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首诗我们讲了前两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一般绝句前面两句写景此较多,也有以叙事和议论开始的。前两句做辅垫,只有辅垫好了后面两句才炼意到位,四句诗的结构就是这样。我们再来看后面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三句是转句,诗人这一句继续写景,秋天了自然就会有露水,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实是为最后一句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只是变换了一下写景的角度与前面不雷同的同时为最后一句点明主题思乡做个搭桥。
转句是结构上的转换,是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等,写到第三句时不能老顺着写下去,再顺着起承写下去就象是记流水帐没有起伏感。转句是一首诗的着力点,转句的质量影响着合句,只有转的有力度第四句才能做到妙合。这个第三句即要跳开前两句的文字更进一步,对比前两句往远了写但不要扯的太远,在诗意上要和上面有联系,如果没联系了就证明写跑题了。
转句一般有四种,一是顺转,按前两句之意继续发展、深化顺势而下到合句水到渠成。比如杜甫这一句是顺乘。这个方法是常用之法,应该注意的是容易重一二句之意构思时当注意这一点。二是反转,它是对一二句而言反其意而写让全诗有起伏感。比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句造境天色转暗远山一片苍茫。次句写将要投宿人家的环境且主人不在家。转句一改前两句的写法,不再写自己投宿之事而是反转一笔写要投宿人家的主人归来,诗到这里有起伏。狗吠人归,狗子见主人回来应是欢快的叫声。最后一句写主人结束让人联想投宿之况。诗之趣。这是常用之法。三是由景生情。一二句写景到了第三句由其景生情。注意,所生成的情语不要在这句说完要为下句留有余地。如李益的: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在第三句情感透出流泪了,其情感要与一二句景能诗意相通。四是由情转景。这个方法是首句为景次句透出情感转句为景,也有一二句为情语的。比如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转句写景进一步衬托枫桥夜泊的幽寂清寥之感。
那么杜甫这一首我们讲了是顺转之法,我们在写作时不要老想着用什么法,这是应该提前构思好了的,到写时应心无旁骛。
我们再看第四句: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也是也景,可以说这首诗四句都是景语,作者巧妙的运用景语达到了炼意的目的。题目是月夜表达的是思乡,全诗没有一句思乡的文字,而句句都透露着思乡之情,这就是用物用景用字之高妙。用隐喻着思乡成份的物语:雁,月。用衬托这个物语的景:露从今夜白,边秋,戍鼓。还有文字连接效果。使的一首思乡诗成为隹构。月是故乡明,最后一句点亮题旨。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这一句就本身而言是不合理的,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明亮呀。可是诗人就是那么肯定,我们读完也感觉非常的合理。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情结,这才使一样的月亮不一样了。诗的主题在最后一句体现出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们讲到了合句叫妙合,这句大多是诗眼,起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在绝句创作中从章法上讲以转句为主,而从内容上讲合句为主,诗中表达的情、理、意一般都在这句说出来。应言尽意无穷为上。最后这一句基本上由转句生化而来,不要离开第三句。其实绝句的三、四两句都是一义贯之,一句话分两句来说。有一种关系如语法中的主谓语关系,转句说主语:谁、什么等,下句就是合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等。
孤舟蓑笠翁,一一一是谁
独钓寒江雪,在干什么
转结两句的关系还有:
递进关系,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易至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因果关系,转句为原因合句为结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列关系,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务两个方面。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顺乘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和相关情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比关系,说出两个事务对比达到目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否定关系,在转句说出一个事物,到合句否定与此事务有关联的事物达到炼意目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反衬关系,转和合句的意思相反,也为转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补充关系,合句对转句进行补充、说明、归结。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条件关系,转句为条件合句满足条件的结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假设关系,转为假设合句是结果。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目的关系,转句表示一种行为合句是这个行为的目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在绝句创作中古人也总结了好多章法技巧,有一个绝句五十六法可以看一下。
杜甫这诗我们截取了前四句进行了欣赏。也就此简要的讲了绝句的写作方法希望大家能有用。古往今来思乡的诗词太多了,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立足社会扎根生活写好现时代的思乡诗词,不要套古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