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常路肉火烧
——萦绕舌尖的家乡味道
田琳琳

说到美食,就会让人想起自己从小吃过的、滋养身体的各种食物,想起家乡。就连沂蒙的煎饼,似乎被演绎成了代表一方水土的美食,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一个食品文化符号。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吃过的馍、葱花饼、小米饭,经母亲的手做出来,都可谓美食,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既能代表一方乡土特色,又能勾人食欲、弥漫唇齿间的家乡味道,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也有这么一种美食,让你回味故乡,魂牵梦绕,这种奇妙的感觉我是有的。比如说蒙阴常路的肉火烧。
故乡在蒙阴县常路镇,205国道从镇上穿过,东奔西走的常年在“道上混”的那些大车司机,到了这个地儿,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就是图吃上三五个喷香喷香、热气腾腾的常路肉火烧。刚出炉的肉火烧皮薄如牛皮纸,透明得能看到里面烙熟的肉馅,透着火烤的鲜香,闻着味就能迅速勾起肚里的馋虫,咬了第一口还想咬第二口,直到把肚子撑圆……
“常路肉火烧”制作方法简单,主要就是面、大葱、猪肉和调料,先把面和成团,然后擀成薄饼皮,放进肉馅摊平,成品形状大都是长方形。但烧烤工艺却有特色,最特别的就是那个炉子了,它是用大铁皮油桶做的,把桶身切开,取一半油桶,在断开的切面上,加上一个平底锅,锅底烧木炭,可以将肉火烧在平底锅内烙,也可以用铁支架在木炭火上烤,一炉多用,这实用的炉子里暗藏着常路手艺人的聪明才智。
孩童时期,正是大脑对世间美食蠢蠢欲动的时期,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远没有现代丰富,天天面对的食物是煎饼。“常路肉火烧”的美味总是让我难以抗拒,对我充满了诱惑,每每想起小时候和肉火烧完美邂逅,就会有一股浓香在唇齿间回味,仿佛嗅到了常路肉火烧的味道。
那时,正读小学的我,每天放学都要经过常路的“美食街”,说是“美食街”,不过是几个打肉火烧的炉子、卖丸子汤的小店,徒步穿梭在求学的必经之路,每天放学时,在肉火烧的香味中漫步,囊中羞涩的我,只能强压着肚子里的馋虫,任它在嗓子眼撕咬我的味蕾。那条街是我上学路上最好走的路,恰也是我上学路上走的最缓慢的长路。
当走到肉火烧的制作专区,一股浓浓的肉香味,通过鼻孔直灌到心底,更是让我这个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娃,抑制不住,口水在舌尖打转,馋虫更是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我的意志力,眼睛冲着一个个肉火烧在炉火上可劲的抛媚眼。终于,我的眼睛停留在一个熟悉的面孔上,是三姑——我二姑的结拜姐妹,我平时要叫三姑的啊,她竟然也在烤肉火烧。那种喜悦,拖动着我不听使唤的脚步,一步一步往火烧摊前挪动。
三姑正在忙碌的制作着肉火烧,擀面皮、包馅、封口,一排排长方形的肉火烧,在三姑熟练的手法下,进入了自制锅炉上的平底锅,在平底锅里轻轻烙到面不粘手后,再放到木炭火上烤到外酥里嫩。当我移动到跟前时,我大喊了声:”三姑”,三姑抬头看见是我,热情地笑着说:“闺女,放学了,来拿两个肉火烧吃。”说罢,三姑用油纸给我包了两个刚出炉的肉火烧,我心里那个高兴啊,都没迟疑一下,馋虫促使着我就接过来肉火烧。
回家的路上,鼻子里那个香啊,吃的口大了怕吃没了,吃的口小了怕不过瘾,就这样边走边吃,总算把馋虫给消灭了。当然,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馋虫太大,以后不许再去和三姑要肉火烧吃,当然妈妈就会隔三差五的买个肉火烧给我制服馋虫。
我曾问母亲,这么好吃“常路肉火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啊?母亲也不知道准确时间,只说从她的小时候就有了。常路镇地处泰安市和临沂市的分界处,国道 205贯穿东西,肉火烧也倍受往来经商客人的青睐。很多拉货的大货车行驶在国道205上,每到饭点,客人们都喜欢提前或者延后吃饭时间,只为和在205国道边上的常路肉火烧完美相遇。现在,常路镇加工肉火烧的师傅们,把肉火烧作成了长的、圆的不等,但不论作成什么形状,一成不变还是那个味道。
“常路肉火烧”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味道吸引着我,让我常常怀念,让我的家乡情结享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成家后,每当和老公聊起家乡的肉火烧,唇齿间总能溢出肉火烧的香气。老公笑话我小时候太馋,却依然非要去尝一下我口中这无人能抵的美食,现在每一次回娘家,到常路镇品尝肉火烧是我们全家的必享美食,我顺利地把肉火烧推进了全家人的肚子打“馋虫”。如今,我也早已熟练掌握了“常路肉火烧”的做法,家人想吃了,就精心拌好肉馅,和好面,擀好皮,拿出电饼档,放进肉火烧,一试厨艺,在油、盐、酱、醋的厨间烟火里,吃着肉火烧,亦足以慰乡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