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正月二十三(2020年2月17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2月17日08:17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70550例,死亡1767例,治愈10611例,凝视8228例。
二、最严封控令。2月15日,履新三天的湖北首委书记应勇冒着雨雪,到武汉市的医院、社区、超市等地调研疫情防控工作。调研结束后,又连夜主持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部署全省疫情防控工作。16日下午,一个半小时内,湖北省连发三道关于城乡社区、村组封闭管理措施的重磅通知,要求对所有居民开展拉网式动态滚动筛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断一天″,确保全覆盖、无盲区。
三、血浆捐献。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治病救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四、复工防控。近期企业陸续复工复产,工作场所如何做好疫情防控?2月15曰下午,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对相关问题作了介绍。
五、方舱医院。2月16日,武汉市利用各区和在汉高校现有资源,加快筹备兴建名类"方舱医院″,用于收治确诊轻症患者。目前已建成11座"方舱医院"。计划床位20461张,已开放床位7566张,已使用床位6971张,空余床位595张。未来三天分别开放6801张、5500张、700张。
今曰应该是阴天,气温比较低,还是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据说武汉这两天还有雨和雪,我宅在家中,关心武汉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情况。
凭心而论,宅家二十余天,生活显得单调和枯燥,沒有昔日的朋友相聚,没有茶舘麻将,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热热闹闹的春节,一切显得平淡,一切显得冷清。坐在电视机前,看揪心的疫情,在手机微信上与朋友隔空瞎聊,打发一天的时光。
宅居家中,对我们退休的老人而言,有着退休金渡日。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要养家糊口,外出打工挣钱,就这样与时间耗着,他们焦虑的内心何人能懂?
静心而思,国家遭此大难,正在与疫魔作着斗争,人民为生命而战。据《潇湘晨报》2月17日综合消息,2月15日24时,疫情已让1665人的生命永远停滞。这里面有医生、院士、前市长、画家、诗人、健美冠军……。
1953年,段正澄院士在校园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法国梧桐。经历六十多年的成长,小树苗如今己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位院士,却在冠状肺炎的吞噬下倒下。他就像仍然站立的大树,虽已远去,但荣光犹存。
2月10日,华中科技术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患新冠肺炎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2岁。
2月7日,华中科大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红凌不幸因新冠病毒感染,医治无效在协和医院去世,年仅54岁。
在这里,我摘录一段游子雪松(本名陈学松),他是一位浪迹江湖的安徽诗人。1月19日,游子雪松经武汉至荆门,他不幸被冠状病毒传染。1月30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墓志铭》,一语成箴。
墓志铭|游子雪松
来自老家确切的消息一一
故乡目前还沒有发现一例冠状病毒
这让我释然,欣慰。千里之外的那片故土
是我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牵绊
这里是生养我的土地,现在 依然住着我的亲人,故旧和亲朋
瓦埠湖,古芍陂,长淮与淝水
骨头里浸润它们生生不息的 方言和胎记
这首诗不长,不用公开浏览和发表
假如,在异乡我走不出这次春天的逃亡
当我打开朋友圈,就能读到这首我的
墓志铭
当我读完游子雪松的《墓志铭》,难言的咽噎,泪目的眼晴,颤抖的身驱把我也带入到了悲伤恸心的境地。肆疫的病魔你究竟要夺走好多人的生命?全国人民的阻击战什么时候才能胜利?
宅家蜗居,政府对人民是关怀备至,让大家都不出门,就是为了保护大家宝贵的生命。我们能够心安理得宅在家中,是多少科学家、医务人员用生命浴血奋战换来的!警醒啊,我的国人,不要出门,给政府添乱了。
毛泽东当年在武汉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我推荐给大家一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曰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靜,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正月二十三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