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二月初九(2020年3月2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3月2日08:1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现存确诊35329例,累计确诊80174例,累计治愈41784例,死亡2951例。
二、形势回好。3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有关情况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通报疫情情况时表示,近一周,武汉、湖北和全国确诊病例治愈率均持续上升,全国治愈出院比例达到52.1%,说明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医疗救治效果明显,救治压力减轻。
三、专机接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1曰召开新闻发布会,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崔爱民介绍,我国先后派出10架次航班接回1314名中国公民。
宅家蜗居,就会思考一些问题。面对这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疫情的战疫形势好转,更需要警惕反弹风险。仔细一想,面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使人们始料末及。这种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此次疫情使武汉、湖北乃至全国人民上下同心艰苦奋战一个多月,才有了疫情防控的一线生机。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疫情依然严峻。因此宅家之人,还得安下心来,静候佳音。
静得下心来,犹如一禅一茶,你看那修行的出家人,打坐参禅,口诵《金刚经》,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心态,去面对世间凡尘过往。我们要面对眼前的一杯茶,茶叶上下浮动却不溢出杯外,热茶暖心,冷茶伤胃,这茶中乾坤有几人有读懂。参禅和品茶都要放得下事,静得下心。
今天一直下着小雨,天气预告真准,说今明两日降温,果不其然,小雨一来,气温就降了几度。 坐在家中,微微凉风穿窗而入,虽是雨水季节,还是使人有寒冷感觉。静得出奇的小区,连鸟儿的叫声也悄无生息。人们安静吧,在安静中涤除以往的浮躁,在安静中消除过往的争吵。人就是这样,适者生存。
宅在家中的孙女上完网教英语课,来到我的身边,问我:"爷爷,我们什么时间才能上学。"我答:"你这不是上学吗?你这叫自学,宅在家中自己学习,什么时侯疫情过了,什么时候就到学校去读书。"她觉得我的回答不合她意,闷闷不乐到她的书房去了。面对九岁的孩子,在一场疫情灾难面前,她们整日关在家中,少了童年的快乐,多了童年的忧思。"小儿吗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这是儿歌,是儿童就应该背着书包上学堂。宅在家中不能去上学,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前所未闻。
宅家蜗居之人,大人有大人的事,小人有小人之乐。大人忙于三日三餐,小人忙于作业读书,大家宅家而乐,一家三代人和和睦睦,共享家庭幸福生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都人,摆一些新都的过去事,来充实自己宅家蜗居的一天。
话说新都新繁(原新繁县)的东湖公园内,有一座"三贤堂″,里面供奉着三位对新繁有功的先贤人士,第一位,是唐代的新繁县令、四川节度使、唐朝宰相李德裕,第二位是宋代新繁知县、大政治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第三位是宋代官至龙图阁学士,新繁人梅挚。他的一段名篇《五瘴说》,不管是过去和现在,特别是当今推行廉政建设的今天,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现园内有新繁知县段莹翻刻的梅挚《五瘴说》碑文,存放在东湖公园内的碑廊中。
我自己品读这篇一百二十多字的碑文,真是如雷贯耳,字字珠玑,其原文如下:"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晨昏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士瘴,不亦谬乎!
据说《五瘴说》,是南宋初年,文学家吴曾写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五瘴说》。绍熙元年(1190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晞颜跋文,请著名书法家石 俛书写《五瘴说》,刻在广西桂林龙隐崖。
光绪元年(1875年),新繁人严渭春官至广西巡抚,发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挚《五瘴说》,他回新繁省亲提起此事。不久新繁人吕子丹在贵州罗斛做官,派人拓制《五瘴说》。吕子丹回新繁后,将拓片送与龙藏寺的方丈雪堂和尚。雪堂和尚将此拓片翻刻在龙藏寺碑林。新繁县知县段莹又将《五瘴说》翻刻在新繁东湖公园内。
《五瘴说》被世人称之为"官家药石″,一直对做官之人起到警示和训戒作用。
行文至此,多有遗憾,还未将梅挚生平介绍,(限于篇幅)只有下回分解也。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二月初九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