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
郝文方
老家高利,位于安阳县最东部,隶属辛村镇,与内黄县接壤。高利,天蓝水清,风景秀丽,东临千古运河,西眺百里太行,北有滔滔漳水,南瞰悠悠洹河,沃野千里,物华天宝。
老家有一条河,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村民叫她岳飞沟。岳飞沟是漳河故道,北宋时期,古黄河内黄处决堤溃坝,襁褓中的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石瓮内从这条河漂到内黄现在的石瓮村而得救,后来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后人就把这条河称为岳飞沟。 在我幼时的记忆里,岳飞沟里淌着清泠泠的水,清净而安详,鱼儿在水里自由快活的嬉戏。我曾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游泳,偶尔抓小鱼玩乐。河两岸是茂密的树林,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树林里掏过鸟窝,摸过蝉蛹,三伏天,在树林里乘凉,三五个小伙伴看着静静的流水,戏谈着长大了要娶个啥样的媳妇儿。现在回味起来,岳飞沟是流淌着童年味道的一条河。
斗转星移,两岸的树林消失了,河里的水不见了。树林变成了良田,河道、河堤成了村民取土的地方。长大了,工作了,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逢春节,在老家多住几天时,我总是到村南的岳飞沟走一走,看一看,是寻找儿时的记忆?是重温童年的快乐?搞不清,但总是那么不由自主。
岳飞沟滋养了这一方沃土,现在,她虽然干涸了,但她却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在高利人的精神世界里,犹如美酒越酿越醇。
岳飞沟畔的高利人一代又一代,从小听着岳飞的故事长大,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化作血液,流淌在高利人的血脉。高利人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诠释着精忠报国的丰富内涵。
他们重视子女教育,迫切期望把子女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辛村乡规划初中布点,高利人闻风而动,纷纷找村干部要求把一个初中建在高利,高利八个村的干部不辞辛劳,多次代表群众向乡政府陈情,要地给地,要人给人,只要把初中建在高利,提供一切便利。最终,一座崭新的学校矗立在了高利。学校建在了岳飞沟北岸,他们希望子女能牢记岳飞精忠报国,刻苦学习,做国家栋梁。
高利学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单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殚精竭虑。他们逐渐成长为各自职场的优秀人才,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做公务员,牢记着公仆职责,一心为民;做记者,敢于秉笔直书,为民发声;做教师,甘为人梯,培育英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他们都把精忠报国化作自己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
没有吃“公家饭”的高利人,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通过自己的勤劳,通过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他们务农,科学种田,勇夺粮食高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外出务工,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每一个工程打造成精品;他们把“大家富才是富”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帮助困难群体寻找创造、就业机会;他们为奔小康,辞别亲人,远渡重洋,出国打工,为建成小康社会奉献微薄的力量;他们有社会责任感,2003年非典时期,在京的高利务工人员勇当志愿者,为首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一个平凡的群体,在平凡中,处处体现着精忠报国精神。
我明白了,明白了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地漫步岳飞沟,我是在探究一种精神,寻找高利人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勇于创造精神的来源。
另外一处地方,是我,也是所有在外奔波的高利人,回到家总要去看一看的地方。那是一座古寺,岳飞沟北岸,古寺巍峨耸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名洪福寺,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
关于古寺的创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代时,一个善良心慈的货郎,一天,见到一个饿倒的穷人,当即拿出自己的干粮给他,饿汉说:家中还有生病在身的老母,三天无食,又缺钱看病。此货郎又将所有的钱给了他,饿汉磕头谢恩回家而去,天黑后货郎睡在街中柴草堆里。天亮以后,发现自己箱子里全是金银珠宝,货郎不敢受用,就交给地方保长,保长将此钱在这里修建一座寺院,认为此地是福地,货郎姓洪,遂取寺名为洪福寺。
在高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一次汤阴土匪头子攻打高利,企图控制高利,鱼肉百姓,搜刮民财,高利村民舍身忘死,奋起抵抗,在危机时刻,洪福寺文和尚在寺内烧香拜佛后,带领寺院所有和尚上阵支援,打败了土匪,保住了一方平安。
关于洪福寺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传说和故事,都是对善良的注脚。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滋润着高利人的心田,浸润成了高利人骨子里的善良,外化成了高利人无意识的言行。每年,高利都要评选孝顺儿子孝顺儿媳,请上级领导为他们发奖状发奖品戴大红花,大张旗鼓的褒奖他们的善行;每到重阳节,高利人就会给老人们送去慰问品;在外务工致富的高利人,致富不忘丰富乡亲的精神生活,高价请来省剧团为乡亲们送来大戏。
各行各业的高利人,都无声地用行动诠释善的真谛。
爱家窗帘灯具城,用物美价廉、清新雅致的窗帘和灯具,美化了村民新居;艾尚摄影,用别具一格、唯美自然的婚纱照,装饰了青年男女的新婚梦。马运平医生,急群众之所急,不分昼夜,送医送药;郝高利支书郝永海,冲破阻力,让真正贫困户享受到低保待遇……
乡亲们守望相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村民们纷纷争当志愿者,站岗放哨守护高利平安,各商户和在外工作人员纷纷捐款捐物,提供物质保障。
高利人,就像遥远夜空中那些微乎其微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你不知道他(她)们的名字,但是,正是由于这一个又一个善良的人,汇成了善行天下的迷人星空,繁星满天,浩瀚无垠。
高利,村落紧凑,人口稠密,因洪福寺而形成的古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高利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赶回老家,参加这一盛会。洪福寺古庙会,名闻遐迩,从古至今,成庙会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摩肩擦踵,连续七八日而不散;古庙会,是物质盛会,同时,是文化盛会,大戏七日,天天精彩;是祈福盛会,佛香缭绕,信众蜂拥;是游乐盛会,黄发垂髫,各得其乐;是情感盛会,走亲访友,情谊浓浓。古庙会,一条流淌着祥和的河,一幅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一轴展开的和谐的迷人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底色正是是高利人的善良、坚守。
洪福寺,不仅仅是一座古寺,她还是善文化的辐射源。以李学佩老先生为代表的高利退休干部职工,只要有条件,从岗位上退下来后,都会回到高利,自愿到洪福寺当守护人。他们把洪福寺建成了高利老年人精神寄托的乐土,诱导年轻人乐善好施的净土。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处古迹,更是传承、发展着高利的真、善、美。
一河一古寺,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高利人的家乡记忆,熏染了一代又一代高利人的精神品质,成为高利人永远的乡愁!
