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 38
第四章 秦人崛起
八、定居汧渭,拉开东出序幕
● 刘畅、刘松林 著



八、定居汧渭,拉开东出序幕
嬴姓部族自从中潏西迁,被姬周安置在陇山以西、渭水上游的犬丘,为周宗室守卫西部疆土之后,基本上一直在西夷戎狄之地发展。到非子被周天子封为秦嬴,继承嬴部族正统,在汧渭之会得到东出关中的第一块土地、为周天子养马之前,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一直在西垂。秦仲被封为大夫,庄公被封为西垂大夫,负责周的西部边境的防守和战事,他们的主要职责也转变成防守西戎的侵袭,成了不折不扣的战斗民族。
但溯其源头,他们毕竟是东夷部族,向东发展,在华夏故土繁衍生息,回归华夏文化圈,成为这个久居西部偏远之地、杂于戎狄异族之间的部族的既定国策。
秦襄公在周幽王末年的犬戎之乱中,敏锐的抓住机遇,果断率军东出,为秦嬴东出奠定了基础,他不仅获得了立国的资格,也获得了立国之地。之后到秦穆公,他们用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东征西扩,实现了饮马黄河、称霸西戎的重大胜利,奠定了秦的强国之基。

1、东猎,七百勇士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文公继位后,面对岐周地区强大的戎狄势力,采取了暂避锋芒、韬光养晦的策略。他收缩战线,带领队伍回到秦嬴部族的根据地西垂,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这叫做好汉不吃眼前亏。
襄公的阵亡对秦国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是秦立国以来遭遇的最大的失败,理所当然的,也在部分秦人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是坚定信心、重整旗鼓,继续展开与戎狄的国土争夺战呢?还是退回西垂、偏居一隅,得到一时的安宁呢?这是摆在年轻的文公和刚刚经历了惨重失败的秦国军民面前的现实问题。
久经战火洗礼、经过几百年与戎人争战磨砺的秦人,已经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定力、有谋略的成熟部族。他们选择了避其锋芒、稳定局面的策略,在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的率领下,回到了西垂,对立国以来的对戎战争进行认真的总结思考,对下一步的斗争策略进行认真谋划。
经过两年的准备和谋划,秦文公于公元前763年,率领七百勇士,开始了一场名为狩猎的试探性军事行动。
他们向东翻越陇山,沿千水而下,一路向东,一步一看,经过一年的东猎,到达汧渭之会,这个周天子封给他的祖先养马的地方。这次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他们对外宣称是狩猎,而且活动的范围也在祖先的封地,人数不多,动静不大,所以没有引起不远处的戎人的注意,所以也没有受到戎人的攻击,这使得他们安全的到达了汧渭之会,安静的生活下来。
这里土地肥美,水系发达,宜耕宜牧;从这里往东,一马平川,往西,背靠陇山,可进可退,可据可守,是一块风水宝地。
秦文公于是向世人宣布:“从前周天子把这块土地赐封给我的祖先,并让在这里建设城池,成为诸侯,这里就是我们祖先的龙兴之地,也是我们建立强大国家的新起点!”
秦文公举行了隆重的占卜仪式,得到的天意是“很吉祥”。于是就在这里营建城池,做长远打算。
这一年是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这就是宝鸡最早建城的开始。
这里大约位于现在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附近的北坡上,南临渭河,东望千河,西邻金陵河,北依黄土台塬,生活方便,生产便利,是一块宜居之地。这个地方,叫做“陈”,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从其地名的本意看,是个农业发达的地方。相传伏羲、炎帝、黄帝早年都在这一带建都。当然,当时的都应该就是部族首领或者部落联盟首领的居住地,不像现在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一次,秦文公没有急于向戎人发起进攻,而是先稳定下来,积蓄力量,做长远打算。
无疑的,这一决策是正确而有效的。

