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粮仓
作者 姜峰

一
生活在老粮仓的人自称仓里人,一旦远走他乡,自称为出仓。
这个仓,自然是粮仓。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里称为“老粮仓”,不但称为粮仓,还要加一个“老”字。
这里粮仓的历史一定很悠远。
初秋时节,随文友至宁乡老粮仓。
伫立于老粮仓盆地,广阔田野,纵目望去,一片片稻海泛起绿波,展现的是“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的美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四面是山,清清的河水穿仓而过。
老粮仓盆地,四面环山,从地形来看,就像一个粮仓。
二
穿仓而过的河流是楚江,一个古老的名字,一条古老的河。
楚江,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母亲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乳汁养育着仓里人。
楚沩大地,有沩江、楚江、乌江、靳江。沩江、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而楚江、乌江是沩江一级支流。
楚江,全长48千米,流域面积412平方千米,其源头在龙田镇东南扇子排北麓的黄泥村,沿途流经青山桥镇、流沙河镇、老粮仓镇等,在横市镇汇入沩江。
仓里人要想出仓不容易,必须沿楚江顺流而下,从滩山铺进入沩江。
在楚江出口处,是十里“烂山峡”,当地人称为“烂山锴子”,“烂山”意指山坡陡峭、山体犬牙交错。两岸青山,奇峰突兀,山岩高耸。楚江东岸一条羊肠小道,自古就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老粮仓易守难攻的战略特点,也许正是古人在此作为储备粮食仓库的原因。
十里烂山峡,风景美如画。
峡长的天空,白云悠悠。山上松树倒悬石壁,仿佛欲飞的山鹰。左侧的三牛坳,有清泉倒挂山涧,奔流而下,飞花溅玉。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气势。
唐代时,居住于大沩山同庆寺的诗僧齐己,从沩山出发,云游天下。他途经“烂山锴子”,正是秋雨后,苍穹峡谷,云雾缭绕,美景如画。夜过三牛坳,听远处泉声如雷,清彻悠远,顿时诗兴大发,提笔而作《听泉》: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
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落石”“冷声”“秋月”“无风”,尽是冷冷的禅意。既然是无风的半夜,飘向“远空”的是什么声音?正是那清冷悠远“几万仞”的飞瀑溅石之声。
如今的烂山峡,早已不是羊肠小道。仓里人要出仓,有伴江而行的省道宁娄公路,全是沥青路面,它是青山桥、流沙河、老粮仓通往宁乡、长沙的必经之路。

三
古老的江,承载古老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宁乡是楚国的腹地。是先有楚国后有楚江,还是先有楚江后有楚国呢?不得而知。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鬻熊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楚人后来感念其功,把他与祝融一样,作为祖先祭祀。
或者,楚国就是以楚地而命名的,楚地就是因为有楚江。
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谷城在其《中国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称“蛮夷”。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
在老粮仓有圣帝的传说,这个圣帝是谁?其实就是楚之始祖祝融。
远古时,世上荒凉,人类饮毛茹血。昆仑山上有座光明宫,住着火神祝融。祝融很慈祥,也很有同情心,看到人类如此,就传下火种,教人用火的方法。
人们从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再吃,这样不仅好吃,而且也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都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祝融受帝喾高辛氏委托,到南方传播火的文明,他寻找有一百座山峰的地方,作为住居之所。他来到洞庭湖之南,雪峰山脉南端,在沩江和楚江之间,发现有一座高高耸立、气势雄伟之山峰,伫立于此,环顾四周,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座山峰,于是,只好继续南飞,停留于南岳衡山,在此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后来,祝融回想,在楚江之畔,他忘记数了自己站立的那座山峰,于是,就把此峰称为望百峰。而后人则把衡山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望百峰为宁乡中部最高峰,峰顶远眺,四周峰峦叠翠,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杨柳荷塘,竹掩农舍。山上苍松翠竹,野花芬芳,山谷险峻。1992年,宁乡县第一座多功能电视差转台落户于此,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直达峰顶。
祝融为楚之始祖,楚江悠悠,千万年来,养育着楚之先民。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望百峰群山的山巅或山坡里,相继出土了商代象纹和虎纹大铙、编铙、编钟及青铜鼎,更印证了这里古老的历史。
