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二月初二(2020年2月24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2月23日07:2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77105例,治愈23124例,凝似4148例,死亡2467例。
一、 全面 统筹。新华社北京23曰电:统等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23曰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名项防控工作。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浩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三、三个首次。2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与高点相比,疫情出了三个首次!全国单曰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至2000以内,湖北省外单曰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为100例以内,全国单日新增死亡病例首次降至100例以内,实现了三个首次,疫情形势进一步出现向好变化。
宅家蜗居,一大早有人发来微信:今天起床后,你站在窗前,抬头望着天空,不管你看见了什么,还是没看见什么,你都不要后悔,因为你抬起了头,这就是今天"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喔!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曰,是中国传说"龙抬头″的曰子。我抬起头,看了一下天空,天空中沒有朝霞,沒有蓝天白云,只有灰暗的天际。
"龙抬头"实际上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曰。就此,我也做一些探究二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田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都纷纷效仿先王。到了周武王时期,每当二月二,都要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来历。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得下雨。龙王不忍天下大旱而生灵尽殆,偷偷下了一场雨,玉帝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天下黎民百姓,天天向天祈祷,要玉帝放了龙王。玉帝便于二月二这天释放了龙王。被释放的龙王,为了答谢民众,高昂地抬起龙头,以表谢意。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在我们的家乡木兰镇(成都市新都区),每年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都要举办木兰会(木兰庙会)。
这一天,山边的云,飘过山顶,飘过热闹的庙会上空。山边上,山脚下,山顶上,到处都是人头湧动,到处都是熙熙攘攘,朝山的、观景的、吆喝的人群嘈杂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寄窝的、换种的、买卖的一家堪比一家。
这里从明末清初就有一种传统习惯。种地的庄稼汉,二月二这一天都要把种子带到木兰山来寄窝(寄种),说这里的黄土地出产丰富,种啥出啥,把种子放在这地上,这土地的灵气就沾在了种子上,扯了地气(灵气)的种子拿回家去种上,必定大获丰收。那些远天远地的农民(最远的广东、河南),都要提上种子到木兰山赶庙会,这种传统习俗沿袭至今。
木兰庙会还与当地信奉龙有关。木兰山地处丘陵浅山区,人口基本上是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他们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行治水,决定庄稼丰欠。二月二这天,蛰伏一冬的龙开始活跃,抬起了龙头。
有一年,木兰山干旱,山里人只有乞求天老爷,他们摆上香案,猪牛羊三牲贡品,祭祀龙王爷,人们望天跪地顶礼膜拜,作揖磕头,求天老爷下一场大雨,以缓解干旱之情。
木兰寺的主持也是率众僧在寺房的龙王井边搭起法台,敲打木鱼,念经焚香,拜祀天上的龙王。当地的端公、道士也各施道行,作法施法,都望龙王开眼,以降甘霖。
三天后的夜晚,天上的月亮透亮,繁星闪烁,老百姓望天叹气"明天又是大太阳"。
到了三更时分,木兰山突然雷声阵阵,火闪连连,风刮嗖嗖。人们从床上爬起来,看天观象。人们在朦胧中仿佛看见天上有一条青龙,摆动尾巴,张开大口,两眼赤红。龙身一抖,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从此以后,这里俗定成俗,每到二月二,这里都要举行木兰庙会。
由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了防控疫情,新都区人民政府发出通告,取消木兰庙会,甚是遗憾。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的打油诗中写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二月初二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