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方
游徽州古城
2016-08-27
上午近十时三十分,离开浧园,回到绩溪县城坐车到歙县,下午近二时许,游徽州古城。
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勾起多少人徽州寻胜的欲望。我们走进徽州古城,游人如织,主街道都是现代化的商店,小巷里才有味道,粉墙黛瓦 高高的马头墙,清雅简淡的感觉,蓝天青瓦、绿树白墙,还有精致的徽派建筑,走进巷子,仿佛走进了历史。古城内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我们逛过了大街小巷,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国石坊和斗山街。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坊石质为茶园青石,口字形平面。石坊施以仿木结构建筑彩绘的雕饰,图案典雅,刀法娴熟。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东方凯旋门”。
这座牌坊的建造,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加恩,特赐许国四个月假期回家造牌坊光宗耀祖。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只有皇室家族才能建八脚牌坊,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臣贾众多,四脚牌坊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造一座四脚牌坊,就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上朝时跪在丹墀上久默不语,皇上疑惑,责备说:“阁老,朕给你四个月假期回家造牌坊,为何延为八个月?依朕看,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牌坊也要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
斗山街位于 徽州 古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全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也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优雅风貌,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被誉为“江南第一街”。街区内小巷窄小幽深,曲径通幽,漫步斗山街,没有鼎沸的人声扰耳,可以慢慢品味徽派文化的韵味。
总结: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典型的徽派建筑,很有历史特色
从徽州古城出来,下午四时二十分,儿女们感到疲累,妻陪他们就近休息,我一人徒步赶往渔梁坝。我沿练江而行,到达鱼梁街,街内写生的学生很多。
渔梁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街,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中街有狮子桥,始建于唐,单孔石拱桥,长5米,宽3米,高7米。上建敞廊,街道穿廊而过,当地一说原称“施氏桥”,为施姓人家出钱建造,后取谐音为“狮子桥”。每年农历二月二,当地人迎福德之神(即徽州土地神),拜于狮子桥上的土地庙,商肆也于这一日陈设一新开张迎客,故土地庙香火不断。桥下涧水跌挂岩上为古街一景。渔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住屋,有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房屋随地形而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视线眼帘如屏,从而为步行选购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
经百步石阶下到江边,鱼梁古坝赫然在目。
作为“徽商之源”的渔梁坝,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至今仍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走到大坝前,可以看到大坝全部用清一色的巨大石条垒砌而成。据说坝长有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垒砌的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上下左右紧联一体,使得大坝十分牢固,所以能逾千年。站在渔梁坝,望着如画的连江,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从渔梁坝返回古城前,向妻子和儿女们讲述了渔梁坝奇观。天已暗下来,古城在灯火辉煌里,更加迷人。
游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
2016-08-28
上午九时许,在徽州古城前,我们坐2路公交车,赴棠樾游览牌坊群。
棠樾为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800余年。以“忠、孝、节、义”核心的石牌坊,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七座牌坊气势恢宏,庄重威严,逶迤成群,古朴典雅,连成一线,鱼贯而立。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堪称千古绝唱。乾隆下江南时曾誉棠樾村"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时间关系,匆匆游览后,离开牌坊群,打车到潜口,游览古民宅。
潜口古村落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原为去黄山的必经之路。“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相传陶渊明(又名陶澘)在此地隐居,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篇的诗句;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潜口古代往东南可到渔梁经水路通往杭州,往西可达屯溪.休宁乃江西,往北可至黄山,是由南面游览黄山的必经之地。
在村口,游览人口文化公园,下尖塔高耸入云,潜口塔又称下尖塔 ,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水口塔(也有一说此地原建有庵庙,所以此塔为佛塔)。该塔为七层八角砖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约10.4米,以上逐层按94%比例层层递减,到顶层直径约7.2米,顶部有铁质葫芦塔刹,整塔外形如立锥,故又俗称“潜口锥”。塔身分层以砖叠涩出挑,而且每一边还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美丽弧线形。塔身底层开有东、西、北三道门,上部梁枋间有仿木砖制斗拱。塔角有青砖制的伸臂梁出挑。
塔身的青砖上印有铭文:“竹溪建立塔”“大明嘉靖甲辰年造”。单独两字的“竹溪”,本来还以为这跟明代很多建筑一样,铭文是注明由哪家或者那个人烧制的青砖,算是质量责任体系的一部分。后来查了资料,原来这里的“竹溪”,指的是建塔功德主、本地乡绅汪道植,竹溪为其号也。建塔时间为嘉靖甲辰年,即嘉靖23年(公元1544年)。塔旁是荷塘,荷叶田田,荷花映日别样红。
进村游到金紫祠。金紫祠始建于1515年,时代为明代。系古徽望族潜口汪氏宗祠。因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式样建造,俗称“金銮殿”、“皖南小故宫”。金紫祠是目前发现的古徽州境内最大的祠堂。有“中国民间第一祠”的美誉。现存古祠基本保留了明万历时的扩建风貌,通面宽二三十米,进深长达两百多米,形制恢宏,气势不凡。古朴宏大,构架俱佳;鳞次错落,清扬悠远,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金紫祠整体上极富层次韵律,里面的雕刻也一改常见的清新柔美,都是极尽规整大气,让人叹为观止。重重门栅,看尽了无数沧桑变化;深深庭院,走过了多少岁月铅华。在祠宇内的碑亭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堂记碑文,文化大儒许国就盛赞其“备矣美矣”。中轴线上建有宽阔平坦的甬道,两侧对称布局了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等古祠设施,共有七进,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真正是应有尽有,时代特征明显。祠堂内有一班练习大自然太极拳的青年,我邀请并经他们允许,为他们拍照留念。
走在潜口大街,不时出现一座木制古建筑 。到民居景区。景区由两个建筑群组成---明代和清代。按照“整体搬迁,集中保护”原则,将散落在附近的典型的明清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潜口民居。
清代建筑群清园开发成了黄山市省市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展示区。1998年,国家文物局根据潜口民宅(明园)的成功经验,筛选了10幢分散在徽州各地、频遭毁坏而各具特色的典型清代民居,通过搬迁集中保护,按照徽州古街道的形式进行布局,组成了一个清代山庄。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有前店后坊的“万盛记”、有在民居侧旁设置私塾的“汪顺昌宅”、有普通百姓的住宅“洪宅”、有徽商的住宅“诚仁堂”、有官宦的住宅“畊礼堂”、还有地主的住宅“程培本堂”、有徽州唯一留存的“收租房”。
潜口民宅(明园),又名紫霞山庄,是徽州明代汉族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潜口民宅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二进明厅式,中间天井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分别为吴建化宅、方观田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
徽州人素来以婉约著称,踱步走进潜口民居群,可见一斑。屋舍、祠堂、路亭、石牌坊、石桥,仔细揣摩,历史感厚重,儒商文化浓郁,可谓一桥一故事,一厅一人文。随处可见大量的石雕刻、木雕刻用于建筑的各个部位,寓意着“福禄寿喜、身份地位”等美好愿望和社会名望,但风格含蓄雅洁,不去认真研究,你还真看不出名堂。每个建筑四周外墙不开窗户,家家有天井,代表着“五岳朝天,四水归堂”的寓意。天井不仅能通风采光,而且徽州人认为水源即财源,聚水如聚财,从而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表明徽商的聚财经商思想。同时,天井可以把人与天衔接起来,是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的折射,间接地印证了徽州人的亦儒亦商仕途与商道并举相容的根蒂。
游过潜口民宅,在潜口吃过午饭,打车返回徽州古城,下一站,屯溪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