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师杨守智去世8天了,每当想起,哀情澎湃的心海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不复闻新语,日后唯堪忆旧容。”倍感:岁月之无情,人生之突然。如烟往事,浮于眼前。”
杨守智是我的老师,1961年10月,我作为洛宁师范当年录取的新生进入学校。深冬的一天,下了多天的大雪忽然转晴。各个班级全体师生都在校园打扫积雪。忽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到我班打扫的区域里拿起地上的两个箩头,说採点雪马上送来。我们的班长高有志,宜阳柳泉人。一听劈手从来人的手中夺过箩头,厉声呵斥:“你是哪一班的学生到处乱拉。”嵩县同学郭观星见状说:“人家不是学生是老师。”我当时也不明白,高有志还说:“不是老师吧,看着不像。”我说,是不是老师以后就知道了。
大约一两个星期以后的一个周日,学校在校礼堂里举办文学讲习班,我也被我班的语文老师郭文欣推荐前去参加。讲习班开始,学校教导主任王桂福讲了讲习班的教学目的之后说:“今天特邀洛宁一高文学教师董孝悌和我校河南大学刚毕业的杨守智老师给大家讲。”一阵掌声之后,两个青年教师从礼堂讲台上边的侧门走进来。王桂福主任一一做了介绍。我一看惊呆了,原来那天採雪到我班取箩头的就是讲台上这个杨守智老师。原来他真是老师。现在算来,当时他只有23岁,教二年级语文,不教我们一年级的课。我们到校时间短,学校青年教师又多,加之杨老师体弱瘦小,确跟一个学生一样。我现在还记得那天董孝悌老师主要讲文学概论。他江西景德镇人,毕业于华东一所名校,毕业后独步豫西教书育人。文革时转回原籍曾任景德镇市教育局长。杨守智老师那天首先讲三国时期关公困曹营的一幅丹青诗画。关羽困居曹营以后,曹操封他上马金下马银,美女侍奉。但关羽思念大哥刘备及蜀国诸将心切,昼夜思归。可曹操困守不舍。关公万般无奈,以竹枝竹叶为花,画中藏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明。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粗看是画,细看是诗,表达了关公忠勇之义气,却不轻意被人察觉。他设法将这幅画传至蜀都,卸去了刘备,张飞等人的疑念,杨守智老师讲此典故,主要讲诗歌这一文学宝塔上的珍珠,通过诗句所体现的意境,表达人之情怀,讲文学的实用意义。如唐诗三百首,使国人遍读不厌。
他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李准是怎样写出《不能走那条路》的。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声震文坛。主要写农业合作化时期,站在公私十字路口农民的心态。杨老师讲此创作实例,主要揭示写作不能只靠灵感,凭空设想,要熟悉了解体察生活实际,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杨守智老师讲课言词精准,富于实用且语音洪亮有极强的表达能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和杨守智等多位老师的接触,我深深的体会到那时洛宁师范的老师们,人人凤毛麟角,整体强手如林,个个都有真才实学。一个山区小县的普通中专学校,人才如此汇集,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这些老师们读了很多书,识了很多字,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不与俗人同流,不同官场合污,在为学生播撒知识,这条寂寞泥泞的小路上,流泪,流汗,激昂吟哦。心里总装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古训。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把个人的甘苦全埋在那条小路里的坎坷里。像一座桥梁一样,让浩浩荡荡的求知队伍,从他们的身躯上走过,这是何等珍贵的情操啊!杨守智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且在少壮派里屈指可数。
1962年因国家处于极度的饥饿年代,洛宁师范为此解散。我返回故里在学校执教,和杨守智老师断绝了联系。1983年我调入县教育局,当时他在师范学校教书,紧接着便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在教育局除办公室工作之外,兼任《洛宁教育报》主编,杨老师也常拿稿件同我切磋。共爱写作的情缘使我们接触颇多。得到了重塑师生情谊的机会,志趣相投,感情渐深。
2003年3月他结集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寻梦圆》,此时他已65岁退休赋闲在家,书出版后,他赠我一本,并在扉页题字:“你为人质朴文笔沉雄。”我说老师过奖了。他说你是我的学生,我不奉承你。我说你用此书名是不是退休后又续文学梦?他笑着说你算猜对了。言语间有多年来未有创作之惋惜。所以,他退休后,笔耕不辍,想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于是紧锣密鼓在2007年又出版散文集《残荷听雨》,是借李商隐的诗句:“秋阴不散双飞晚,留得苦荷听雨声。”来表达他对人生眷眷深情而又不无忧伤的心境,因此时,他即将进入古稀。

