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鹅岭下大爱情
——广东省化州市名医谢昕利纪实
史怀宝

飞鹅岭下,三江六岸,山青水秀,民风朴实,这里是革命老区,是谢昕利的诊所所在地——广东省化州市平定镇岭下村,三江六岸中的三江是指流经化州的罗江、陵江、鉴江,如此风景优美的小山村,谢昕利以自己的医德和医术,努力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谢昕利出生在化州市文楼镇,父亲是家乡有名的中西医全科大夫。谢昕利自小跟着父亲出诊,耳熏目染,学习了不少医疗知识。2004年7月,谢昕利从佛山职工医学院毕业,在广东白云区养老院当医生,他从主治医生唐大夫那里学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懂得了什么是关怀和爱。好多老人身体病残,精神孤独,对此,谢昕利常与老人谈心,主动上门为老人体检谈心服务,送水送药送温暖。七十九岁的钟老伯老伴早年去世,儿女在外打工。2008年10月的一天深夜,钟老伯突感不适,谢昕利闻讯前往,钟老伯口歪眼斜,头晕目眩,血压高达180,谢昕利诊断老人中风,马上拨打120。120到达后,谢昕利又倍老人到医院做CT、急诊,确诊老人患了脑梗。谢昕利自己出钱帮老人办完住院手续,然后打电话给老人的女儿,一直到老人的子女赶到,他才离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康复,没有落下后遗症。
岭下村是一个七千多人的大村庄,缺少基层医生。2012年7月,谢昕利与父亲一起来到岭下村,租当地的旧药房开诊所,为一方百姓服务。六年来,他接触面广,临床病例多,特别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医术飞速提高,邻村和外地的患者纷纷找他求医,对此,他有求必应。对外村群众,他也随叫随到。那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一位大汉从十公里外的曲冲村骑着摩托车找上门,说他父亲的病犯了,请谢昕利出诊。谢昕利询问对方病情。患者叫董凤祥,那年七十八岁,两年多来,已经三次中风,上次中风在高州三甲医院治疗,治疗了二十多天才出院,还不到半年,老人的病又犯了。中年人说老人病危,先回家了。谢昕利收拾好药箱,骑上摩托车,朝曲冲村奔去。天黑下来,他对这一带山路不熟悉,走着走着迷路了,他打大汉留下的手机,对方盲音,后来才知道对方手机没电了。他推着摩托车沿途打听,终于在晚上八点前赶到患者家里。他为患者把脉、测动态心电、量血压,患者脸色苍白,心律不齐,血压100—160,左脚肌力很差,大小便不能自理。谢昕利为老人挂上吊瓶急救,他认为老人脑血管不通,西医不能根除,他选用天麻、黄蜜糖肽、血塞通胶囊配合保心宁和精芪双参,让老人服下,后来的治疗中,他又增加了蛋白粉和氨基酸,为老人调养。半个月后,老人就能下地走路,一个月后,老人炒菜做饭自理。三年多过去了,老人的中风没再复发。继承中医传统并在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是谢昕利总结出来的一种提高医术水平的方法。他继承中医传统,运用放血疗法,治好了不少患者。2016年7月的一天下午,一辆大巴车停在诊所门口,一个汉子抱着一个孩子从车上下来走进诊所,孩子抽搐、惊风,测量体温高达41度。谢昕利用银针刺孩子的中指,挤出几滴血,孩子渐渐苏醒,体温降下来。
谢昕利经常开展公益活动,免费为村里的五保户、贫困户、军烈属等测血糖血脂、量血压,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本村的、附近村的百姓,纷纷上门求医。下双村的董亚林七十四岁,九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娶了一个外地媳妇,生下一个大胖孙子。可是,孩子一岁多时,媳妇跟着一个外地人跑了,儿子外出寻找,一找就是八年,没有任何音讯。董亚林本来家庭贫困,他和老伴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孙子,依靠骑单车走乡串户收集沉香木粗加工为生。天公不作美,三个月前的一个阴雨天,董亚林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连人带车滑到沟里,摔伤髋骨,不能动弹,他家里穷,去不了大医院,只好找谢昕利。谢昕利为老人打针、吃药,慢慢理疗,老人给谢昕利钱,谢昕利坚决不收。三个月来,董亚林慢慢康复,已能拄着拐杖走路。作家跟随谢昕利来到董亚林老人家,送去大米、食用油、药品和善款。
作者简介:

史怀宝,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某国家杂志总编,《威海文艺》编委,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文学、影视、科研等各类稿件五千多篇,代表作长篇专著《呼啸高原》《谷文昌传》《赤脚医生》《审计风暴》《忠诚》《梦中的村庄》等,多次获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