年生人。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农民。现住包头市东河区。自由职业。闲暇时善于编辑文字。作品发表于美篇及托克托报纸。平生爱好诗文,喜欢音乐。理念以文会友,丰富人生。

阎维文《母亲》

所选题图:


题图创作:
等待 (微小说)
文/飞跃
"说好春节前回来,怎么三十下午还不见踪影?"她一边嘀咕一边小心翼翼地把热在锅里的饭又一次取出来。随手抓起搁在炉台上的沾布,擦了擦那双布满青筋的苍老的手。然后柱着枴杖,踉踉跄跄地走出厨房,来到外屋,慢慢打开房门,把枴杖轻轻地立在门外,依着门框,坐在门栏上。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大门的方向。
此时的她,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象决
堤的河水肆意流淌。耳边仿佛有几个熟悉的声音在萦绕回荡。
"妈,我走了,您保重!"这是儿子中秋节过后临走时的安慰。
"奶奶,别送了,再见!"这是孙子临别时的话语。
……
自从那次分别后,四个多月了,再也没有看到儿孙的面孔。她越想越伤心,心里顿觉酸酸的,孤独寂寞渐渐袭上心头,伸手一捂脸颊,不禁哽咽起来。
张大娘今年八十多岁了。自从三年前老伴去逝后,就一个人寡居在乡下老家。本来儿子办完父亲的伤事后,考虑到她一个生活在偏辟的山村孤独寂寞。就把她接到城里一起居住。可她住了三个多月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不是儿媳不孝顺,而是她根本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尤其当儿子儿媳上班走后,家里就她一个人。即使出去,也因人生面不熟,语言又有差异,再加住的又是部队医院的家属区,尽是些年轻人,连个说话的人也找不着,所以,她十分苦闷。再加想念失去的老伴,思念生活了六十多年的故乡,留恋家乡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及亲如一家的乡里乡亲,因此,她怎么也住不下去了。不得已,儿子又把她送回老家,并托负给乡亲们相互照顾。临走时还吩咐小卖部的小李,定时给母亲送点米面、日用品等,并且相互留了电话加了微信。安排妥当后,他才告别母亲,返回城里。就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期间只有法定节日,一家人才有时间回老家与母亲团聚。
春节快到了。住在城里的儿子、儿媳抽时间把过节的年货都已准备就叙,就等三十放假后一起回去。正当他们憧憬在回家相逢团聚的快乐情景时,突然得知湖北暴发疫情,武汉告急的消息。同时,接到上级立即驰援武汉的指示。作为党员又是医院技术骨干的他们,身感义不容辞,于是夫妻俩便主动请缨去一线抗疫。
当他们回家拿行李时,突然看到堆在房间的那么多年贸,不由地想起了他的承诺,想起了远在家乡八十多岁朝思暮想盼望他们回家过年的老母亲,此时此刻他心急如焚,特别惭愧。心想怎么去安慰、告诉母亲呢?情急之下,他想起了村里开小卖部的小李。于是他拨通了电话,让他把武汉发生疫情,他们夫妻去驰援武汉的事告诉母亲,并嘱咐他给母亲送上些年货。
傍晚时分,小李提着大包小包来到张大娘家门前,伸手敲响了房门。当张大娘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时,欣喜若狂。她只以为儿子一家回来了,急忙下地开门。当她打开房门的那一刻,顿时愣住了。看到站在她面前的竟然是村里开小卖部的小李。
小李进门后,放下东西,把事情的原尾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大娘。并转告了儿子对她的抱歉与嘱咐。最后,小李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急匆匆地离开了。 小李走后,张大娘更加不安了,本来只有思念的心里,又平添了些许担忧与牵挂。这一夜,她失眠了。从此,她的电视机白天就没关过,即使耳败,但她每天总是坐在电视机旁聆听有关疫情的消息。
这个春节,对张大娘来说格外安静、寂寞。因为平时在闲暇时,还有独居在坡上的老王、沟畔的老赵聚在阳湾湾里叨啦家长,倾诉过往。可两人几天前都被闺女接去过年了。这对于本来孤独的她显的更加孤单了。还好,当政府人员入户排查指导抗疫工作得知她的情况后,格外关注。常常派人来问寒问暖,排忧解难。这才让她在这个"寒冷"的春节,感到了莫大做欣慰、温暖。她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