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擀面条,我这可有年头了,估摸有五十多年了吧。大约是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母亲病故后,父亲和姐姐去生产队的地里干活挣工分,天天放学后我就学着去烧火熬汤做饭,想着能帮着大人分担一些家务。
记得第一次学擀面条,因为年纪小个子矮,够不着案板,就站在小凳子上,学着大人的样子,先盛上一瓢面粉放进和面盆里,再舀上一碗水往面里倒一点用两只小手搅拌着,也掌握不住面团的硬软,硬了添水,软了加面,弄的手上身上脸上都是面粉。擀面的时候用不上劲,就胡乱用擀面杖压着推着,擀的圆不圆方不方,厚薄也很不均匀。切面的时候拿不稳刀,就两只小手齐上阵,切的面条宽不宽窄不窄。大人看着我满身的面粉和可笑的小花脸也是无语了。不过当盛上自己亲手擀的香喷喷面条吃到嘴里时,心里是非常欢喜的,这是我人生的厨艺"处女"作呀!父亲和姐姐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肯定,从此我就喜欢上了下灶火做饭擀面条了。

随着年纪慢慢长大,擀面条的技巧也逐渐娴熟,和面时面粉与水的比例多少也掌握的恰到好处,擀面时也不用再垫小凳子了,擀出来的面是厚薄均匀适当,切出来的面条也宽窄适宜,吃起来既筋道又柔软且口感舒爽,街坊邻居的大娘大婶们都夸奖我是个会做饭的好孩子。
记得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冬季,沁阳县在太行山下搞修建大寨田工程,全县集中几万人利用冬闲季节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在紫陵公社的荒坡上修建梯田。当时生产队长指派我去为本队十几个出工的人做饭,每天五点就起床打开火,准备这一天的饭菜,擀面条、蒸馒头、包包子饺子、熬汤煮肉,忙的都没有屁股沾地歇会儿的功夫。这一个多月的主厨师傅生活,练就了我一手好厨艺,犹其是擀面条的本事大有长进,虽谈不上什么高档次,但在咱这农村里的家常便饭算是也能招呼过来。

在中原地带,爱吃面条是咱们大家的传统食俗,几乎是天天吃面条也不烦,要是有那么两天吃不上面条,就好像是生活中缺少点什么,非得弄顿面条饭才算得劲。
不过你要想吃上好吃的面条,在制作上也是有一番讲究的。首先按照吃饭人数将一定份量的面粉盛入面盆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双手进行搅拌成面絮状,再将这些干湿的面絮揉搓在一起,上下左右反复揉扎,形成一个软硬比较适中的面团,盖上湿摸布行上大约一个钟头的功夫。然后再进行二次反复揉搓呈铮亮光滑的面团状,让它再行上一会。听老辈人讲,和面要做到"三光",即面光手光盆光,这就算面和到家了,这也是他们多年做饭的经验吧。擀面时将和好的面团在案板上再转圈揉搓几边,将面团揉成圆坨状再上擀面杖。擀面时要均匀地撒上一些玉米面或淀粉,防止面皮粘连。双手用力要匀称,从后往前擀动,滚动擀面杖的动作要有节奏感。擀杖与案板接触的响声,像似呐喊助力的吆喝劳动号子,更像是擀面人在指挥一场烹饪音乐盛典,弦音、梆声、配器、鼓点、琴键一起合奏出美妙的交响乐曲。最后将擀好的一张硕大的面皮折叠起来,切成你所需要的宽窄粗细不等的面条就好了。

人们吃面条各有各的喜好,愿意吃捞面条的你就擀的稍微厚一些,切成大约如韭菜叶子那么细就可以,配以肉炸酱或鸡蛋炸酱的卤子汤就中,或在锅里放一些青菜之类也行。喜欢吃酸汤面叶的你就擀的稍薄一点,切成约半寸宽窄的面条,水开入锅翻一下即捞出,配佐料食盐、香醋、姜丝、蒜苗、虾米紫菜、小磨香油等,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酸汤面叶,保你飘飘欲仙。如果你想吃甜面片,就擀稍厚一点,用刀顺着擀面杖将面皮切开,再切成一寸宽的面片,捣上几瓣大蒜成泥,用醋水和成蒜汁,点上几点小磨香油,这就是蒜蘸甜面片,入口即爽即香即美,如果能再调一盘凉拌黄瓜那才是更绝更美更得劲了。

还有的喜欢吃杂粮糊涂面,杂粮面与小麦面粉的做法没有太多区别,把面条切的再稍细一些就行,其配料有芝麻叶、酸黄菜、煮花生黄豆,面条煮好起锅前用铁勺加食油在火上高温烧热,烹炸蒜瓣花椒干辣椒,瞬间注入面条锅内,听见"噗朴朴"声响就欧K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唾涎三尺,很想来上一碗呀。
要说擀面条也不是什么难做的厨艺活,但对于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来说,它也是日常生活"柴火油盐锅碗瓢盆"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点缀生活食俗的组成内容,每一个家庭生活离不开它。愿我们在擀面条的过程中都能找到乐趣,找到幸福,找到愉悦的心情,开心快乐过好幸福日子的每一天。
202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