智者云:人生道路长,长路必坎坷。但杨守智老师的履路还是比较平坦的。回首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求学、教书、从政、退休。杨老师一介书生,为人谦和,知识渊博,处世坦荡而无城府,没架子,不设防,但仕途韬略实非所长。做官难,文人做官更难。我长存私心地想,当部长还想继续写作,恐怕是实难两全的事。所以他退休后想抓紧时间补上这一课,接连出了两本书。按我在师范学校对他的印象,他如沿创作之路不间断的走下来,他的文学造诣创作名望将更为华彩。
因他有河大中文系的功底,又有丰盈的文学天赋。现在洛阳地区文学的领军人物叶鹏曾说过,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也就是先天性,说穿了就是基因的遗传。单靠努力也许可以,但总抵不过先天的本能。杨守智老师文笔犀利俊美,语言幽默诙谐。他的小说散文多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听其音的轻松感。他生于抗日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1938年,在反右的号声中进入大学,在饥肠辘辘的年代,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历经了历次政治斗争,在他的作品中,不少篇章叙写他所经历的斗争形势。体现了他可贵的文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勇气。通过一些出自人文本能的历史叩问,给读者拓出触目惊心的回忆和发自肺腑的深思。著名作家邵燕祥说过,我们要与时间争夺历史的证人、证词,写出自己经历的历史真实,当然包括大家公认的为国难国耻的一切,这不是一般的怀旧,也不是过去所谓的“忆苦”。而是一代人两代人对子孙后人做出的必要交代。把每一个人的记忆汇集成集体的社会的记忆,从而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真实的记忆,光荣和梦想,连同天灾人祸的血泪教训,在一代一代人的心中连接下去,永志不忘。若不这样回顾总结教训,历史的灾难还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演。杨老师这样做了,这是文人的良心。所以说杨守智老师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沉甸甸的精神遗产。他虽然默默无闻,但他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都是耐人寻思的。在他的心里有浩瀚的写作素材,未来得及倾吐,就走完了他的历程。想他一定是不无遗憾。不过纵观恩师的岁月之旅,他还是活得很有自己的味道的。
由杨守智老师,我想到了他的故土上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上戈在我县虽不是穷山恶水,但说他过去是穷乡僻壤不过分。然却出人才,李笑白,谢怀亮,杨守智 ,可称得上是上戈三杰。李笑白,国内剪纸名人,他30多岁时作品就在巴黎展览;谢怀亮因文革末期大胆挖掘师资人才,开拓上戈教育,被《光明日报》专栏报道颂为《大山深处播火人》在豫西教坛大有名气。杨守智老师因文章写的好,说他是现代洛宁文学泰斗无可非议,然现在三颗巨星陨落,人去楼空,这不能不是我县艺坛一大憾事。
初退休的杨守智老师身体还是不错的。因他兼任县作协的名誉主席,又是我县的文学先辈,所以作家协会的很多活动他都欣然参与。近三五年来他深居简出,参加的活动少了。我因和他居住的较近,总不断在县委门口的渠边闲聊,近两年来他因肺气肿行走困难,我总隔三差五到他家叙谈。
腊月上旬的一天中午,冬阳浅淡,又刮着大风,我想杨老师不会出门,我就向他家走去。我敲门进屋疫的人告诉我,他已去世两天了。
闻噩耗,无限震惊,悲凉之情涌上心头。我背靠一棵即将吐绿的柳树,任自己激越之情随意驰骋。杨守智老师的身影笑貌一个接一个迅速在眼前浮现,万没想到那天的闲聊竟成永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个杏坛之秀,文坛之杰的恂恂儒生,就这样寂无声息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静悄悄的走了,永远的走了,
长沟流月去无声,哀漫苍山满眼悲。人去不能复生。不过我相信,洛书故里的书生意气之族会很久很久地记住他的名字。

作者:郭世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文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出版有小说散文集《葛兰叶》《二月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