望百峰下,有一座山叫“师古寨”,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却因为“大铜铙”的发现而声名远扬。1959年、1993年在师古寨先后共出土了19件商代大铜铙。其中象纹大铜铙高70厘米、重67.25公斤,在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1983年在黄材发现的大铜铙,重220.76公斤),是迄今所见器表装饰最繁复、精美的器物,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师古寨出土的编铙,是目前国内出土,可供演奏的唯一一套最大、最完整的铜铙,为国内乃至世界考古界所震惊,因此,老粮仓堂而皇之的戴上了“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的桂冠。
铙是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军旅,类似铜鼓的作用。古文献记载:“击鼓山顶,足以号召部众,指挥军阵。”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古代的礼乐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沉睡于地下达三千多年的大型礼乐青铜器在老粮仓频现,无不象征着这里在历史上地位之高,在祭祀、军乐、宴享之文明鼎盛,足以说明此地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中心。
距离老粮仓20多公里就是黄材盆地,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相继出土了四羊方尊等300多件青铜器,2004年在黄材发掘了炭河里古城遗址。黄材炭河里在商周时期是一独立方国的都邑,也是三苗时期的都邑。
《民国·宁乡县志》云:“羊角寨即师古寨”, 所以“师古寨”又名“羊角寨”。相传师古寨是几千前祭祀祖先之地。宁乡口音中“师”与“思”同音,“师古寨”实际上是“思古寨”,其意是专门思念古人(祖先)的地方。谁在此思古祭祖呢?根据出土的大铜铙系商代铸造,应该是商代或稍后西周时期的人们在此思古祭祖,当时此地生活的是三苗人。三苗的始祖是姜央,而“姜,从羊”。羊,是三苗人的动物图腾,祭祖就是祭奠三苗始祖,祭祖之地被称为“羊角寨”。
三苗时期,作为都邑的黄材盆地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毕竟地域受限,于是又在离黄材盆地20多公里的望百峰下建立起第二个基地,这里有雪峰山余脉的庇护,易守难攻,主要储备从各地征集来的粮食和武器,用于备战备荒,所以称老粮仓。同时,也把此地作为大型祭祖之地。
2001年修建洛湛铁路时,在老粮仓桥梁村洞嘴冲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战国墓群,出土了战国铜剑等文物,推动了青铜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发掘,再次证明了老粮仓在古代的历史地位。
古老的江,承载古老的文化。这一系列的历史印证,我想,也许是先有楚江后有楚国。

四
古老的江,诉说古老的故事。
楚江,又称流沙河。
这里一直有“流沙之谜”。在这一区域有很多沙子形成的“沙山”,青山桥,流沙河,老粮仓区域有巨大的河沙存量,这里由河沙地质构成。
有意思的是,《西游记》的故事,在这里流传盛广。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有这样的描写:唐僧师徒三人行过黄风岭,来到一片平阳之地,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师徒们惊叹不已。但见岸上有一块石碑,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四行真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小说中对流沙河的描写。小说是可以虚构故事情节的,更何况是神话小说,人们当然不会以此去现实中也寻觅那宽800里的流沙河。
根据小说情节,人们推测的全国被称作“流沙河”地方有六处之多。别的地方不说,宁乡流沙河,唐僧师徒都在这留下痕迹。
卷帘大将沙僧堕落流沙河,忘形作怪时,有时也做好事,在白山坳盖了一处茶亭,招待来往行人。
天蓬元帅猪八戒与卷帘大将沙僧在流沙河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孙悟空让八戒佯装失败,把沙僧引出水面,悟空则立在岸边山峰等候妖怪露出水面,悟空伫立的山峰,被称为猴子峰,后人改“猴子”为“罘罳”。如今,罘罳峰上古木参天,巨石耸立,峭岩清涧,风景独秀,山顶曾建有金风禅院。
八戒的九齿金钯在流沙河里掀起巨浪,也把烂山峡的巨石打落到了河里。如今,你行走在烂山峡岸边,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金耙留下的岩纹历历在目,河水在石上旋跃,卷着浪花,唱着欢歌。
平时好吃懒做又好色的八戒,在流沙河除妖的战斗中格外勇敢,取经结束后,他和白龙马又回到过宁乡流沙河。宁乡花猪的原产地就是流沙河的草冲、老粮仓的唐市一带,据说,它们都是八戒的后裔。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完成后,白龙马独自一人四处游历,在宁乡地界遇见妖怪祸乱百姓,于是在当地一座古桥上舍身除妖,从此之后,这座桥就叫做白马桥。人们在桥边立了一座塔,并逢年过节焚香祭拜,感谢白龙马。小白龙和白马分身,龙欲南行,等白马不及,留下一条“龙等桥”。白马在花桥铺子对面为王,修有“白马庙”。 小白龙回头张望的地方叫“回龙山”和“回龙铺”。群神迎接玉帝圣旨的地方叫“候旨亭”。后来当地就以桥为名,唤作“白马桥乡”。
美丽的传说,神秘的流沙河。
神话毕竟是神话。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楚江流域的流沙到底从何而来?
