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新
今天是庚子年正月二十二(2020年2月15日)。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全国疫情:
一、国家卫健委的疫情通报:截止2月15日07:53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66392例,死亡1521例,治愈7968例,凝视10109例。
二、2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三、血浆救人。新京报快讯2月13曰晚间,中国生物表示,本次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已检测出高效价病毒中和抗体,实验证明,能够有效杀死新冠病毒,我们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
中国生物称,在目前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中国生物倡议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捐献条件包括"新冠肺炎康复者年龄在18一60周岁,确诊感染过新型冠状肺炎,出院后目前身体状况较好,没有其它不适,并願意捐献出自巳的血浆帮助他人。
四、感人故事。一辆弛援武汉的送行车房,突然有人对着大声哭喊:"王月华,我爱你!我爱你啊!
这是一场临别真情告白,丈夫对护士妻子的担心不舍全部化作一句沉甸甸的"我爱你″!
妻子王月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加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当医疗队的汽车要出发时,丈夫才知道妻子已经随队出征了。
妻子带着丈夫的爱,带着家人的爱,舍小家而顾大家,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战场。这只是一个缩影,当国家有难时,这些白衣天使报着不忘初心,逆行而上的信心和决心,出征去了。
大难当前,我们成干上万的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为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的战争,贡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白衣战士,请一定平安归来!
寒潮说来就来,室外刮着寒风,室内也感寒意。难道这不是人们说的倒春寒。刚刚立春才十天,仿佛又回到了冬天。
昨日我写了川军出川抗曰征战的故事,感觉川人担当大任,不辱使命。小诗一首,以示敬意:
昔日出川为抗战,
今曰驰援保武汉。
都是热血出征人,
舍身忘死也心甘。
宅居家中,打开书柜,将《诗经全集》翻开,粗读《无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中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读《诗经》而联想。看到新冠肺炎肆虐,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看到近日满屏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袍"赞美白衣战士。又读《诗径.秦风.无衣》"岂曰无依,与子同裳"的诗句。
据说这首诗的背景是: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曰,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我宅家中,我读《诗经》"岂日
《诗经.秦风》子集的全诗是: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如今武汉告急,全国驰援,二十多个省的白衣战士高喊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跨入武汉。他们这喊声威武雄壮而抗瘟神;他们这喊声惊天掠地而动鬼魔。这古老的战歌,激励着同穿一件战袍,同一战壕的白衣勇士,并肩作战,共灭瘟毒的决心和豪情。
这首诗节奏紧促,声势浩荡,犹其在今曰读起来,犹如一幅沙场点兵,犹如一首动员号令,犹如一场凱旋战歌,把人拉回到古时的战场,更象当今的抗疫战场。
今曰读诗,联想武汉。今曰之武汉与全国人民正在"王师征发,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沙场"的真实写照。
我读"与子同袍″。据说今过去四川的哥老会成员称为袍哥。袍哥取名就是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而得名。对于四川袍哥今曰不再细说。
宅家蜗居很有意思,能静下心来读过去沒读过的书,去重读过去读过的书。每一次读书,都賦于时代的内涵,都能从中领悟新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
防控疫情战役还在继续,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于宅家蜗居的人,还是要有耐心,坚持在家,杜绝烦躁心理,配合所在地的社区的防控隔离工作,共克时艰,打赢这场疫情阻战。
天佑中华,中国加油!
庚子年正月二十二写于新都伴梅书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