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不会说话的。所谓的物语是几千年来诗人们在创作用物的时候给某一个物打下特有烙印。在同一隐喻下反复的在作品中出现使这个物具有了象征性的色彩。这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一看到它就产生联想。比如说娥眉、折柳、红豆、婵娟、鸿雁、青鸟、等等,就成为了我们特有的语言符号,这些个语言符号就象是一个按钮,一按下去就会产生联想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这些个物语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多留意多积累会对表达起到帮助。你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一读到这个就联想到相思和爱情。折柳湖南别尚新,书来已见柳摇春。一读到这样的诗句就联想到分别。鸿雁就与思乡怀人有关,婵娟就与美女月亮有联系,青鸟就与信使联系上了等等。
这样讲诗可能大家觉得太啰嗦了,我只是把讲到的尽量多讲一点,好啦我们回到杜甫这首月夜诗上。 这首诗的笫一句戍鼓断人行,诗一起就突兀不平。诗人不从月夜写而是写月夜的背景,沉沉的更鼓声使本来就荒凉的边塞显的更加冷落。戍鼓说明发生了战事,而断人行则说明因战事无人来往也就阻断了家乡的书信,为思乡巧妙的设置了伏笔。诗人用景用物和文字都是匠心独具,没有废物废景废字。安绝句的写法第一句只是起个头平平的带起一笔,就是把想说的事情先开个头,用这个开头来引出要说的话题。起句一般不要写的过大过高,起的高而大下面就不好写了,往往会造成头重脚轻。要根据题旨带起一笔就行,这个起头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绕题起等等,不论怎么起只要记住关乎题旨带起一笔就行,怎么顺手怎么写不要刻意的记这些东西否则会分散精力写不好的。 我们再看第二句:边秋一雁声。在前面说了第一句起开头,那么第二句要顺着第一句写下来,第一句是造境,写夜景,第二句在上句上继续扩展写边塞夜景,这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句,我们把第一句看作是月夜的背景,而第二句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具体的地点、季节,边指边塞是地点,秋就是秋天了,正因为是秋天才会听到雁声。而大雁是善于夜间飞行的,由其诗人用的一雁,一是什么呀?就是一。可是大雁是组团旅游的,而诗中的一雁那就是孤雁啊,可见作者用心独到这样用物正应了这诗的主题思乡。这就是说用景用物和表达的主题协调起来了。这前面两句真是做足了辅垫,尽显思乡的情怀。我们好多人写诗用景用物就是和主题的情感协调不起来,用物和文字不恰当,基本要做到人喜物喜人悲物悲人愁物愁,文字也要相匹配。这是要注意的。那么起和乘句的关系一是因果关系,二是递进关系,三是总领起细叙承。承句在写法上要与起句抱而不脱,起句写了张三承句就要接着写张三如果写了李四那不叫承了那是双起就是起了两个头,好多人在这里处理不好开了头就不管了这是不行的要把第一句没说完的进行补充递进。我在这里说的这些个就是简单的把怎么写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