有人提出,从地质构造上看,远古洪荒时代,老粮仓盆地是个内陆湖,如此巨大的河沙量,可以推测这个内湖存在的长久时间。
后来,地壳运动在云山与望百峰山脉之间撕裂一个狭长的口子,湖水从口子奔腾而出,将断裂带两边山体削蚀,形成了今天“V”字形峡谷,这就是十里“烂山锴子”。湖底的河沙露出,退水后的盆地土质肥沃。七千多年前,人类开始在这一区域开垦、生活。
沧海桑田,楚江上游,流沙河镇、青山桥镇一带河沙地质形成山、川、田、土,这里的河水带沙而流,就有了“流沙河”这一名称。

五
真正有据可查,史料记载“老粮仓”之名,始于唐代。
唐贞观元年(627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贞观之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安宁之乡得到安宁,老粮仓盆地一带成为重要的产粮区,有楚江的运输便利,朝廷在望百峰下、楚江之畔修建了大量粮仓囤积官粮。
屯粮重地,官兵和来往商人众多,各种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茂盛,形成了繁华集镇,始称“唐市”。1941年《宁乡县志·村市》记载:“唐市,或曰市始于唐时,或曰因唐公得道而名。”
官兵平时守粮枯燥,便时常与周边百姓进行蹴鞠比赛,老粮仓一带于是蹴鞠盛行,时至今日,老粮仓人仍旧保存此项传统。
古镇,贩粮商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粮店、绸铺、银铺、青楼,等等,我无法想象当时的唐市有多繁华。
这些官兵、商人在返回故乡时,总想给家里的女人们带点什么,而携带最方便的是戒指等金银首饰,也是最受女人们喜欢的。
于是,在唐市街上,加工金银首饰的店铺林立,一代代相传,加工戒指、项链等的匠人越来越多。到宋代,这些匠人们,挑着担子、握着锤子、带着模子,走出老粮仓,走出宁乡,走到大江南北。
千余年来,打金银首饰成为唐市人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技艺,他们被人们称为“章子客”。如今,“唐市章子”的名号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县级以上的城市,几乎都有老粮仓人的珠宝店。“章子客”更“打”出国门,“打”到了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著名的金银首饰品牌张万福、克拉海洋、李家福、长沙银楼、金六福等的创办者都是从唐市的“章子客”起家的。
古老产业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
“唐市金银首饰加工技艺”被列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老粮仓被誉为“金银首饰文化之乡”。
2010年起,在老粮仓建设“珠宝产业园”,将“中国•老粮仓珠宝产业园”发展成为中国中西部一流的珠宝产业基地。
古老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六
楚江潋滟山水翠,稻花香里话丰年。
金色的秋阳下,走在老粮仓盆地,稻浪滚滚,橙黄橘绿,民居秀美、庭院花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不禁令人想起宋代的一首词“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古老粮仓,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教育兴镇。
一条条通到农家屋场的水泥路,一排排别墅式的农民新居,一个个农民休闲广场,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生活,正在改变着古老粮仓的面貌。
产业兴,农民富。珠宝产业、宁乡花猪产业、中药材产业,让美丽乡村成为创业乡村、富民乡村。
楚江悠悠唱欢歌,古老粮仓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