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成语俗语典故史实传说寓言组诗(九)
四十一、程门立雪
坚志学习毅力磨,名人赐教益良多。
雪飞门外深一尺,寒立尊师不错挪。
注释与说明:
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尊师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程门: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注:立雪,不是立在雪中。
3、杨时: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4、错挪:错位移动。
四十二、风声鹤唳
人若亏心更惧疑,风声鹤唳以为敌。
自相惊扰失魂魄,败落已然成定局。
注释与说明:
1、风声鹤唳: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苻坚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遭致大败。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苻坚:前秦世祖宣昭皇帝,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与东晋南北对峙。
苻坚于383年发兵南下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杀害。
四十三、口蜜腹剑
口含蜂蜜语言甜,剑在腹腔藏刃尖。
防却难防一刹那,中伤夺命不觉间。
注释与说明
1、口蜜腹剑:口蜜:嘴上说得很甜。腹剑:肚子里却怀着害人的坏主意。形容人阴险狡猾,嘴甜心毒。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2、李林甫: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升任中书令(右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死后,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四十四、高山流水
青山绿水响瑶琴,岂料凡夫识透音。
深薮藏龙林卧虎,友人贵在要知心。
注释与说明:
1、高山流水: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3、俞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四十五、入木三分
三分入木笔留痕,功力缘何如此深?
写自髫龄书至老,苍天不负苦心人。
注释与说明:
1、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2、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3、髫龄:tiáo líng,指幼年。相传王羲之幼年开始练写书法直至老死。七岁的书法就已经名闻当朝。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