2、建立鄜畤,实现国家重心的东移
祭祀天地,设立宗庙,是古人立国的标志。秦襄公受封诸侯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犬丘立畤祭天。文公东迁后,国家的政治中心也要向东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宗庙的迁移。为了加强对汧渭之会的治理,表示秦人东出的决心,秦文公在营建陈仓城六年之后(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修建了鄜畤。
鄜畤的建立,源于秦文公的一个梦。说是秦文公有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条金黄色的大蛇从天上垂落下来,身子在云端翱翔,嘴巴却已降落到地面,伸到了鄜地附近的湿地上。秦文公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问史敦。史敦认为这是天帝在向秦文公传达旨意,让他承受天命,所以应该立畤祭祀。于是秦文公就在黄蛇嘴巴落地的鄜地建立畤,用马、牛、羊三牢祭祀天帝。
鄜畤位于现在凤翔县的孙家南头村,这里至今还流传着白蛇降瑞的故事。

3、设置史官,开始国家形象的塑造
秦文公定居陈仓后,在发展生产、加强战备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建立鄜畤,宣示秦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同时也通过祭祀天帝,表明自己是承受天命、承接大统之人,取得当地民众对秦国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他还要在文化上,塑造秦的国家形象。于是在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正式设置了史官,记载国家大事,晓谕教化人民。
作为诸侯国,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举动,再一次显示了秦文公的雄才大略和远大志向。秦国历史由此进入正规纪年阶段,时间比一般认为文化最先进的鲁国的国史《春秋》还要早三十年。史官除了记录国家大事外,还肩负着国政顾问的职责,设立鄜畤祭祀白帝,就是史官敦的建议。
通过对国家大政方针、特别是国家领导人言行举动的记载和传播,使人民群众对国家意志、国家形象、治国方略、施政纲领有了深刻认识,起到了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聚集力量的作用。

4、收复岐丰之地,取得对戎战争的巨大胜利
进攻戎人,夺取周天子封给秦国的土地,是秦国建国之初的既定国策。在经过十二年的准备之后,秦文公于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发动了对戎人的战争。
这次战争是文公继位、东进后的第一次对戎战争,所以秦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了周密部署,取得了重大胜利,一举收复了岐周故地,把关中西部的戎人全部赶到梁山以北,并接收了生活在这一带的周部族遗民。但是秦文公并没有将胜利的果实全部据为己有,他把岐山以东的土地,也就是丰镐之地献给了远在洛邑的周王室,只把岐山以西之地据为己有。
这在当时周王室已经开始衰微、诸侯们已经开始互相攻伐、互相争夺土地的大背景下,显得是那样的突兀和与众不同。当然,按照周平王当初的分封,秦的立国之地应该在岐山以西。但这可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甚至文公的父亲、秦国的开国之君秦献公为此还付出了生命。搁谁,能拱手送给别人?但秦文公却如约将受封之外的土地上交给周天子。
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啊!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啊!
这一战对于秦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彻底解决了戎人南侵关中的问题,解除了秦国发展的后顾之忧,使新兴的秦国在诸侯面前长了脸,诸侯各国也第一次认识了这个新兴的国家。二是取得了岐周之地。那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周部族当初就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这里曾经是周部族的核心区域,具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文化,对于秦国后来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是秦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尊严,打出了和平发展的空间!

