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的第三回概要
文/大观园添锦

草蛇灰线法,一笔两个故事,因事命名,这些术语为什么专家闭口不提?表明时间背景的“同治丙寅季冬 左绵痴道人”为什么抹掉?是为一个谬论“曹雪芹是作者”,还是无知无识无德?如此一手遮天,说明世道不公,奸人当道,欺骗世人的眼睛和智商,把学术当升官发财的把戏,没有专家法。可谓“智通寺”出来的败家子。

细分析:都是七十年代出来的学者,基础知识不扎实,学德没有,弄虚作假有真功夫。红学会长张庆善不是不知道:翁同龢是红楼梦的作者。他是不认可,还是没有能力认可?是中国的博士生导、红学专家、学院派,拿住不实的考证,与书中主题时间背景毫不相通,就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荒唐又滑稽。他们还会拿出马列的字眼,来指导红学理论研究,就是不见文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读不懂书,就没有考证,没有索隐,也没有马列,什么都不是!!!

就他们“专家”一词的含义是“白发,皱纹,高寿”的代表;在百度百家讲坛上发表文章,论述红楼梦,是唯文凭论,唯身份论,不唯真理论。所以,这次疫情出来讲话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出来讲话,是作秀,做假的痕迹明显。岂不知,当今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精力充沛有战斗力的年轻人,才能战胜生物战场上的妖魔鬼怪。如果这些年轻人,都如红学专家,学的是花拳绣腿,运用的是“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治学治国的精神,这个国家完了,都成为“秦可卿”式亡国魂。

我们还是从标题来看:“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还有称“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意思大同小异,就是无人能解。按第一个故事来解,似乎文不对题,有人就擅自改成“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句大概是所有红学人员、专家教授的理解水平,境界多么地低下,也是刻意限定在专家考证的乾隆盛世“曹雪芹是作者”这个范畴里。

难怪网上那些网评人员的胡牵乱扯的水平,只会说三道四,把一部世界名著演化成淡话是非的作品。书中讲到“假语衬”胡诌,就是根据中国文化元素来编写的,第一个故事是假的,为第二个故事真的“真事隐”服务的。而这些胡诌的文化特征成了专家研究至今都不解的迷,为了不失专家的面子,就有:红楼梦是天书、是不解之迷、有瑕疵的普通小说。就这普通小说,他们不懂宝玉被打为什么是“不幸之幸”;不懂林黛玉怎样分身为夏金桂这个人;不懂琏二爷为什么叫二爷;不懂惜春的父亲是谁;不懂作者如何把名字嵌在书中。

现就第三回点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林黛玉的一段话:“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到二十六回,把翁同龢的名字嵌在里面,非常狡猾,也非常艺术;在后四十回,连用五个“亲家翁”对和,只差你一个和一下,就是完整的三对翁同龢;把书中交待的地址找出来,就看到常熟二字,也能明白帝师翁同龢,“左绵痴道人”。当然看懂时间主题更明确,只是专家认识自己创造出来的与书中时间主题极不相通的神人曹雪芹为作者,这就是中国红学人员的文学素质和规范的教育体制出来的人才。

在书中“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这个“出月初二”,无人能解,因为,没有时间背景,不知道事情背景是什么?当有了时间,才会知道:“临代玉”的垂帘听政的时间:一号宣布,二号实行;“未见其人先有声”是垂帘听政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宝玉摔玉骂玉是在骂慈禧:“蠢物,配有玉吗?”大概很多人的文学水平和慈禧一样,听到后,嘴一直笑得合不拢:“骂得好!”;林黛玉有玉吗?有,大明的江山给葬送了,知道流泪又有何用;林黛玉进贾府,进的是皇宫,赤金九龙落地大匾和粉油大影壁是故宫的九龙影壁;“敕造宁国府”是满汉文合写的“大清门”,是由“大明门”的牌匾改写成的。猜测专家读懂书后不会添上“外戚专权”的“敕造荣国府”的分裂国家的反动标语。

如果当今的专家有一点寡廉鲜耻,听到“配”字,该卷起铺盖走人:别误学术别误国。他们大概连林黛玉泪都没有,因为,可以移居国外,骗得有钱,哪儿不是家?

这会再看标题,我们就会明白:夤缘,是贾雨村的“时尚之学”,即通关系,托人情来求得复职;“维扬”一词,是贾雨村到处在宣扬他的功德,呼应了“大作为大本领”、“斯文之名”、“最相契合”,一句话:既要会做婊子,又要会树牌坊;“抛夫”,为“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作伏,即:崇祯皇帝抛弃明朝臣民、父老乡亲们,上吊自尽,使扬州城的老百姓遭到十日屠城。紧扣“怀金悼玉”的主题,要珍惜当下,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文字逻辑相当严谨,没有瑕疵,“一字不易”,每一个字,都有意思。有人看不懂,就改成自己的《红楼梦》。

专家们:红学研究的人们:别弄虚作假,胡编乱造,亡国的人民是悲惨的,别把国家的学术当儿戏,肆意妄为,恣意破坏,蹂躏祖国的历史文化是犯罪!“曹雪芹是作者”就是垂帘听政的帘子,是专权窃权的帘子,没有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分,纯粹是骗子学术——皇帝的新装。

如翁202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