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社区行医的长跑冠军
——江苏名医王思清的故事
史怀宝

王思清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一名基层医生,他沉稳慈祥,目光和善,给人一种踏实亲切的感觉。患者说他医术高明,口碑好,虽然他的诊所比较偏僻,可来他诊所就医的,有十里八乡的百姓,还有徐州、连云港甚至山东、河南、安徽的乡亲。
高考那年,王思清是徐州市百米赛跑冠军,老师动员他考体校,父母不同意,他正常高考,以530分的高分被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大学期间,他门门功课优秀,是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后,他在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了一年,分配时却被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抢去。走上工作岗位,他继续学习,到北京大学进修,他遇见很多优秀老师,岳父原来是军医,后来转业到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是有名的儿科医生。老人退休后,在社区办起“宗凯诊所”,他几乎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王思清,老人上了岁数,从诊所退下来,诊所不能缺少顶梁柱,乡亲们不能没有健康守护神。2011年,王思清辞去公职,接过岳父手里的接力棒,竭力为基层百姓服务。

“大医精诚,医德无疆”是王思清行医做人的原则。他那时还在医院上班,一年大年初一,他正在家吃饺子,接了一个电话,就往医院奔去。患者是年近七旬的刘大娘,家住利国铁矿。老人昏迷着,生命特征不稳定,血压偏高,瞳孔不等大,压迫症状明显,四肢张力减弱,CT片子显示的结果和王思清诊断的结果一致——大面积脑梗。由于发现较晚,耽误了核酸抢救的最佳期。王思清紧张地组织抢救,挂吊瓶,隆颅压,活血化瘀,从早上一直抢救到晚上九点,老人的瞳孔渐渐等大。两周后,患者意识恢复,能说话了,左肢活动正常,三周后,患者已能下床走路。这样的事情在王思清生活中司空见惯,八十八岁的韩大爷是邳州人,那年患了胰腺肿瘤,在全国各地看了五年,皆医治无效,基本上被判了死刑。老人奄奄一息,家人慕名拉着老人找王思清。西医失效,王思清调配中药,与西药搭配使用,十几天后,老人病情好转。他观察老人,只要一吃肉,病情就加重,他建议老人吃素。老人忌口不久,继续服用王思清搭配的药,慢慢康复过来。
急性喉炎虽然是儿童的常见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相当危险。2014年夏天,一位老大爷领着孙子来到诊所,要买几片退烧药。王思清诊断孩子患了急性喉炎,要求马上治疗,老人以为医生小题大做,没当回事,领着孙子走了。十几天后,孩子的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诊所。原来,孩子上次回家后,病情加重,大人带着孩子去了几所大医院,先后花了六十多万元,孩子的病情没有根本好转,他们信任王大夫,又来上门求诊。王思清紧急抢救,还是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两天后,孩子喉头水肿缓解,呼吸困难减轻。一周后,孩子痊愈。

王思清认为,好多殷实的家庭因病致贫,好多贫困家庭的日子因病雪上加霜。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十七岁的葛小丽来自安徽灵璧农村,因脊髓炎住院。一家人衣着朴素,省吃俭用。王思清和同事们制定治疗方案时,遵循了既治好病,又省钱的原则。患者双下肢不能走路,需要“支持维护能量的高蛋白”,而患者父母无力购买。王思清在医院食堂打饭时,宁愿自己不吃或者少吃,每天给孩子多打一些带肉的饭菜。二十多天后,葛小丽康复出院了。王思清对其他患者也是如此,他们科室有68个住院床位,他主治的住院患者经常占到四十多个床位,可是,这四十多个床位的收入,还不如那二十个床位高。王思清因此受到“落好人,不好好创收”等非议,这也是他下来开诊所的原因之一。下到诊所,王思清一心扑在基层医疗事业上。李治安是一位六十多岁的下岗职工,患了脑梗,落下后遗症,不能正常走路,家庭因病家贫如洗,而他的妻子弱智。王思清得知后,主动上门,免费为李治安义诊,从不收一分钱。逢年过节,还带着礼品去他家慰问。
作者简介:

史怀宝,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学历,《威海文艺》编委,某国家杂志总编,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文艺报》《北京文学》《诗刊》等国内外媒体发表稿件五千多篇,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高原》《谷文昌传》《审计风暴》《忠诚》等,多次获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