5、陈宝、陈宝,初露雄霸之心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获陈宝。”
但是什么是陈宝?书上没有记载。这就有了下面这则传说。
传说当时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野兽,像猪不是猪,像羊不是羊。大家都不认识它,当时也没有动物研究所之类的科研机构,没有人能够说出这是个什么东西。
人们对于没有见过的东西就认为是神奇之物,就认为是宝物。最尊贵的东西就要献给最尊贵的人。于是人们就牵着这个怪物,想把它献给秦文公。
一路上,大家都在品头论足,觉得这个东西真是奇特,认为献给国君是最好的选择。大家吵吵嚷嚷,越说越兴奋,越说越热闹,引来很多路人围观,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个宝物。
这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两个小孩子,齿白唇红、浓眉大眼,一看就知道是聪明伶俐、能牙利齿的那种,说他们认识这个怪物,它的名字叫做媦,平常生活在地底下,专门吃死人脑子,根本不是什么吉祥之物,更不是什么宝物。于是人们都很害怕,就琢磨着要杀死它。
那小孩说:要杀死这个怪物,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柏树东南向的树枝来刺它的头,它就会死掉。于是人们就去找柏树,想杀死它。
这时,那个怪兽开口你说话了,它说:“赶快抓住这两个娃娃,他们根本就不是人,是真正的奇异之物,叫做陈宝。如果谁得到男孩,就可以称王;得到女孩,就可以称霸。”
人们听到这话,就扔下怪兽,去抓那两个小孩。两个小孩一看,转身就跑,眼看就要追上了,那俩孩子却变成了两只五彩斑斓的雉鸡,飞入丛林。
人们不甘心,继续向丛林里追索。只见那只雄鸡振翅高飞,一路向东,据说是飞到了河南南阳;那只雌鸡飞不远,就落到了附近一座山峰上,化作了一块赭色石头。
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献给了秦文公。秦文公就在陈仓城外,建立祠堂,名为陈宝祠,祭祀陈宝,直到现在。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实情况可能是秦文公十九年某月某日,一块陨石拖曳着一道红光,自西向东,划破天际,掉落在陈仓附近秦岭的茫茫山野中;陨石落地时发出了阵阵轰鸣,震动了天地,惊得山里的雉鸡鸣叫不已(这里的山里盛产雉鸡)。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觉得很神奇。
第二天,人们在陨石降落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赭色石头。当时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陨石,也没见过这种颜色的石头,联想到它降落时的奇异景象,就认为是奇异之物,献给了秦文公。文公也是顺天应民,立祠纪念。
于是就有好事者演绎了这么一个故事,其实那就是一块陨石。这个故事透露出文公的雄心。这个时候,他可能已有了雄霸之心。
这个传说后面还会有人提起,并且以此改变了这里的地名,直到现在。

6、设立“三族”之罪,构建不同于周的刑罚体系
秦文公在陈仓,不仅仅是要开疆拓土,不仅仅单纯地开展对戎斗争,也不仅仅是为周王朝把好西大门,而是要建立正常的国家,这是秦文公对秦嬴部族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如果说秦襄公的贡献是使秦嬴获得了建国的资格,那么秦文公的贡献就是使秦嬴获得了建立国家的基本条件——赖以生存的国土,正常化国家的基础:法律、文化等。
史书记载:“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就是说,在秦文公二十年,秦国对法律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完善,增加了“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之罪,就是实行三族连坐,一人犯法,全家负罪。当时来看,这是秦文公在法律上的改革和创新。商代时就有连坐之法,但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周文王时期,为了显示其仁政德治,而废除了连坐,实行一人犯法一人负责。文公的这次改革,明确了三族连坐,这是中国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开了连坐这种无辜人受牵连、受刑罚的不好的头,当然,以后又有了九族、甚至十族连坐的极端做法,实在是一种恶法。但在当时,也起到了亲人之间互相监督、加大违法成本、维护法律尊严的作用。这就为以后各国变法,只有商鞅变法成功、实现国家转型、强大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秦国任法重刑的传统。从而为秦国成为有别于其他诸侯、形成别具特色的族群奠定了基础。

