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的“言外之意”——吉林画家张辉
文 | 吴宝吉
张辉小传
1965年生人,艺名-百未。自幼喜欢画画,18岁开始跟蛟河的赵惠君,吉林的赵济元,孟德贵,长春的王晓明老师学习素描,色彩。85年考入东北师大美术系,跟戴成有等老师学习国画,书法。87年毕业后到吉化任教,93年调入吉化铁运公司工会。2001年下岗后自己开办百未画室。吉林市美术教育家协会会员,近年来独创松花江卵石画参加了多次省市艺博会,深受欢迎。对戴成有,陈侃大老师的冰雪山水情有独钟,也喜欢师兄袁武的抗联冰雪民俗等系列作品。深有感悟。因深爱着吉林家乡这片沃土,所以松花江卵石画和冰雪画居多。

张辉,1965年出生于蛟河新站镇,艺名百未。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美术系,先后在吉化公司中小学总校、吉化铁运公司工会工作。现任北山画院副院长,吉林市影视艺术家书画院副院长,吉林市灵岩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是松花江卵石画创始人。2014年,其作品在《辉煌65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五周年》全国中老年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功勋书画家荣誉称号。作品曾在吉林画报、江城晚报等报刊登载,在北方旅游文化报有过整版报道。其它作品也多次在省市各大美展中展出并获奖。作品《冷月•浓情》《羲之爱鹅》在吉林北山揽月亭悬挂收藏。曾接受吉林市电视台松花江之夜栏目的专题采访。1999年自办“百未画室”以来,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分别考入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如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
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最直接呈现在面前的就是画中酣畅淋漓、承载着画家心灵情性、人格和学识修养的笔墨、意境。中国文人绘画在对客观世界的关照中,常把注意力转至自我,转到了对“意”的在意。作画要意在笔先,用笔要有情有味,更重要的是画面的造型要以意向为准则。青年画家张辉的文人水墨作品有情有意,很值得关注。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他们把用笔看得至高,把用线看得至美,把墨色当作了色彩的全部内容,他们赋予墨线更多的哲学内容和文化内涵。

张辉的水墨作品讲究用笔,讲究用水,讲究用墨,讲究文人绘画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张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一看就知道是位酷爱艺术的人。
他是大山里出生的孩子,儿童时代便在山林绿树、飞瀑流泉间玩耍,大山给他的美好印象,已经浸润到他周身的每个细胞之中,因此他特别喜爱绘画。东北师大毕业之后,他潜心于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之中。
中国山水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山水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通过山水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触,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像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山水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虾趣齐可来作,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作品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山水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山水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观,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山水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诗书画自古一袭怀抱,尽管对国画高山仰止,涉猎甚少,但内心是大欣赏的。
近年画家张辉的一系列扇面画作品,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尤其对张辉扇面画作品中的意味着迷甚于技法。素宣之上有丹青,而丹青之外那浓浓的宣泄,让我想起一个词——侠儒并举。
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扇面画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张辉的扇面画以山水花鸟见长,犹喜莲花与荷花。笔下的莲花或者荷花无不脱俗尘外,一派闲敲棋子的散淡,于画相向,“往往能听见一个高僧的梵唱”。其画着墨肆意,笔势狂而不狷,雅处就那么瘦着,大有等风来的况味。所以,每次看张辉笔下的莲荷,都有梦回汉唐的冲动。
张辉在宣纸上精心构思的笔墨使原本孤立的自然景象联动自然、五彩缤纷,使笔墨下的画作具有了情趣、美感。从张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详端他对笔墨的探究成果。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根本,他用笔生动,气韵盎然。
从他的作品来看,画作的气韵和灵动都源于他长期的笔墨练习和学识修养。傅抱石曾说过:“笔墨精神是积极地潜行而非暴动,是沉着而非浮躁。”“中国画格调的高低实际上是作者人格和涵养的呼啸和熔铸。”

笔墨是一种文化,一种人文的修养。张仃先生在他的访谈录中谈到:“‘笔墨’两个字从你的作品中能看出这个人的修养和追求,这就是中国画的根本。”
废弃了笔墨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通过笔墨的变化来体现作品的高下。张辉的作品用笔讲究,墨色丰富。首先体现在他对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相融合的实践,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之外又吸收现代艺术构成的美学方式,产生迥然而异的现代趣味,尤其强调在丰富的层次之中演绎点线面及色与墨的节奏,韵律之美。体现出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和审判价值。
在对人文环境的赞美中构筑起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地诗性赞美中构筑起自身的美学思考,这样的作品洋溢着林泉高致般的清雅格调,定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为此,笔者斗胆胡诌两句观感:我想活在一个侠儒并举的中国/从此窗望出/含烟的村镇,细雨中的寺顶/一切,有着各安天命的和谐/我的老师采药去了/桌上,他画下的枯荷浓墨未干/我要把小院中的这一炉茶/煮得像剑客的血一样沸腾。



是的,张辉的扇面画中就透出这么一种儒家的和谐,道家的逍遥。写意泼墨却又让人热血沸腾,希望他继续用这火焰醮着海水的笔墨去赶路。
一路桃花,心有猛虎。

作者简介
吴宝吉,吉化报资深记者、编辑。网名:江山一粟。曾用笔名:叶余。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1979年考入师范,之后当教师,做编辑。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在《吉化报》工作。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从1983年至今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新加坡《赤道风》杂志等国内外众多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数百篇作品被收入各种选集。出版散文诗集《旋转的太阳花》和散文集《红色本命年》《流动的思绪》。传记被收入多部辞书中。


主播简介:
沫非,本名宗莹,笔名小汣,涑玉。别署一点阁主人。中国文化志愿者,民盟盟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市女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市昌邑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用文字抒怀,用声音传情,用笔墨染画卷,有作品发表在报刊等纸媒。闲时编辑自媒体《粟沫北岸文学部落》《水之沫草之非》公众平台,出版诗集《芳菲未沫》。


本期编辑:汣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