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是杜甫的一首五律。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男人,一个了不起的男诗人,是我国史上的诗圣,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老杜头上的这些光环足以让我们去敬仰崇拜。刚才说了,老杜是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是一个诗派,那么什么是现实主义呢?简单的说现实主义诗词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中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应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成于春秋时期分风、雅、颂三篇,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三百零五首。中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都有:杜甫,王昌龄,柳宗元,元稹,陆游等人。现代的有胡适、艾青、徐志摩、洛克等。
这个扯远了,回来我们继续说杜甫。
杜甫生于712年,死时年59岁。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1400多首,大多是40岁以后的作品。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迁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
为老杜。
杜甫人家是有家庭背景的人,他的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杜甫这么能写就是继承了他爷爷的基因。劝大家好好学诗词,说不定你的后代那一个一不小心就传了你的基因成为诗词大家。杜甫虽然穷但是小时候家庭环境还是优越的,是他成人后自己不会过日子弄的。可能他太专注诗词了疏忽了过日子。所以劝大家要诗词和过日子兼顾好,要不然要吃苦头的。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就是杜甫。
杜甫非常的不幸,从小母亲就死掉了,因此杜甫不得不寄养在了姑母家中。
杜甫年轻时也颇具野心,在自己出游的时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这是何等的气势,去泰山了玩出一首千古名作望岳。可是游山玩水毕竟要付出成本的,对于一个家道中落的杜甫来说,这样的家境并不会让杜甫永远的游玩下去,杜甫还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在大唐求得一个一官半职。看来只靠诗词谋生是不行的,不象现在的名星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杜甫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被浇了一盆子凉水,但这仅是杜甫的权宜之计,杜甫并没有灰心太久,因为他的志向主要还是放在了诗歌上面,所以杜甫还是继续研究自己的诗歌去了。这时候的杜甫也就二十三四岁,咱有的是时间大不了重头再来。
大约在他三十五岁左右,唐玄宗又专门召集了一技之长的人参加入京考试,而李林甫对所有的人都没有同意录取,他认为这是一出闹剧,大唐朝不该改变最基本的科举制度,最后这场考试只好不了了之,也真正的成为了一场闹剧,而可怜的杜甫也在这场考试之中,杜甫再次无功而返。都说三十而立,可他三十大几了还不能立这就为他的贫穷生活打下基础了,唉,另谋出路。
杜甫还是具有着傲气的,他不言放弃,我们现代人应好好学习这种精神的。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兵车行》、《丽人行》等,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皇帝看到了杜甫所写的诗,并常的赞赏,杜甫这才成了一个参军。他终于加入到政界了,可以养家糊口了。大器晚成的杜甫远没有达到“冠盖满京华”的程度,他的诗在当时也不怎么出名,到了后世人们才认识到了他独特的魅力。死后出名呀。
杜甫真是点背,刚加入到公务员行列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务员做不了啦,从此杜甫就开始了自己的逃亡和避难的艰难岁月。这时的杜甫也就是四十四五岁。
他经过战乱和流浪生活,在此期间小儿了因饥饿而死。杜甫总算有一次机会,因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仰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的几年中过得还是不错的。有朋友为他在浣花溪上游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今天成都市里的草堂。
公元770年,严武去世,59岁的杜甫带着妻儿出川,在途中被洪水所围困饿了九天。当地县令让人用小船把他救回,之后一顿暴食,因醉饱过度而亡,也有说是食用了有问题的牛肉导致食物中毒而死。总之,伟大的诗人杜甫就这样离去了。杜甫死了但是他的一千四百首作品活下来了并且会流传千秋万代,以这一点上看他是永生的。
扯的够长的了,回来我们继续说这首诗。我不想说整首诗,拆开来说前四句。可以看作一首绝句。
这首是写于七五九年在甘肃的天水。当时处于战乱,他的几个弟弟分散在战乱区内,由于打仗信通不了引起他的担心和思念写了这首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家看这四句,我们不仿把这首的题目只取原题的前两个字:月夜。古人写月亮的太多了,为什么古人都去写这个离我们三十多万公里的冷月呢?月亮这个东西本身是没有感情可言的,是它长的可爱和让人看到富有联想,由其爱在晚上现身,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那些个才子隹人文人骚客及富联想和空寂的时候,再加上月亮有缺有圆和它的清辉如霜很容易招惹那些个多情种就把它寄托成了具有感情色彩的东西了。不是月亮多情是人多情。说到这里又不免多扯点那就是物语。这个是诗词创作极有用的,做个认识上的扯谈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