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二月十九(2020年3月12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3月12日07:4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现存确诊16137例,累计确诊80969例,累计治愈61670例,死亡3162例。
二、3月10日当晚,中央指导组立即召开会议,迅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11曰下午,中央指导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三、 自1月25曰派出首批医疗队以来,四川已向湖北派出10批医疗队,3批疾控队,3名国家单独抽调专家和前方工作组等支援力量,共计1463人。
宅家蜗居还是真的有收获,无论是从电视新闻、疫情报告,还是在故纸堆里寻找资料,这都是一个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从前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难怪乎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时侯,流传很久的"凿壁偷光、映月读书、囊茧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下惟读书等故事,今人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但古人的读书精神,可以激励人的勤奋读书的志气。
光一个"米汤″,就有讲不完的故事。我推荐几款过去食有味,讲有趣的"米汤″菜肴,以供大家在休闲之余,到厨房去亲自操刀,做出过去的"米汤″味。
1、米汤煮篱笆豆。篱笆豆就是扁豆的俗称。此豆是藤蔓植物,喜欢爬树和爬篱笆,我们当地人称之为"篱笆豆″。在做法上,将篙笆豆折除两头豆角尖,撕掉两边的筋脉,洗静下锅干煸,(因篱笆豆的表皮有较为粗糙带有绒毛,干煸后祛除绒毛),起锅,将清油(菜籽油)适量,倒入锅中,用小火烧熟清油,当油锅有清烟时,迅速倒入煸好的篱笆豆,速烧几分钟,倒入米汤,加上盐巴,煮在甑子下(当时,煮甑子饭才有米汤),十来分钟,甑子上气,锅内飘出篱巴豆的芳香。菜好饭熟上桌,几人吃得汗流夹背,但这"米汤"煮篱笆豆,比吃猪肉还香。篱笆豆可与芋儿(红嘴芋)同煮,也可与白菜同煮。
2、米汤煮苕菜。苕菜是川西平原冬季农田里栽种的一种猪饲料和肥料。每当春耕前,苕菜发出的嫩芽,开出紫色的花,就是一种时令蔬菜。人们把苕菜尖称之为"龙须菜″(苕尖犹如龙头之胡须)。此菜农民摘回家中,有两种吃法,鲜吃,干吃(干苕菜)。在做法上,将鲜嫩的苕菜尖洗净,放入烧开的米汤中煮熟,加入盐巴,放上猪油(猪油与苕尖是绝配,若用清油,食之味就差了)。一斗碗的米汤煮苕菜,伴着田野的清香上了桌,绿油油的苕尖,在筷子中逐渐消失,只剩下有油有盐的米汤,倒入碗中泡饭,顿感心中舒畅,胃肠满足。
干苕菜。将摘回的新鲜苕尖洗净,将水烧来起鱼占子(水未开,但锅内已起大小水珠,俗称鱼占子水),将苕尖放水渍水,然后捞出,沥干水份,将苕尖晒干收藏,随时可吃。这干苕尖,用米汤煮,加入猪油有一股干香味,佐饭配泡菜更是绝味。干苕菜搓细煮稀饭(稀粥),既是一种瓜菜代,又是一种朴素美食。
据说,这新鲜苕菜,过去每年都要送到北京,使北京人能赏到这"龙须菜″的鲜。过去的红烧海参,垫底的菜就是苕菜尖。但是无论怎样做,无论怎样加入山珍海味,但苕菜缺了这米汤,就少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美味。
吃新鲜苕菜还有禁忌,就是不能喝酒,一喝酒就会产生,脸上潮红、心跳、心紧、呼吸不畅等过敏反应症状。我们当地人称之为结酒。犹如现在服头疱不能喝酒一样,严重的是要死人的。
3、米汤煮腊肉。用清米汤煮腊肉能除祛腊肉的烟熏味,煮出来的腊肉还有一种米汤味,不知大家尝试过沒有。
米汤做菜,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做,都会吃。自从有了电饭煲后,甑子也就被淘汰了,米汤也淡出了餐桌。现在偶尔能吃到米汤,只有到一些农家乐去尝鲜。久违了米汤,久违了米汤做的菜。
宅家蜗居,看到窗外的阳光普照,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在蜗居生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新冠肺炎吞噬生命,真是痛心不已。
但又一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沒有重来。我们现在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一想起,一些人为了一点私利,一点恩怨,就大吵大闹,喋喋不休。
细想真的不值,人生苦短,不能因一时之气,而后悔终生。人啊,求什么,争什么,气什么。不妨这样,我们只求健康,只争快乐。但这是一件比什么都难的事,都是很难做到的。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二月十九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