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的警觉
原创 杨舟平
中国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恩怨纠缠百年,但对于这个老对手,我们常常是“熟悉的陌生人”。抗日战争留给国人的伤痛永远挥之不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但加深延续放大仇恨,抵制乃至焚烧日货显然不是理性爱国。正视对手,厘清认识,不故步自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正的爱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日本经济腾飞的时刻,欧美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非常客观地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当时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一方济世良药。傅高义教授在书中说:“我说‘日本第一’并不是说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著作一面世,立即在世界范围尤其欧美引起轰动,美国朝野对此书更是高度重视,争相传阅,“日本第一”这个说法一时成为美国人口中的热词,此书为当年度甚或那个时期美国最畅销书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它定义了之后十年美国“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此书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可是这本书在日本国内的反响似乎出人意料,日本的媒体包括日本的民众却这样质疑:我们没有那么好,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欧美人为什么不讲我们的缺点?欧美人这样麻痹、吹捧、表扬我们,背后是什么用心?有怎样的阴谋?美国人想要我们头脑发昏吗?想阻挡我们发展的步伐吗?这简直是捧杀?······
旋即,在日本各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不是对美国人说自己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骄傲和自豪以及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炫耀,而是引起一场从内阁到地方、从精英阶层到平民百姓的普遍警觉和自省。日本影视界和出版界为此接二连三推出了一系列的忧患反省之作,诸如《日本沉没》《日本即将奔溃》《日本的危机》《日本的挑战》《日本的劣势》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反思日本存在的种种问题、各种弊端,包括体制机制问题,言辞激烈、辛辣、直接、毫无遮掩,并提出了诸多改革意见。此后,不用说日本经济又出现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期,真可谓闷声发大财。
再拿目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来说,从今年2月21日起,日本立即启动国内口罩生产企业24小时生产体制,确保每周有一亿只口罩供给量。在3月可实现全国口罩供应量增至6亿只,而日本目前全国人口只有1.2亿。据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透露,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供应量。6亿只口罩意味什么?意味着,短短几十天,口罩产能提高6倍,日本的生产和动员能力神速到“可怕”。
那么,日本到底强大不强大?看一组主要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汽车工业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再看看现在,全世界174个国家对日本免签;人均产值是我国的30多倍;据2015年统计,日本有40家企业跻身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力压美国35家;从2000年到现在,每年至少拿一个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女性平均寿命89岁,男性平均寿命82岁,已连续30年保持世界第一;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世界最佳生活品质排名表中,日本长期据首位;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在亚洲地区公认为政府廉洁指数、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状况等最好。

文明趋同,文化求异。前不久在日本捐赠武汉防疫的物资箱上写有两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两句诗出自《绣袈裟衣缘》,收录于《全唐诗》,是日本长屋王所写的,借以表达中日友谊之情。国难之时,同气连枝,日本主动伸出援手,我们在感激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警觉,韬光养晦,埋头发展,才一次次迎来全世界惊艳的目光。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一百余万字,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等。
作品被《人民文摘》《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 》《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散文选刊》《散文精选》《杂文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中国法院网》《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西部法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都市头条专栏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