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识香港(散文)
文/朱大志
香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2014年夏天,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边检,走过芜湖桥。
仰望,这闻名遐迩的东方之珠!心中充满了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1997年6月30日,它结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屈辱历史,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站牌旁,环顾四周。不时,我乘坐驶往铜锣湾方向的豪华公交。相继在红磡、维多利亚港、湾仔区、香港大学逗留。因家乡话特别浓也听不懂粤语,交流起来十分困难。突然间,心理上矜持起来!
在车上。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色,省怕出现意外,或是闹出什么笑话。到是上上下下的客流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们尊老、爱幼、助残,礼让的乘车文明,令我心仪!。年轻人用耳机听着手机,有的手里拿着书籍在看。港奥、大陆、英、美、俄罗斯等各种肤色的人共同遵守着特别行政区社会秩序;他(她)们大都穿着休闲服装。金发、银发、乌发、不同的发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却共同彰显着城市韶华。恰恰与香港的繁华和文明制度相融合。次序井然!使我这个初次造访的陌人,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在香港,消费之高可以想象。一个外包装大点的优质红富士苹果、雪梨,卖到10港元;早饭每人大约二十六七港元。于是,在铜锣湾区富豪大酒店附近,我找了一个便宜的私人旅馆住了下来。旅馆叫“如家旅馆”,招牌用英汉两种语言写着名字。女主人姓陈,与我同龄,四川重庆人。十几年前,随夫来这里定居。当知道我是从山东 来,又说到东阿时 ,她咯咯地笑了,诧异地问:“你是胶城来的?我常吃你们那里特产的阿胶哟!”
我们聊得很投机。说话间,她打开网络电视,正好播放香港新闻。她说,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我点了点头。随即掏出手机,想给家里人打电话报个平安。一拨号才后悔,过境时忘了在移动厅办里跨境通话业务。
看我有点着慌的样子。她掏出自己手机说,用我的给家人联系吧!来到这里尽管放心,就跟在大陆一样!香港秩序可好呢,如果万一遇到什么事,可直接拨打999报警电话,警察能保证在五分钟内赶到现场!
”五分钟?”我诧异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投以赞许的目光。
从这里出门,左拐路过皇冠珠宝店,不远处就是香港有名的时代广场!时间是下午六点多钟,正好体会一下市民美好的夜生活!
偌大的时代广场,900,000平方尺到也显得不大。四面的高楼大厦,早就为它遮起荫凉。休闲放松的人们陆续汇聚到这里!不多时,音乐响起来。不同国籍的倩女靓男,中年、老年,人们自发舞起来!大街、广场、门店、大厦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亮了,衬托着,笼罩一层迷人的色彩!街舞、拉丁舞、爵士舞扭动着时尚身躯,尽情释放美好……
这是一个狂欢之夜!
六月下旬,香港的白天热的像个蒸笼。“有时候刚才还是晴天,说不准一会儿,来块云彩就下雨。出门一定是要带伞的。”热心的陈女士说。她先生很自豪地介绍,香港是块风水宝地,历史久远,却天地佑之。从没有发生过向龙卷风、海啸、地震等任何大的自然灾害!
第二天下午,旅馆的其它房间,因调换空调主机请我帮手。晚饭陈女士亲自下厨,先生倒上两杯白酒!热情地招呼着吃菜。说家里还有各种菜,够用就行,三人四菜足矣!比方这条糖醋鱼吧,从小鱼苗长大到上餐桌,需要多少时间 ;多少工序;如果我们剩下倒掉,浪费的不仅仅是钱,而是社会资源啊!霎时,我被先生这一物资理念深深地折服。交谈中了解到,他经营的自家旅馆价值一亿多港元。加上两套住宅在香港算是一个中等资产家庭。
铜锣湾在香港富得有名。铜锣湾的街道窄,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群里像条羊肠小道。有的路线是单行道,但也没觉得堵塞和拥挤。从铜锣湾书店出来,在大街上 边走,边欣赏这里的景色!
忽然在一小区门口,一中年男人,牵着一条雪白的萨摩耶犬出来。我有些诧异了!觉得与这里环境有些不协调;便留意起来。见他在路边绿化带一棵大树下停下,从兜里掏出一张卫生纸铺在地上。原来,是让狗狗拉屎的。最后他用手把纸兜起来,放在路边的垃圾箱里。啊,若不是亲眼所见,也许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
在圣保禄学校附近,一条道上用手机拍下一张张照片。没留意身后竞站了六七个人等候通过,也没有发声。我歉意地向他们深深一躬!
在香港逗留的日子里,我始终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可,留在脑海里的既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琳琅满目的金银珠宝;还不是秀发飘逸的摩登青年;更不是街上奔驰豪车和如画的美景;不是古迹。而是文化融合的精神文明!
它深深撼动了我的心灵!
写于2020、02、16
作者简介:朱大志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各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