7、怒特,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完善
这也是一个传说。
话说陈仓城南十里的山中,生长着一株巨大的梓树。
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可能是人们要开通通往巴蜀的道路,也可能是要获取建设用材,秦文公就组织人去砍伐这棵大树。但是令人们没想到的是却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
人们一砍树,就会刮风下雨;一遇风雨,砍断的树枝就会复合,重新长在一起。这样反反复复多少次,别说砍断大树,就是连一根树枝也没能砍断。人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觉得很奇怪,可就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个时候恰巧有个人生病了,也可能是到山里采药,错过了时间,或者是迷了路,反正是没有回来,就住在山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听见风掠树叶,沙沙作响;远处隐隐传来几声狼嗥熊吟,让人心生恐惧,不能入睡。这时他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说话,环视四周,却没有发现一个人。再仔细听,说话的声音好像是从树身上发出来的。
树怎么会说话呢?莫非是什么妖物吧?他心里越发害怕。越害怕就越是睡不着。这时候他好像听见树又说话了。只听见一棵小树对大树说:“看来人们是拿你没有办法了,你就安心的生长吧!”只听那大树长吁一口气,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唉,总这样也不是个事啊!天天让人刀劈斧砍,这叫我怎么能安心呢!”那小树又说:“人们又不知道你最怕什么。他们如果让人披着头发,用红丝线缠住你,那你就麻烦了。不过人们怎么会知道这些呢?”
两棵树后面再说什么他没有记住,但前面说的话他却牢牢记住了。他知道秦文公让人砍伐一棵大梓树,已经有些时日了,可就是砍不下,正发愁没有办法呢,今天却让他无意中听到了。他就静静地躺着,大气也不敢出,只怕树神发现了他,发生什么意外。
就这样,一直等到天色发白。一切都很正常,他听见鸟儿在树枝间鸣叫了,看见飞蛾们在草丛中扇动着翅膀了,甚至听见山下小溪边汲水的村姑的笑声了。树林恢复了宁静,他知道树神们已经睡去,便赶紧跑下山来,向秦文公报告了他晚上听到的话。
于是,秦文公就让人按照树神说的方法,安排人去砍伐梓树。这一次天上没有刮风,也没有下雨,大树被人连根砍断,倒在地上。
这时又有奇迹出现了。人们看见有一头大青牛,从大树的断茬处冲了出来,奔下山去。真是奇了怪了,树里面怎么会生长着一头牛?人们就喊着去追。只见那头大青牛一路狂奔,一头扎入沣河,不见了踪影。
起初人们以为是看眼花了,就没有在意。可是后来,那头大青牛经常从水中出来,大家才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文公听说了,怕它会伤害人,就让士兵去捕杀它。但是青牛力大无穷、行动迅捷,总是抓不住、刺不中。
有一次在捕杀青牛时,有一个士兵从马上跌落下去,青牛看见了,立即冲了过来,眼看就要踩着那个兵士了,跑显然是来不及了,爬又爬不快,怎么办?看着青牛发红的大眼,喷气的鼻孔和愤怒的大嘴巴,以及踩在地上轰轰作响、地动山摇的四蹄和硕大的身躯,他感觉到末日将至。情急之中,他想到了当初砍树的情景。于是就摘下帽子,抓乱头发,让长发飘洒开来。
奇迹发生了。青牛一见披散的长发,一下子愣住了,一下子安静了,眼中露出惊惧之色,转身就跑,跳入水中,不见了。
以后人们怕青牛再出来伤人,就让武士们在河边披散着头发。到后来,人们建了怒特祠,祭祀它。从此,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就让武士们披散着头发,作为开路依仗,这就成为一种规矩,流传下来。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相生相克。所谓一物降一物,喇嘛降怪物,没有什么东西是战无不胜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软肋和缺点,只要找准了关键所在,就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这个故事,笔者认为,可能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当时为了加强与岭南巴蜀地区的往来,在山中凿木开道;二是秦国的农耕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作为农耕的主要伙伴,而产生了对的崇拜。
秦文公在位五十年,于公元前716年去世。秦国经过秦襄公、秦文公父子近七十年的努力,已经在汧渭之会站稳了脚跟,势力范围扩展到周的发祥地周原,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努特的传说中已经提到了沣水,就是说此时秦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丰镐之地。特别是在秦文公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国家化活动,秦国逐步进入正常国家形态,也显露出一种不安于现状、追求卓越发展的志向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